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少數民族飲酒習俗的價值觀
第一章 自然價值觀
在300萬年前,人類從大自然中走了出來,並以大自然為基礎,運用自身的文化力量,創造出自己的文明曆史,創造出價值。酒,其原料或直接來自自然,或間接來自自然。在釀酒和飲酒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深切地感悟到大自然對他們的無私饋贈和真誠關愛,這種對大自然的無限感激和敬畏之情,在"萬物有靈"觀念和原始宗教的作用之下,轉化為對自然化身的自然神或人格神的崇拜與祭祀。
盡管各少數民族關於酒起源的神話和傳說帶有十分明顯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具體內容千差萬別,然而大都把酒的起源歸功於無所不能的神靈。拉祜族的創世神話說,天神厄莎"叫雲霧把酒氣撒到天上,酒氣變成了雨水從天而降";景頗族的創世史詩《勒包齋娃》說,創世始祖寧貫杜將其奶水撒在大地上,就"長出各種藥酒植物,釀出美酒醇又香";怒江流域的怒族認為,神仙賜給怒族"挫確"(醋酒)、"挫辣"(燒酒)、"挫仁"(玉米花)三種食品,其中兩種均屬酒類;普米族則認為其酥理馮酒是其先祖什撰何大祖冒著生命危險從妖怪那裏偷學來的;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陽》說,半人半神的人類始祖密洛陽,用米造出了酒。
從表麵上看,這些酒的創造發明者都是超自然的神靈;從深層特性來看,這些神靈卻是大自然的化身和代表,無非被人格化和神聖化了。因而,將酒的起源歸功於人格化的神靈,體現了少數民族在不自覺之中對自然價值的肯定。少數民族生活不可缺的必需品酒是由神靈創造發明的,由此也就引起他們對神靈敬畏與崇拜。而對這些神靈的敬畏和崇拜,包含著敬畏與崇拜大自然的因素。怒族的"鮮花節"對此表現得較為突出。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中旬舉行。屆時,怒族帶著自釀的米酒,到山間的洞穴中親把一塊被稱作"仙人"的鍾乳石。在鍾乳石旁,巫師一邊念咒語,一邊向"仙人"敬上好的玉米籽和米酒,請"仙人"品嚐。祭祀完畢,巫師將祭壇上米酒分給眾人飲用。隨後,人們用竹筒、竹碗、木碗等器皿,接從"仙人"滴下的水,這水被稱作"仙奶"。人們把"仙奶"恭恭敬敬地請回家,環繞屋內的柱子虔誠地跳上三圈舞,然後把它摻入自釀的醋酒中,男女老少一人喝上一碗帶著"仙"味的酒。之後,才吃飯、飲酒、唱歌、跳舞。很顯然,祭祀"仙水"和取"仙奶"儀式,直接呈現出的是對山、石、水等大自然的崇拜。
在少數民族中普遍存在著"萬物有靈"觀念。在它的作用下,通過飲酒習俗表現的關於自然的價值觀,呈現出順應自然與敬畏自然的特征。
第二章 經濟價值觀
本世紀50年代以前,許多少數民族都處於自然經濟的狀態,·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尚處原始公社及其過渡形態。與此相適應,其經濟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具有典型的自然經濟的特征,而且帶有濃厚的原始公社色彩。少數民族飲酒習俗突出地表現出其經濟價值觀的這一特征。
少數民族喝"轉轉酒"和"拚夥酒"習俗,都表現了平等和共享的經濟觀念。"轉轉酒"是盛行於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等地的侗、壯、瑤、彝、苗、仫佬、毛南等民族的飲酒習俗。眾人相聚,時常圍坐在一起,共用一隻酒壺或一個酒碗輪流飲酒。
在哈尼族的傳統節日"紮勒特"期間,要舉行被稱作"姿八奪"的全民性等街頭宴會。"姿八奪"的意思就是輪流邀約喝酒。輪到作東村寨的每戶都要傾其所有、發揮烹調特長,製作一桌酒菜。所做酒菜,以數量多、質量好為體麵。酒菜準備好後,抬到事先商定的村寨或街頭某處,一條龍似地排開。宴席安排就緒,全寨老少圍坐入席,一年一度的"姿八奪"盛宴開始。場麵壯觀,情緒熱烈。它充分體現了哈尼族先民"一人獲取,眾人共有"的經濟價值觀。
在辦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及其它重大活動時,有些少數民族的習慣與內地許多漢族的一個明顯差異是,主人家或承辦者並非一定要抱攬包括酒水、飯菜在內所有招待費用,屆時人們會自己帶著酒等東西來參加。
傈僳族、怒族在舉行婚禮時,婚禮飲用之酒,不是主人家備好,而是由參加者自帶,表現了傈僳族和怒族"各人均持大同主義,樂則同享,苦則同受"的觀念。
由此可見,一部分少數民族還沒有形成,至少尚未確立剩餘、儲蓄的私有觀念,原始社會共同享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平均主義經濟價值觀具有很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基礎。
第三章 人際關係價值觀
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都相當低下,他們在獲取食物、抵禦自然界襲擊和危險的能力很低,因而必須結成群體,共同勞動,相互協作,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為了群體的共同利益,也是為了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人們之間必然結成了團結友好。平等坦誠、互助合作的人際關係的價值觀。"最緊密的和最牢固的團結把部落成員結成一個整體,把他們變成希臘神話中的'百手巨人"'。少數民族的飲酒習俗較充分地表現了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