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讀《李秀成自述》(1 / 2)

就其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身份而言,李秀成的確是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而他在天京城破被俘後所寫的《李秀成自述》(下稱《自述》),更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參考資料。近世以來,史學界前輩對《自述》研究頗多,成果斐然,無須贅述。本文所表述的,僅為個人讀過《自述》後的幾點感想而已。

(一)論李秀成的投降

關於李秀成投降的問題,多年以來存在爭論,羅爾綱先生曾長年堅持“偽降說”;而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史學界幾乎眾口一詞指李秀成為叛徒;八十年代以來對其評價漸趨公允,也不過分責難其晚節。個人認為,李秀成的投降是無可置疑的,無論是他獻上的《收齊十要》,還是他“先忠於秦,亦丈夫信義;楚肯容人,亦而死報”的表白,都證實了這一點,何況在《自述》中他還每以“大清百姓”自居。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李秀成個人的生活經曆、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太平天國政權自天京事變以來的亂象,他的投降實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李秀成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動機與大多數人一樣,不過是“因食而隨”,而其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在他看來,太平天國與清政府間的戰爭是兩家爭天下的性質,自己為太平天國效力,打到目前主死國亡、身為囚虜的地步,也就可以說是報了天王提拔之恩;況且幼天王“已死”,縱有效忠之心也沒有效忠的對象。天國既亡,自己名義上就成了大清的百姓,那麼如果清朝能任用自己,投降又有何不可呢?

其次,天京雖下,江南還有大量太平軍,對清政府而言,這些太平軍雖不足為患,終究也是要“剿滅”的,而“剿滅”他們清軍就要流血,當然太平軍流血會更多。李秀成此時已經對太平天國絕望了,自然不希望太平軍將士繼續戰鬥犧牲,《收齊十要》就是這種思想下的產物,與石達開之“舍命以全三軍”異曲同工。

(二)論太平天國末期的腐敗

太平天國末期,腐敗現象十分嚴重,從李秀成的自述中也可略窺端倪。天國之敗,除了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中外聯合鎮壓等原因外,其內部腐化也是重要因素。

從《自述》中可以看到,李秀成曾經將家中金銀用來購買糧食,並且勸同僚諸王也這樣做,諸王不聽,李秀成認為他們“(天京被圍後)徒有金寶而無食,又何益哉?”反證他購買的糧食相當多,支持了一段時間。其外,他還曾兩次用金銀賄賂諸王以達到目的,可見他府中金銀不少。這些錢財的來源,《自述》中沒有交代,但想必有相當一部分來處並不正當,據載,錢桂仁就曾打造金獅、金鳳以賄賂李秀成。天國諸王中,李秀成已經算得上第一等人才,而行為猶如此,可以想見洪仁發、洪仁達輩平日作何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