第一章 尼泊爾

尼泊爾概況

國名:尼泊爾王國(TheKingdomofNepal)。麵積:147181平方公裏。人口:2210多萬(1998年估計)。民族:有3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卡斯、尼瓦爾、拉伊、林布、馬嘉、塔芒、古隆、塔魯、謝爾巴、塔卡利、遜瓦爾和勞泰等。語言:尼泊爾語為國語,上層社會通用英語。宗教:86.5%居民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3.5%信奉伊斯蘭教。

自然地理

尼泊爾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北麵與我國西藏自治區接壤(中尼邊界全長1100餘公裏),東麵與錫金相連,南麵和西麵與印度的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北方邦毗鄰。地處亞熱帶,是印度洋溫暖季風氣流的迎風坡,但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或溫帶氣候。全年有熱季(4-6月)、雨季(6-9月)、寒季(10-3月)之分。由於印度洋溫暖季風氣流的影響在尼泊爾由東到西逐漸減弱,東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型氣候較西部的明顯;隨著地勢由南向北急劇升高,氣候也有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階梯式變化。

尼泊爾礦產資源不多,但是由於地勢北高南低,河流落差較大,所以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據初步統計,水電資源約有8300萬千瓦。另外,由於尼泊爾有著各種類型的氣候,其國土上的動植物有著十分豐富的多樣性。

簡要曆史

尼泊爾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的亞洲國家。但是由於沒有文字記載,關於古代的情況,今天知道的很少。目前關於尼泊爾古代曆史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對金石銘刻、宗教典籍、古代錢幣、廟宇建築以及外國學者和旅行家的遊記的研究獲得的。

(一)史前史

尼泊爾豐富的史前史主要由居住在尼泊爾穀地,即加德滿都穀地人民的傳說所組成。其中最動人的是關於尼泊爾穀地由來的傳說。根據這一傳說,尼泊爾穀地原先本是一個名叫納加達哈的大湖。這裏群山環繞,野草叢生,湖水茫茫,根本不宜於人類居住。後來一個名叫文殊師利的菩薩,不遠萬裏,長途跋涉,從中國的五台山來到尼泊爾。文殊師利發現這裏是個好地方,他沿著納加達哈湖走了三匝,仔細勘查了周圍的地形,然後施展法術,用劍在湖南的山脊上劈開了一個豁口,讓湖水從那裏泄去,使湖底變成了適於人類生活的地方。此後,文殊師利在穀地建立了一座城--文殊帕坦,並讓聖者法持(Dharmakar)成為它的統治者。

神話雖不等於是曆史事實,但它千百年來在人民中間流傳,有著"永久的魅力"。文殊師利也許是個想像或臆造的人物,但確鑿的事實是:今天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近郊,有一座很早以前建立的文殊師利廟,而在我國的五台山等地,不知從何時起,陸續建築了文殊師利大殿和騎獅像等。這充分反映了中尼兩國人民間古老的文化曆史因緣。

(二)古代史

在法持之後,北印度的賈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德瓦吉來到尼泊爾成為統治者。此後尼泊爾穀地相繼出現過戈帕爾王朝和阿希爾王朝。接著,從東方來的克拉底人酋長拉姆巴打敗了阿希爾王朝,建立了克拉底王朝。釋迦牟尼在蘭毗尼國誕生時,尼泊爾穀地正處在克拉底王朝的統治時代。

一般認為李查維王朝時期是尼泊爾真正有史時期的開端。因為從這時起,尼泊爾穀地才有了一個連續的王朝紀年史。阿姆蘇·瓦爾馬(Amushu·varma,595-640)國王統治時期是李查維王朝的黃金時期。他關心人民生活,免除人民的種種賦稅,享有很高聲譽。正是在他統治時期,尼中兩國的關係發展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他將自己的女兒布麗庫蒂嫁給了中國的鬆讚幹布。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當時尼泊爾的情況是"山川連屬,宜穀稼,多花果。出赤銅、牛、命命鳥。貨用赤銅錢。"等等。

阿姆蘇·瓦爾馬之後比較著名的國王是納綸德拉·德瓦(643-683),在他統治期間,中尼之間的使節往還十分頻繁。

(三)中世紀史

尼泊爾的中世紀史主要是指馬拉王朝統治尼泊爾的曆史,時間是從12世紀到18世紀。在這個時期,尼泊爾穀地的三大城市--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達到空前的繁榮;商貿有了很大發展;文化藝術,特別是建築,達到了很高水平。

在馬拉王朝諸國王中以賈雅斯提提·馬拉(1382-1422)為最著名。他進行了一些宗教和社會改革,對尼泊爾以後社會的發展起了奠定基礎的作用。特別是他按照《摩奴法典》製定了有關各種姓的等級地位、工作和服飾的守則等等,並大力推行,從而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紮下了根子。

賈雅斯提提·馬拉的繼承者是亞克希亞·馬拉(1428-1482)。他東征西討,甚至將國土擴展到孟加拉地區。但他將王國分給三個兒子統治,在他死後,王國分裂成為三個公國--加德滿都、巴德崗和帕坦,失去了統一的局麵。後來三個公國互相傾軋和慘殺,逐漸衰弱下來。

(四)近代史

1768年至1769年間,位於現近尼泊爾西部的廓爾喀王國的國王普裏特維·納拉揚·沙阿先後征服了尼泊爾穀地的三個王國,接著又東征西討,把陷於內戰,四分五裂的數十個土邦王國統一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尼泊爾王國,為尼泊爾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普裏特維·納拉揚·沙阿被尼泊爾王國尊稱為國父。

1814年英國借口邊界糾紛,向尼泊爾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尼泊爾奮起反抗,重創英軍。但是,由於在人數和裝備上的懸殊,尼最終還是在戰場上失敗。1816年3月4日尼被迫簽訂薩高利條約。通過該條約,英國將尼南部1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割讓給英屬印度,並在尼取得種種特權。為削弱尼泊爾的反英勢力,英國人有意加劇和利用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他們煽動潘德家族整死主張堅決抗英的民族英雄比姆森·塔帕,並於1846年唆使拉納家族的忠格·巴哈杜爾發動政變,奪取了軍政大權和世襲首相的地位。從此開始了拉納家族105年的專製獨裁統治,國王成為徒有其名的象征。

在拉納家族統治下,尼泊爾成了英國的附庸和招募廓爾喀士兵的補給地。

1951年1月27日尼泊爾大會黨聯合國王勢力,依靠武裝起義和在印度的斡旋下與拉納家族談判,迫使拉納首相交出政權,結束了拉納家族的專製統治,同年2月18日,國王特裏布文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製。

政治製度

1951年尼泊爾宣布實行君主立憲製,但是由於沒有經驗和其他種種原因,該製度未能得到真正執行,1962年改行無黨派評議會製度。1990年由於廣大群眾的要求,比蘭德拉國王宣布廢除無黨派評議會製度,改行君主立憲體製下的多黨議會民主製。根據這一製度,王國的行政權"屬於陛下和大臣會議"。國王在大臣會議的建議和同意下行使行政權。國王得任命在眾議院取得多數席位的議會黨團領袖為首相,並任命由他領導大臣會議。

國民經濟

尼泊爾的曆屆政府實施了一係列五年發展計劃,但是尼泊爾的經濟依然相當落後。1956-1997年間的八個五年(定期)計劃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緩慢(一般均不超過5%),但人口增長很快,所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甚微。在外國支持下進行了許多發展工程和項目,但是由於體製能力不強,貪汙腐化和部門間的權力分散,取得的進展不大。在這些五年(定期)計劃的大部分時期裏,農業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所以其收成好壞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由於天氣不佳、灌溉設施不足、土地高度集中的封建所有製和地租過高,以及資本形成率的萎縮,農業生產大受影響。除南部特萊平原和北部少數河穀地區的農業生產稍有富餘外,其他地區均勉強自給自足。由於人口壓力日益增大,導致植被大規模的破壞、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

據世界銀行統計,尼泊爾1997年度的國民生產總值為48.99億美元(人均210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7%。在國民生產總值48.99億美元中,農業占43%,工業占22%(製造業占10%),服務業占35%。人民生活比較貧困,1995-1996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42%,每天生活在不足1美元的人口占50.3%。

文化教育

在50年代初期全國的識字率僅為5%。自那時起,尼泊爾不斷擴大教育設施,在50年代建立了不少中學和職業培訓學校以滿足各部門發展的需要。在60年代建立了一些工程和林業學院,以及農業院校和醫療衛生培訓中心。1971年國家實施全國教育體製計劃(ΝΕSР),對從初等到高等教育的整個教育結構進行改革。初等教育對大部分人口是免費的,政府計劃到2000年使之對所有人一律實行免費。政府還計劃實施義務教育。盡管這樣,教學質量遠不能令人滿意,而且輟學率較高。1991年的中學注冊人數占適齡學生的1/3,比1965年的5%大有增加。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在1970年為13%,1992年達到27%(其中婦女占14%)。在高等學校注冊入學的人數1996-1997年度為93500人。

宗教

尼泊爾是當今世界上惟一的印度教君主立憲製王國,所以王室和大多數居民都篤信印度教,其教徒的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85%。尼泊爾還有不少佛教徒,其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8%;伊斯蘭教徒約占全國人口的4%。此外,還有一些人信仰耆那教和基督教。

人口

近10年來,尼泊爾的人口以2.1%的速度增長。

人口增長率在高山地區較低,為1.8%;在城市較高,為2.6%。盡管尼泊爾的嬰兒死亡率在1992年高達100/1000,人均壽命為53歲,但是人口的高增長率依然不減,預計在未來的25年內人口將再翻一番。

對外關係

尼泊爾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所以同中印兩國的關係特別密切。

中尼兩國是近鄰,從渺遠的古代起,兩國人民之間就有了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麵的往來。7世紀時,尼泊爾國王曾將公主嫁給中國西藏的鬆讚幹布。13世紀時,尼泊爾的著名藝匠阿尼哥應邀到中國的西藏和元朝首都工作。在西藏居住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的尼泊爾人,而在尼泊爾定居的西藏血統居民比印度血統居民要多。後來,帝國主義的入侵,曾使中尼兩國間的傳統友好關係暫時受到影響,但它不可能完全切斷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還。

1955年中尼正式建交。自那時以來,兩國間的友好關係迅速發展。由於兩國在建交時即達成協議,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雙邊關係的基本原則,因而使兩國關係成為不同社會製度國家間友好相處的典範。中尼雙方順利和圓滿地解決邊界問題後,兩國的經濟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兩國人民間的古老傳統友誼煥發出新的燦爛光輝。

中國一貫支持尼泊爾為捍衛自己國家主權利益和民族獨立的鬥爭,並在經濟建設方麵,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和技術培訓方麵給予尼泊爾力所能及的援助。尼泊爾過去一直支持恢複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西藏問題上,尼泊爾長期堅持和強調不允許任何人利用其領土從事分裂和反對中國的活動。在台灣問題上,堅持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90年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多次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上提出攻擊中國人權狀況的提案,在曆次鬥爭中,尼泊爾都堅持站在中國一邊,為挫敗西方在人權會議上的反華陰謀貢獻了力量。

自50年代以來,中尼兩國的領導人之間的互相訪問十分頻繁。

中尼雙方一致同意,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共同努力建設世代友好的睦鄰夥伴關係。

1947年英國離開印度後,印度利用當時統治尼泊爾的拉納家族的恐懼心理,於1950年7月與尼泊爾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將尼泊爾納入印度的安全體係,並在尼泊爾取得經濟投資和印度國民前往就業的十分有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於尼泊爾是個內陸國,每當重新簽訂貿易和過境協議時,便受到印度方麵的壓力。帕塔拉伊臨時政府執政時,兩國關係方正常化。1991年12月柯依拉臘政府同印度簽訂了兩個新的貿易和過境協定。

但是有關兩國的邊界問題,特別是尼泊爾西部的尼印邊界問題仍一直存在爭議。

尼泊爾主要民族情況

從現在掌握的資料看,尼泊爾共有30多個民族,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共有40多個民族,當然其中大部分是人數很少的部族。這兩種說法都不能說是最後的定論。從橫向方麵看,尼泊爾高山林立,河流縱橫,地形十分特殊,在沒有對全國所有地區進行徹底的考察並對考察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前,要最後確定尼泊爾究竟有多少個民族,難免會失之於主觀和臆斷。1982年12月16日《新興尼泊爾日報》報道,尼泊爾學者在西部山區發現了一直被認為絕了蹤的勞泰(部)族。這說明,隨著調查工作的深入,新的民族仍在不斷發現。另外,從縱向方麵看,關於尼泊爾各民族的確切起源、形成過程和一些民族的鑒別問題等等,則更有待付出巨大、持久而艱辛的探索和研究之後,才可能得到較完滿的解決。

現將尼泊爾各主要民族的情況簡介如下:

卡斯族

卡斯人重新進入尼泊爾後,仍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馬拉雅山一帶。那時,他們主要從事遊牧業,以養殖牛羊為生;間或刀耕火種,以農業作為補充。

這個民族的體型屬地中海人類型,與雅利安人比較接近;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後來發展為現今的尼泊爾語,受梵語的影響很大,用天成體字母書寫。在中世紀時,由於他們沒有什麼固定的信仰,又不遵守種姓製度,所以在平原地區的正統印度教徒瞧不起他們,並且不承認他們與自己屬於同一血統。在習慣上,他們被看做是類似首陀羅這樣低級的種姓。正是這種卡斯人,在中世紀時曾在尼泊爾西部山區建立過一個獨立的王國,稱做"卡特裏普爾"。其領土範圍包括尼泊爾西部山區的廣大地帶,東到木斯塘,西至印度的庫毛恩和加瓦爾,南到特萊平原,北至中國的西藏邊境。後來這個王國解體了,代之而起的是許多幅員不等的土邦王國。

12世紀穆斯林勢力進入印度後,許多印度教徒紛紛逃到尼泊爾西部山區,隨之大規模地將印度教在更大範圍內傳入尼泊爾。在逃亡尼泊爾的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婆羅門和刹帝利種姓的王室貴族,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天堂,想尋找機會建立新的王國。他們最初為散布在尼泊爾西部山區的各個土邦王國效力,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國王的信任,接著便施展權術取而代之。他們之所以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是因為一是他們文化水平高,頭腦複雜,善於鬥爭;二是由於他們掌握著較為先進的技術,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在他們進入尼泊爾前,當地的原住居民雖然早已開始從事農業,但是刀耕火種,方法落後,生產力較低,而他們帶來了鐵犁和水稻種植技術。在戰爭武器方麵,原住居民原來隻有弓箭和長矛,他們卻擁有較為精製的寶劍和鋒利的大刀等等。這樣,這些外來移民便很快在尼泊爾西部山區取得統治地位。但是,這些印度教徒認識到,要鞏固自己取得的地位並在這個新的環境中站得住腳,就得與當地的原住居民相結合。他們看到原住居民特別是卡斯人,缺乏固定的信仰,於是積極傳播和推廣印度教,並在印度教至關重要的種姓製度方麵實行了靈活的策略。比如,他們一反常規,對皈依印度教的卡斯人大多授予了切特裏(相當刹帝利)這樣高級的種姓地位;又比如,按照印度教種姓製度的規定,各種姓集團必須實行嚴格的內婚製,借以保持種姓的"潔淨"和"純潔"。但是這些婆羅門和刹帝利在新環境中遠不是如此,他們常常與當地的原住民族婦女結合,並對自己與她們結合所生的子女,也賦予了切特裏種姓的地位。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卡斯族逐漸接受了印度教,而在他們之中,切特裏種姓的人特別多。長期以來,尼泊爾的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的軍政大權,多掌握在這一種姓的人手中,他們無論是在卡斯族發展成為在尼泊爾全國政治生活中起主導作用民族的過程中,或者在建設尼泊爾特有的印度教文化事業中,都起了突出的作用。

在供奉的神靈方麵,這些外來的印度教移民,除了印度教的傳統神袛外,也將佛教和一些地方宗教的尊神吸收到他們的"萬神殿"中來,這種做法,使印度教變得更易於為當地原住居民所接受。

應當指出,沙阿王朝在18世紀對加德滿都穀地的征服,以及其後對整個尼泊爾的統一,是卡斯族的崛起和發展史上的一件非常巨大的事件。因為:①沙阿王朝在政治上統一了尼泊爾,使尼泊爾從過去數十個土邦王國分裂割據的局麵變成一個整體,這為各地區之間的人員和經濟的交流創造了空前有利的條件。隨著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卡斯族的經濟生活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②沙阿王朝征服了加德滿都後,數世紀以來形成的西部山區印度教文化與古老的尼瓦爾人佛教文化相結合,使卡斯族的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特色;③沙阿王朝掌握了全國政權後,促使卡斯族,特別是其中的婆羅門、塔庫裏和切特裏等高級種姓,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空前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