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達斡爾族

第一章 達斡爾族概況

達斡爾族現有人口12.1萬。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以及新疆塔城等地。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大多數人使用漢文。

達斡爾族主要信仰薩滿教,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

"達斡爾"的意思是"開拓者"。達斡爾族的生產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和狩獵。

達斡爾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他們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齊。他們的風俗是不管誰家建房都全屯動員、大家動手。建房時一般都在屋外圍上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顯得大方而又美觀。

在居室中建有三麵相連的大炕,稱之為"蔓子炕",這種炕保溫性能好,是達斡爾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達斡爾族人以禾祭子,禾祭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與黍子相似,但不黏,也叫糜子。米、蕎麥、燕麥為主食;肉食主要是牛羊肉。他們喜歡吃手抓肉,獵回的各種動物多曬成肉幹兒食用。奶食是達斡爾人主要副食品,他們把牛奶製成奶皮、幹奶酪、黃油食用。

達斡爾族人的男裝多為長袍,兩側開口,長袍一般是藍色、灰色,長袍上的衣扣大多用皮條編成。在嚴寒的冬天,他們穿戴厚實保暖的皮袍、皮褲、皮帽。達斡爾族婦女多穿袍,外套坎肩兒,袍有兩邊開口或前開口的,衣邊上繡著精美的圖案,穿在身上美觀大方,極富民族特色。但最具特色的是達斡爾族人的皮帽,是用麅子,麅(páo)子:屬鹿一類的動物,雄的有分枝狀的角,肉可食用。的頭皮原樣製成的,雙耳挺立,耳邊有對稱的犄角,這種帽子既保暖耐用,又是獵人狩獵時的偽裝。

達斡爾族人以善於造車而聞名,被稱為"草上飛"的北國名車--大軲轆車即出自達斡爾族人之手。大軲轆車非常輕便,重量隻有100多公斤,但車輪高大,直徑達1.5米左右。在茫茫草原上該車極便於涉水過溪。

大軲轆車一般可分為三種:普通車、葦廂車和篷車。篷車是在葦廂車上加蓋篷頂,既可防日曬雨淋,又可驅寒保暖,是達斡爾族人的必備之物。

達斡爾族人最為隆重的節日是"阿聶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這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達斡爾族人都在自家門前點燃牛馬糞,祈求來年吉祥興旺。節日除夕,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達斡爾族人也有除夕之夜包餃子的習俗。節日期間,達斡爾族人的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而"罕伯舞"則是不可缺少的節目。這種舞蹈富於變化,時而徐緩悠長,時而跳躍歡快,是十分優美的舞蹈藝術。

由於冬季漫長寒冷,達斡爾族人民對被稱之為"波依闊"(與現代曲棍球運動極其相似)的體育運動情有獨鍾。從兩鬢斑白的老人到身強力壯的少年都能揮杆上陣,激戰一番。由於"波依闊"與現代曲棍球運動極其相似,又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達斡爾族自治旗把它列為重點體育項目,廣泛開展,培養出不少優秀的曲棍球運動員,贏得了"曲棍球之鄉"的美譽。

崇尚科學文化教育的達斡爾族,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智力投資,不僅在自治旗建立健全了中小學教育體係,而且還紛紛送子女到中國各地學習深造。目前,達斡爾族每萬人中擁有的大、中、小學生的平均數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數,居各民族的第二位。

第二章 民族曆史

傳說在遙遠的古代,在蒼鬆翠柏環繞的一座山腳下,有個孤單單的家庭,母親和兩個兒子相依為命過日子。她的兩個兒子是神箭手,又有一條獵犬和一隻獵鷹,每天出獵都滿載而歸。不知什麼時候起,天天有兩個仙女乘獵手出獵來到獵人家中,替獵手年老的母親收拾屋子,燒火做飯。此事被兄弟二人得知,有一天他們假裝出獵,躲在房後窺視。果然,兩仙女按時前來,脫下羽衣幫助老人做飯,結果她倆的羽衣被獵手兄弟收起來,後來與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傳說現在的達斡爾人就是兩位仙女和獵手繁衍的後代。

達斡爾族真正以本民族的名稱出現於我國史籍,是在17世紀60年代,康熙五年,《清聖祖實錄》將達斡爾記載為"打虎兒"。此後三百年來,達斡爾族先民的活動一直以"達斡爾族"的族稱記載於地方史誌等文獻中。

分析考證各家之說,通過契丹族和達斡爾族在語言、生產活動和生活習俗方麵的比較,認為契丹後裔說的論據,是比較全麵和充分的。

契丹是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公元916年建立遼朝,1125年被金滅亡後,有少部分契丹人在其首領庫烈爾率領下北徙,退居黑龍江流域,據說這部分人就是達斡爾人的祖先。

遼亡後北遷的契丹人把他的建築和耕作技術帶到江北,從而使他們的後繼者--明末清初的達斡爾人成為黑龍江流域唯一居住於有堅固設防的木城中並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

在幾個世紀以前分布在黑龍江上中遊地區的蒙古、鄂溫克、鄂倫春以及赫哲等民族中,達斡爾族是唯一從事農業生產,過定居生活的民族。

第三章 語言文字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大多數人使用漢文。

第四章 宗教信仰

薩滿教是以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為基礎,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原始宗教,曾廣泛流傳於我國阿爾泰語係各民族中。

直到近半個多世紀,現代醫學開始在達斡爾族中普及以前,幾乎所有的達斡爾人都是薩滿教的虔誠信奉者,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充滿著神靈和鬼魂,不僅天地山河都有神靈在主宰,而且刮風、下雨、打雷和閃電等自然現象也都是由神靈主宰的,人和各種動物都有靈魂,人的肉體死亡了,但他的靈魂不死,仍然活在陰間或轉世再生。他們把自己的幸運和災難看作是神靈的庇佑、恩賜或報複的結果,因而供奉各種各樣的神。

達斡爾人把他們供奉的神稱為"巴爾省",共有幾十種,其中源於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河神、雨神以及虎神、狐仙等,屬於人物崇拜的神有各民族的祖先神、娘娘神等。

傳說在這許多神靈中,"霍列力"神是最古老的神之一,海拉爾地區達斡爾把它稱為"達·巴爾省",意思是最早的神。"霍列力"神由17個神位組成,除了被雷擊而死的半邊身的人物外,有九頭妖怪、龜、蜥蜴、龍、布穀鳥等動物,大都以木刻的形體為它的神偶。達斡爾人早期曾供奉的"博古勒·巴爾省"由24個神位組成,其中有漁翁、獵人、喇嘛、鐵匠、擔商、嬰兒和宦人等人物,有已故的老薩滿和他的神樹,有鹿、狗、蜥蜴、蚯蚓、烏鴉、布穀鳥、蛇等動物,還有娘娘神、山神等等,總稱為"博古勒·巴爾肯"。這是早期以氏族為單位集體進行宗教祭祀活動的達翰爾人供奉的集體神群。自19世紀末起,隨著達斡爾族氏族製度的解體,這種集體神群已經失傳,分化為一群個體的神。

阿爾泰語係各民族對他們宗教巫師的稱呼各不相同,達斡人則將男女薩滿統稱為"雅根德"。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薩滿曾經是達斡爾族中為患者治病、主持祭敖包等宗教儀式,為族眾消除自然災難的宗教活動者。達斡爾族薩滿的產生和訓練,非常隆重而富有神秘色彩。老一輩薩滿死後若幹年內要產生新一代薩滿。據說長期患神經錯亂等病者,就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選中的繼承者,其家屬要請一名老薩滿為師,選擇冬季或初春農閑季節舉行領神儀式,學習掌握當薩滿的基本要領。這種領神儀式要舉行一個冬春甚至二、三個冬春,直到學者跳得神誌不清,就認為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已附體,便舉行吃血儀式,請他的諸神降臨來吃血,至此一個新的薩滿產生了。

"斡爾南"儀式是僅次於領神儀式的重大宗教祭典,新薩滿每隔數年舉行一次,時在舊曆二、三月間。舉行"斡米南"儀式者,拜一名老資格的薩滿為師,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各跳一次神,曆時三天結束,薩滿舉"斡爾南"儀式的目的是請他的諸神降臨吃血,借助神靈的指點,訴說他上一次"斡爾南"以來在宗教活動中的得失和個人的品德修養。每達經過一次"斡米南"儀式,標誌其資曆的神帽上的鹿角就加上一個支叉。

在偏僻的達斡爾山村,薩滿的領袖和"斡米南"儀式,是最為隆重的宗教活動,莫昆成員都參與籌辦並共同支付其費用。每當神鼓響起,薩滿敲擊的鼓聲和隨和者的呼喊者連成一片。前來助興者和圍觀者,不僅有同莫昆的親族,而且還有莫昆的青少年們。"斡米南"儀式的第三天舉行的"庫熱"儀式,是向神表達達斡爾人祈求無病無災、人口興旺的虔誠願望的儀式。參加儀式的人們集中站在院中,主祭和應邀指導的兩名薩滿用整張牛皮割成的鮮皮條把人群圈住,各持皮條的一端拉緊,測量皮條的長度是否有所增長,如此反複三次,如果皮條的長度有所增長,認為是人口增長的祥兆,最後將三股皮條絞成一股,讓人們從合圍的皮繩下麵鑽出來。據說凡從皮繩下麵鑽出來的人,可以避免病災。

第五章 飲食文化

達斡爾族多種生產的特點,決定了他們食品種類和食用方法的多樣化。主食有米食和麵食,副食有肉類、魚類、奶類和各種蔬菜。

米食除後來普遍食用的小米外,傳統的米食用稷子米、薺麥米兩種。

稷子蒸沸炕幹後碾出的米,達斡爾語稱為"敖斯莫",微有糊香味,用來做幹飯和鮮牛奶粥,是達斡爾人的日常的主食之一。未經蒸沸的稷子米,略有粘性,稱為"希吉莫",用來煮酸奶粘粥,還可以加工成麵粉作糕點。

薺麥除了加工成麵粉外,還可煮沸,炕幹至八成時碾成米,稱為"阿勒莫"。除夕之夜吃完肉食後,習慣吃薺麥米酸奶粘粥夜宵,拌白糖、奶汁或奶油,是達斡爾人的上等素食,也是臘八節的主食。燕麥米炒熟後再碾壓成粉麵、細麵,稱為"哈格",成粒者稱"新特勒",拌上酸奶,是野外勞動或應時小吃的主要食品,如再拌上奶油和白糖更是上等小吃了。

薺麵是達斡爾人傳統的主食之一,薺麵餄餎拌酸奶,或者拌各種肉湯,是農忙季節的上等主食,如配上飛龍、沙雞、野雞或麅子肉燒湯,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便飯。薺麥蘇子麵(含糖)餡餅,也是達斡爾人傳統的主食。從半個世紀前開始普遍種植小麥以後,白麵成為達斡爾人的主食之一,他們在漢族的影響下開始吃饅頭、水餃、餡餅等。獨具特點的是,把白麵擀成麵片後拌奶油和白糖,也是他們的上等主食。海拉爾達斡爾人以牛羊肉為湯,喜愛吃麵條和麵片。

達斡爾人素有吃手把肉的習慣,每當殺豬時,要請親友吃手把肉。其次是片白肉,將肉煮熟後切成薄片,以醬油或韭菜花為佐料。在婚禮和葬禮的宴席上以手把肉和片白肉為主,而且講究上桌的手把肉是完整的某部位的骨肉,如第一、二、三桌必須分別上豬的尻背骨和肩胛骨。新鮮豬血拌以蔥蒜鹽等調料灌細腸,煮熟後切成片上桌,是達斡爾人最喜愛的佳肴。日常的肉食以燉菜為主,溜炒為次。

由於達斡爾人沿江河而居住,魚類是他們肉食的組成部分,特別在愛琿地區,魚是春季青黃不接時的主要副食品。吃魚除清燉和清蒸外,還有紅燒和油煎等。

奶食在達斡爾人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以牧為主或農牧並舉的海拉爾、塔城地區達斡爾人中,奶茶是不可缺少的飲料,在其他地區蔬菜短缺的春季,牛奶同樣是重要副食品。

達斡爾人奶食的花樣很多,鮮奶粥、鮮奶麵片、酸奶拌米飯、酸奶拌燕麥拌麵等等,都是家常奶食方法。夏季外出勞動和旅行,攜帶酸奶拌涼水,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奶皮和奶油,是達斡爾族食品的精華,秋季的牛奶含的油脂量較多,正是製作奶皮和提煉奶油的黃金季節,牛奶盛入鍋中並放少量小米,一邊微火煮沸,一邊用飯勺不斷撩撥鍋中奶,數十分鍾後熄火,使之冷卻數小時後,提取凝結在表麵的油脂,便是奶皮,味道清香而不膩。從每天的牛奶中提取浮在表層的奶油汁並積累起來,盛在罐中攪拌,使油脂和水分分開後加熱,所煉出的燉奶油,色正清香。奶皮和奶油是達斡爾人的高級奶食品,也是達斡爾族婦女用以饋贈遠方親友的最好禮品,海拉爾地區達斡爾人還用牛奶製成奶酒作為日常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