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牙齒和皮膚的自殘裝飾(1 / 3)

第七卷 牙齒和皮膚的自殘裝飾

牙齒和皮膚是人身體的重要部分,是新陳代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器官。同時,牙齒和皮膚由於處在整個身體的表層,很容易成為別人的注意對象。照一般人的觀點,健康的、白淨的和光滑的牙齒是美的。掉了牙,現代社會的人們總要鎮上;牙齒黃了黑了,總要弄白;皮膚上有顆黑痣,也要設法取掉。這樣一來,現代社會的大美人總是明目皓齒,細皮嫩肉,正如中國民間說的,"一白遮九醜"。

但是,許多文字材料和民族調查卻告訴人們,人類的祖先都曾經有過自殘以求美觀的習俗,而自殘的對象首先就是牙齒和皮膚。這種自殘的風氣,在一部分少數民族中甚至延續到本世紀上半葉,從而形成頗具民族特色並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自殘裝飾的四種主要形式是:鑿齒、染齒、紋身、紋麵。

第一章 鑿齒、磨齒和雕齒

在牙齒的自殘和裝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鑿齒、磨齒和雕齒。所謂鑿齒,就是拔牙、折牙,隻不過方法各有不同而已;磨齒和雕鑿,或是把牙齒磨平,或是把牙齒磨成習慣所要求的形狀,或是在牙齒上雕刻各種花紋。眾多的文字記載和調查材料表明,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都曾有過或至今仍保留著鑿齒、磨齒和雕齒的習俗。

我國古代,尤其是在東方和南方的民族中,也曾流行過拔牙的習俗。在神話傳說中,有鑿齒之族,也有鑿齒之國。《山海經》記載傳說中的古代英雄羿與鑿齒戰於東華之野,羿射殺了鑿齒。所謂鑿齒,其實就是拔牙。我國先民拔牙,甚至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魯南蘇北的大江口文化,福建曇石山文化,廣東石峽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山東大江口遺址的人骨,拔去上側門齒的,男的占64%,女的占80%。在四川珙縣,曾發現十具炙人遺骨,除一具為小孩外,其他均無上下門齒。這些,都是我國古代鑿齒習俗的可靠證據。

我國南方的某些民族,其拔牙習俗一直流傳下來,長盛不衰。我國鑿齒民族在古代的分布是相當廣泛的,包括了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到了近現代,我國原來的一些鑿齒民族逐漸革除了鑿齒習俗。但是,仍然有台灣高山族、貴州仡佬族和廣西融安壯族保持著這一習俗,有的甚至流傳至今。

生活在台灣日月潭附近的高山族支係邵人用敲法拔牙。每年正月初三的黃昏時分,都要舉行專門的拔牙儀式。屆時,事先在家門前蓋一所小屋子,供準備拔牙的少年或青年居住,拔牙時,須向祖先祈禱,求得保佑。拔牙通常由三個人負責進行:一個用黑布把受術者的眼睛蒙住,並且緊緊地抱住頭部,不使動搖;一人抓住受術者的手足,防止其因疼痛而掙紮;一人主持拔牙,用左手使上頜大齒露出、右手持錘,猛擊犬齒,使其脫落,然後用火坑灰塗抹牙床止血。脫下的牙齒須理在家屋柱下。脫牙部位塞一塊小木片,以防其他牙齒傾斜。拔牙後,舉行慶祝飲宴。與此不同,布嫩和大麼等支係的台灣高山族卻用的是技法脫牙。一般來說,都由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施術,首先用兩塊木板夾住要投去的門齒或大齒,以錘子慢慢敲打木板,使牙根活動,接著用特製的有小木柄的繩套拴住牙齒,用力猛拉而出。拔下的牙齒埋在屋簷下,牙槽內塗煤煙以止血。直到現在,高山族男女拔牙均有"成人禮"的性質,且拔下的牙齒有時還作為愛情的信物和專一愛心的標誌。雅美和排灣支係的青年男女婚前或婚後鑿門牙旁二齒或大齒,互換謹藏,以示終身對對方矢誌不移,百年歡愛。

現在,生活在貴州省的仡佬族,直到清代末年還有打牙習俗,一是姑娘出嫁要打牙,二是父母死時要打牙。他們的鑿齒,可能和祖先崇拜或某些宗教迷信活動有聯係。仡佬姑娘出嫁前,要把上齒、犬齒取去一二顆。有的說,這是為了防止姑娘"克夫";有的說,這是為了美觀。現在,仡佬族的上述兩種折齒風俗,都已經不存在了。

我國廣西融安的壯族,有些村寨和家族也有拔牙習俗。同時,在他們中還流傳著一個關於拔牙的神話故事,對探討和理解他們拔牙的目的和涵義頗有幫助。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的雷公經常造雨,以致洪水泛濫成災。當時地上有一位大力士在人們的支持下與之鬥爭,捉住了雷公捆綁在屋子裏,外出時吩咐自己的兩個孩子看管。雷公見力士走了,便央求孩子們鬆綁放他,年幼無知的兄妹倆答應了他的要求。雷公臨走時撥下一顆牙齒送給他們,叫他們把牙齒種在房簷下。兄妹倆照著雷公的話去做,牙齒發芽長出蔓藤,結出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倆把葫蘆做成人類最早的舟船。後來天上不停地降下雨水,洪水淹沒了地下的萬物,隻剩下這兄妹們乘著葫蘆舟逃脫性命,漂落到廣西地方。為了生育後代,隻得兄妹成婚。哥哥投下一顆牙齒,算是雷公後代,表示與作為力士後代的妹妹結婚並非同族通婚。他們的後裔,屬雷公氏族的,保持了拔牙習俗。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人們最初拔牙是為了崇拜雷公,以求避免洪水危害,而對雷公的崇拜還逐漸由自然崇拜發展成為騰圖崇拜。

少數民族中存在著以鑿齒為飾的現象,這是確定無疑的事實。但是,無論從他們自己的解釋或從學術理論界的研究來看,鑿齒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盡管最終都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和審美價值,但內容涵義卻有待於人們去作進一步的深入認識。

第二章 漆齒

當我們巡視了鑿齒、磨齒和雕鑿的一般情形以後,我們順理成章地想到了漆齒。漆齒,又叫染齒,即用一定的"染料"或"漆料",通過一定的方法使牙齒改變顏色,雖然不象鑿齒、磨齒和雕齒那麼明顯地帶來痛苦,但從顏色上看無疑地也是一種"自殘"。對於這種改變自身本來顏色的"自殘",一些少數民族也是將其作為一種裝飾。

現在,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仍有一部分保留著漆齒、染齒和包齒的習俗。有漆齒、染齒、包齒習俗的少數民族,多集中在雲南,它們是傣族、布朗族、基諾族、佤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此外海南省的黎族和廣西的壯族也有染齒習俗。我國少數民族染齒習俗,可以分為有意用"染料"染齒和因嗜好嚼食某種東西染齒兩種類型,同時還包括用金屬片包齒。

我國的傣族、基諾族和布朗族有用植物脂煙自製"顏料"染齒的習慣,因植物脂煙所製顏料有光澤,似漆,所以也就叫"漆齒"。雲南傣族男女從十四、五歲開始。有用家木煙塗牙齒的習慣,認為把牙齒染得愈黑愈美,因此結婚時新娘是特別要將牙齒染黑的。基諾族的染齒"顏料",卻多用梨木。其法是將爆燒後的梨木放在竹筒內,上麵蓋上鐵鍋片,待鐵片上的煙脂成發光的黑漆狀時,即手持鐵鍋片用上麵的梨木煙脂染齒。布朗族的染齒"顏料"卻用紅毛樹枝製成,其法是將紅毛樹枝點燃,讓黑煙熏在鐵鍋片上,積黑煙而待用。

除了上麵所說的"牙齒愈黑愈美"的裝飾作用外,染黑的牙齒還象上了一層"漆",有保護作用。同時,更明顯的是,"漆齒"還是一種表達愛情的手段,其中也可能還包含著某種原始崇拜意味。基諾族的染齒也是一種互相愛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時,姑娘常把鐵片端到自己愛慕的青年麵前請其染齒;此俗是基諾族的古老傳統,據說不習此俗者死後將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歡迎。布朗族漆齒習俗的內在含義也與此相似。顏思久在《布朗族的戀愛與婚姻》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秋收後的黃昏時分,(布朗)姑娘們穿著統裙和緊身短衫,特別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邊紡線或編草排,等待男青年們的來訪。夜幕終於來臨,一群夥子吹著嗚嗚的短笛或彈著叮咚作響的三弦來了,姑娘們連忙讓坐招呼,她們一邊談笑一邊用紅毛樹枝在鐵鍋片上饒取黑煙,幫助男青年們染牙齒,然後男青年們也燒取黑煙幫助姑娘們染牙齒,或在每年的宗教節日期間,男女青年聚會,互相幫助染牙齒。經過染牙齒後的人,才算進入了成年,從此獲得了戀愛、結婚的權利。"

傣族、基諾族、布朗族染齒有兩點共同之處,一是用的都是樹脂黑煙,二是染成發亮的黑色。與此不同,部分哈尼族卻染成紅色,染料是一種叫作"紫梗"的植物。哈尼族的男女青年到15歲的年齡後,相同村寨的同齡友伴,互相邀約選定時間和地點,用紫梗幫助對方染紅牙齒,改換頭飾,表明他(她)們已進入青年時期,男女雙方可以尋找對象戀愛、結婚。此外,台灣高山族有些地方的支係,青年們每天也用一種野草擦齒,使牙齒愈來愈黑。

染齒的另一種手段是嚼檳榔。嚼檳榔是一種生活在濕熱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嗜好,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染齒,染齒是在嚼檳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等都有嚼檳榔的習俗,部分壯族也有嚼食檳榔的習俗。但是,並非所有的"嚼檳榔"都嚼的是真正的檳榔,事實上,不少少數民族嚼的都是檳榔的代用品,又不過仍稱之為"嚼檳榔"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