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高山族
第一章 高山族概況
高山族,現有人口約40萬。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中部山區和東部的縱穀平原及蘭嶼島上。此外,還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萬物有靈。基督教傳入後,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曆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台灣就有"左鎮人"和"東濱文化"。考古學家在台灣先後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奮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遺跡。這些文化與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省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極為相似,說明高山族主要是來自大陸沿海一帶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島上的居民後形成的。
高山族的傳統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圍牆,用木棍做立柱與橫梁,以茅草蓋頂。高山族喜歡一個宗支同住一處,每個村莊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體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麵的教育,婚後才可離開。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廣場是村裏人的活動中心。
高山族的食物比較簡單,以稻米、粟米和甘薯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風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將新鮮鹿肉切成小塊,用竹條串好,撒上鹽、生薑等調料,然後用木炭燒烤,烤出來的鹿肉香氣四溢,是高山族飲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鮮鹿肉切成小塊,與涼米飯摻在一起加鹽放入壇內密封,一個月左右發酵成熟,吃起來特別爽口,食用方便。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苧麻自織的"番布"。高山族喜歡用雞尾、鳥羽做頭飾。成年男子喜歡穿鮮豔的腰裙,女子穿長裙,高山族至今還保留著文身的習俗,但文身的圖案越來越小,越來越隱蔽。
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譽為"歌舞繁榮的社會"。其杵舞和長發舞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杵舞源於舂穀勞動,參加者環繞木臼,邊唱邊杵擊臼而舞。長發舞一般在月光下進行,跳到高潮時彎腰以發觸地,舞姿優美,氣氛熱烈。
高山族的節日往往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播種節和豐收節,內容是祭祖、舉行農耕儀式、會餐、歌舞娛樂等。
第二章 民族曆史
族稱族源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少數民族。在明代以前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到明清時對該民族逐漸出現統一的族名"東番"或"番族",高山族作為單一民族逐漸形成。當今的高山族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祖國人民對台灣少數民族的統稱。曆史上,對高山族先民的稱呼都是與當時台灣的地名聯係在一起。三國時稱"夷州人"或"山夷";隋時稱"流求人";宋元時稱為"琉球"、"求"或"土人";明代稱"東番夷";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稱"土番"、"土民"。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台灣時曾稱"高砂族",同台灣的風景如畫,與日本的高砂海濱相似,稱台灣為"高砂",稱台灣居民為"高砂族",一九四一太平洋戰爭時,日本帝國主義強製組織"高砂義勇隊",遭到高山族人民的堅決反抗。台灣國民黨政府稱高山族淡"山地同胞"、"原住民"等。我們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定居於山區,至今仍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的特點的少數民族。一九五四年台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等九個族群。其另一部分是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語言、風俗、習慣等與原民族已有明顯的不同的平埔人,亦稱"熟番",這部分民族與漢族無多大差別,台灣當局在統計高山族人口時不包括在內。
高山族的族源是多學說的,有西來說、東來說、土著居民說和多源說,但更接近事實的是多源說。根據考古發現、史料和傳說,一般認為是多源說,即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古越人的一支,事例了來自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的居民。從考古資料"台灣更新人類遺跡的左鎮人頂骨化石"、"台灣八仙洞史前遺址"和"台灣卑南巨石文化遺址"的文物鑒定和分析,出土的石器特征近似北京周口店的舊石器文化和中國東南大陸沿海出土的屬同一類型,發現的遺器、遺物、岩棺、玉器等來自中國大陸,文化特質與中國大陸南方各省的古代越濮族相似。台灣東部的居民來自台灣西部等。進一步證明台灣的最早居民來自中國大陸。
地理、資源台灣鳥位於中國東南海上,是中國沿海最大的島嶼,與福建省相隔130公裏。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北接東海,南朝南海。是由本島和臨近的鳥嶼、列鳥組成。蘭嶼是臨近島嶼、列島組成。蘭嶼是臨近島嶼之一,麵積有47萬平方公裏。
台灣氣候以熱帶、亞熱帶氣候為主,垂直分布有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帶。其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夏季至秋季為台風季節。年平均溫度攝氏22°左右,南北溫差5°,年均降雨量為1500毫米至3000毫米,最多達6000毫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台灣本島山脈縱貫南北,主要有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台東山脈等,超過海撥3000米的山脈有60多座,3500米以上的有32座,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97米,風景優美。峰戀起伏,山多而高,河流短而湍急,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森林覆蓋廣,占全島麵積的52%,素有"森林之海"稱號,其中樟樹為世界最大樟樹帶,樟腦居世界之冠,還有油杉、南楠、台灣杉、紅檜、巒大杉為"台灣五木",列為世界著名良材。
台灣礦藏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金、玉、銅、明礬等20多種,其中煤估計有4億至8億噸,居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首位;玉有60萬噸以上,主要在台灣東部山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土特產繁多,主要有樟腦、茶葉、水果、花卉、蔬菜、蝴蝶標本等,
其中蔬菜在目前的產值已超過經濟作物,成為外銷的主要產品之一。台灣島大約在2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東亞大陸板與太平洋板塊擠壓而形成,地處地震帶,每年約有230多次有感震,震區大致分為東西兩岸。東帶大都是海底地震,對陸地影響較小;西帶多數是在陸地上,並且常發生在10公裏以上地層,破壞和影響性較大。
高山族是台灣最早居民的後代,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根據考古發現,距今二、三萬年前,台灣就有原始人類在活動,三、四千年前中國大陸的新石器文化已傳入台灣,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居民主要來睚中國大陸古越人的一支。說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已開發了台灣並逐步開展與中國大陸的密切聯係。根據文獻,公元230年,三國時代的吳國孫權曾派將軍率領上萬人到台灣,並帶回千人到大陸,此時的高山族先民過著母係氏族社會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製度。高山族到七世紀初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開始農耕、畜牧,種植五穀,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結繩記事,不知曆法,學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紀時,宋代正式在台灣設治,將澎湖隸屬福建省晉江縣。元代開始高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歸屬泉州路的同安縣。到明代時,高山族除部分過著原始生活外,其農業、狩獵業都有進一步的發展,開始用鐵鏃,並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活動。從十六世紀中葉之後,大量的漢族人民遷居台灣,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高山族的社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末,鄭成功收複台灣後,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幫助高山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展貿易,設學校等,平地高山族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高山族人民在開發台灣的同時,還與漢族人民一道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早在1563年日本海盜(倭寇)侵入台灣基隆,高山族地區受到破壞。1593年日本封建統治者要高山族朝貢日本,高山族人民堅決拒絕。在1602年之後的二十多年裏,日本海盜多次侵犯台灣,均遭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擊而敗逃。
1642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台灣,對當地居民實行殘暴的掠奪,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多次進行反荷武裝起義,其中以郭懷一為首的起義鬥爭給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661年,高山族和漢族人民積極支持鄭成功,曆經九個多月的艱苦戰鬥,打敗了荷侵略者,收複了台灣,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直到1895年共212年。這期間高山族人民繼續不斷地抗擊外國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日本強行霸占了台灣和澎湖列島,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漫長的50年裏,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頑強地鬥爭,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1930年的霧社起義,顯示了高山族的鋼鐵意誌,300多人的武裝起義隊伍,在一小時之內把130多個日本侵略者全都殲滅。1945年8月中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台灣歸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在台灣設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國民黨政府到台灣至今。
代表事件
高山族霧社起義。1930年10月27日,在莫那魯道的領導下,台灣高山族人民在台中縣霧社莊發動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起義。起義軍由500多名擴大到1200多人,占領霧社全區三天,之後隱入深山繼續戰鬥,近三個月殲滅日本侵略軍4000餘人。日本侵略軍為了鎮壓起義,對起義軍施放毒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餘下的起義軍憤然集體自縊,全部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