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拉祜族

第一章 拉祜族概況

拉祜族現有41.1萬多人。拉祜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瀾滄江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雙江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思茅、臨滄地區及西雙版納等地。

拉祜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1957年在原有文字基礎上製定了統一標準的拚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遠在西漢時代,遊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布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央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築圍牆,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台,用來晾曬穀物或納涼。

拉祜族以黑為美。傳統女服為右衽大襟黑布長袍,長及腳麵,兩側開衩,高及腰部,在領口、盤肩、衣袖及衩沿鑲紅、白、藍三色幾何紋布條,具有北方遊牧民族服飾的特點,有人認為它就是旗袍的前身;下身為黑布長褲,褲腳有紋飾;頭纏一丈多長的黑布包頭,一端由背垂至腰際,頭帕兩端綴有彩穗;赤足,裹綁腿。男裝上身為右衽大襟圓領或對襟黑布短衫,下身穿褲管肥大的黑布長褲,頭纏黑布包頭或戴無簷黑布小圓帽。

拉祜族習慣於用竹筒燒飯菜,用竹筒燒出的飯菜不僅保持了原料的風味,又有青竹的清香,十分可口。拉祜族人還用竹筒製茶,竹筒茶製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後,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後放到火塘邊烤幹,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鬱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紮"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擇吉日舉行。"擴紮"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紮"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後衝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裏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紮",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第二章 民族曆史

由於缺乏文字記載,拉祜族的曆史從語言和地理分布兩方麵考慮,大約可以看出兩條自北向南的遷徙路線。一條是東線,可能從青海澤庫一帶的藏語區,進入青海與甘肅交界處的夏河縣和拉欏河的藏語區,向南到甘肅南部的天水一帶,再向南進入四川省阿壩地區後,留一部分人,其餘又沿大、小金川以及大渡河繼續南下,到達或路過現在丹巴、康定一帶,再向南往漢源、石棉、甘孜、冕寧進入大涼山地區的喜德、西昌,在這一山區又留下一個較大的部落群後,其餘人又繼續南下,經過鹽源、會理,進入雲南的小涼山,又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部落,即今天寧蒗彝族的先民們。進入西昌的這部分人中,還可能有一部分人沿雅礱江、安寧河南下,可能進入楚雄地區南華,並向玉溪、思茅等地散開,這一部分可能有今天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先民們,其中可能也有拉祜族的先民,後來他們已融合到這些地區的彝族中去了。可能是今天自稱"拉烏怕"或"羅婺"的先民們。

另一條路線,就是西線這一支。最早可能是從青海的東部和東南部出發,即今天的果洛藏區和玉樹藏區,進入西藏東部的昌都地區的東南部的察隅地區,在墨脫、米林一直到南部的隆子、錯那地帶,今天居住在那裏的門巴、珞巴、僜人等,都可能是當時南遷時,留下來的這支人馬中的一部分,因此才會有些詞與拉祜族的古詞有同源關係。留下這部分人後,其餘人仍繼續向南,沿怒江、瀾滄江、金橋江上遊和橫斷山脈峽穀順江和沿橫斷山脈南下,進入雲龍、大理地區,在洱海附近定居了拉祜族的一支,可能是今天鎮源自稱"科搓"的拉祜族的先民們,就是唐書中記載的"鍋銼蠻",這部分人定居了一段時間後,可能在南詔建立前後,他們又沿瀾滄江向南移動,進入今天的臨滄(拉祜族傳說中稱此地為"猛緬密緬")、雙江、耿馬、鎮源,每經過一地都留下一部分人,所以至今這些地方留有多少不等的拉祜族和自稱"拉烏"、"羅婺"的彝族的一部分。除了留下的人外,大部分人還在南遷,進入了思茅地區的瀾滄、西盟、孟連等縣。所以這三縣也是今天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瀾滄江兩岸,又是西岸的這一支是以拉祜納為主,而東岸的這一支則是以拉祜西為主的。這兩支隊伍大部分人留在了國內,但仍有不少的人仍繼續南遷,進入東南亞地區的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也有一些,大概是從金平、綠春過去的。由於大洋才切斷了他們繼續南遷的去路。這就是他們遷徙的最終點。從遷徙路線中,可以看出拉祜族是彝語支係中的一員,與彝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圖騰信仰。有一種結論是:拉祜族是古氐羌人的後裔,其祖居地可能在青海省的東部和東南部。

第三章 語言文字

拉祜族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拉祜西、拉祜納兩大方言,兩大方言都可通話。拉祜語的特點是聲韻母較小,沒有輔音的韻尾,聲調較豐富。

拉祜族在曆史上沒有文字,曾以木刻記事,結繩記數。在二十世紀初,有一套拉丁字母的拉祜文。這套拉祜文很不科學,因而也未能廣泛傳播。到解放前夕,懂得這種拉祜文的人很少。解放後,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全麵研究規劃下,對拉祜語進行了全麵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以瀾滄糯福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瀾滄東回音為標準音,改革了老文字,創造了新的拉祜文。現在,拉祜語和漢語,拉祜文和漢文,是瀾滄縣的通行語言和文字。

第四章 宗教信仰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萬物有靈,多神拜物。供奉厄薩為守護神,據說,厄薩創造了宇宙和人類,主宰萬物。水有水神,任何自然現象都有神,這些神是不能觸犯的。人生病,則認為是觸犯了神鬼,要請"磨八"來看卦送鬼。現在這種現象已減少。

清初,大乘佛教傳入瀾滄後,在拉祜族中也有些人信奉佛教。後來天主教傳入瀾滄,也有部分信徒。

第五章 飲食文化

拉祜族現在還有烤吃肉類的傳統習慣,烤吃肉類的方法是用兩根竹棍子,把塗有食鹽、香料之類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用火慢慢烘烤,肉不能烤焦,隻能烤黃、烤香,雞和鳥類的翅膀,直烤到肉黃骨酥。用這種方法烤的肉類,吃起來別有風味。

現在拉祜族的主要糧食是大米,其它的穀、蕎、麥、豆類都屬於雜糧。他們做的米飯既鬆軟,又香甜。煮飯的炊具多數是用土鍋(一種比較粗糙的陶鍋),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鋁鍋,但煮飯做菜仍多用土鍋。

拉祜族的食具,過去有用竹子做成的,有的用木頭刻製成碗、勺(稱為木拉),刻得很精致、美觀。木戛區是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木戛"是傣語,意思是"出勺的地方"。現在拉祜族多數都已使用瓷碗,不再自己刻木碗了。

拉祜族自己種的菜很少,多數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因為山裏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們吃飯離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俗語說:"拉祜人的辣子,漢人的油。"

拉祜族喜歡飲茶。飲茶的方法是,用陶製小罐把茶葉烤香,然後注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發出一陣陣唏唏聲響,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來了,必須烤茶招待,煮出來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飲,第二罐才是客人飲用。煮出來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無毒,請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濃,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在飲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歡的是酒。他們遇酒必痛飲,飲酒又必唱歌。尊敬的客人來到家裏,即使沒有什麼菜,也要招待客人飲酒。

拉祜族男女老少過去都會吸煙,吸的煙是自己種的草煙和"蘭煙",蘭煙是一種味道十分濃烈的煙草。

第六章 傳統節日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曆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曆法,一輪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曆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春節,也叫過年,過年分為大年、小年,拉祜族稱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從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從初九至十一共三天。十二是滿年,這天晚上全寨要跳蘆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圓了,年也過完了,從明天起新進入緊張的勞動生產了。

清明節,掃墓節日。這天,到墓地清除墳墓上的雜草,加高墳墓,殺雞悼念亡魂,最後全家人在墳墓旁進行野餐。

端午節,是拉祜人民種樹種花的節日。傳說這天是撒在田地裏的種子脫離穀殼的日子。這天不能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種樹、種芭蕉、種竹子最好的日子。傳說這天把棒頭(木杵)插在地裏都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