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傣族

第一章 傣族概況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拚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曆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麵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麵,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曆法。傣曆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曆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曆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曆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曆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鬱的亞熱帶風情。

第二章 民族曆史

傣族有悠久的曆史,很早就與祖國內地保持著密切友好的關係。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69年,東漢時期,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藝人到東漢王朝的的首都洛陽獻樂表演,贏得了東漢王朝的讚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被封為"漢大都尉",與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公元8~13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雲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當時,傣族已進入農業比較發展的社會,用牛和象耕田已很普遍,農作物以種水稻為主,並已形成了初步規模的農田灌溉係統。手工業包括用木棉織布,挖鹵礦製鹽,製作金屬器械,使用金銀製成飾品,以至唐代以來對傣族曾有過"金齒"、"銀齒"之類的稱呼。

公元12世紀,西雙版納首領叭真憨勢力逐漸強大,統一各部,以景洪為中心建立了"猛泐"地方政權,稱為"景金殿國"。據史料記載,有上百萬人口,曾受過元朝封號,授"虎頭金印",一直與內地繼續著隸屬關係。

元代,傣族地區隸屬雲南行省,實行土司製度。在德宏、西雙版納等地設置金齒宣撫司、徹裏軍民總管府,負責管轄傣族地區。明代,在這裏設置較小土司區,全麵加強土司製度。清代,雖沿襲元明舊製,但在社會經濟更為發展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派遣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統治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實行民族壓迫政策。

在曆史的長河中,傣族先後經曆了奴隸製社會、封建領主製社會。但是,從邊疆到內地的傣族聚居區,由於所處的曆史條件的不同,社會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在土地占有形態、階級構成、剝削方式以及政治製度等方麵,都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反映了傣族社會由封建領主製向封建地方經濟不斷發展的演化過程。

盡管曆代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群眾進行殘酷的壓迫和盤剝,但是各族人民群眾之間仍進行著友好的交流和往來。傣族在當地較其他少數民族生產技術先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多,因此,在壩區逐漸形成各民族交換產品的集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傣族對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景頗、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瑤、基諾等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信仰方麵都有很深的影響。傣族與漢族人民的交往更是曆史悠久,關係更為密切。早在秦漢以前,中、緬、印之間就有貿易往來,傣族德宏地區是當時中外聯係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後,大量漢族勞動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區墾荒戍邊,和那裏的傣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處。

史詩

《巴塔麻嘎捧尚羅》

又名《南師巴塔麻嘎帕薩傣》。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開天辟地、人類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定居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傣族的神話故事和曆史人物傳說,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及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

《泐史》

原名《囊絲本猛泐》)(《西雙版納曆代編年史》)。該書采取編年體記錄了傣族從1180年(傣曆542年)傣族首領叭真入主西雙版納建立景金殿國始,止於1950年西雙版納解放的主要史實。該書有1947年雲南大學刊印的、李拂一的譯本,譯名為《泐史》,翻譯的是從1180年~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張公瑾補譯1844~1950年部分,名為《續泐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記》。該書還有其他詳簡不同的譯本。《泐史》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會曆史的許多珍貴資料,是傣族重要的史書類文獻。

第三章 語言文字

傣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西雙版納方言、德宏方言,亦有主張將金平方言分出。傣族有自己的拚音文字,但各地不盡相同,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繃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

第四章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麵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在公元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於佛教的廣泛傳布,傣族地區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為僧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地區,男孩到了8~10歲幾乎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他們在那裏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佛教的傳布也給傣族社會帶來了文字、天文曆法、建築各方麵的文明。傣族的數百部長篇敘事詩都是在佛教傳入後出現的。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據佛教義加以發揮和補充的著述,那裏保存了有關傣族地區的地理、曆史、語言、文學等材料,是傣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傣族的佛寺建築精致、堂皇。寺廟中的雕塑和壁畫既有南亞藝術風格,又顯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傣族造型藝術的精品。佛塔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金剛寶座式、密簷式、亭閣式、金鍾式等,塔也分單塔、雙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間為一大塔,周圍是若幹小塔,如盈江的曼猛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眾星捧月,直上雲霄,巍巍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