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校怎樣能培養出傑出人才?
學校能不能培養出傑出人才,不僅僅是學校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體製問題。好的社會體製可以使奴才變成人才,不好的社會體製隻能使人才變成奴才。所以要走出學校看學校,才能回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對國民創新體係的第一個毀滅性打擊:假學曆假文憑泛濫
回答“錢學森之問”(一)——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教育產業化,是假學曆假文憑泛濫的根源之一;假學曆假文憑為奴才披上人才的外衣,是形成幹部人事製度中劣幣驅逐良幣機製的催化劑,並為幹部人事製度的製度腐敗提供暢通無阻的通行證。假學曆假文憑本身嚴重扭曲了人類知識價值體係與文明價值體係,假學曆假文憑產業鏈及其背後的利益鏈是催化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機製的土壤,由三流運動員自己當裁判員的機製將摧毀整個社會的機會公平機製,破壞正常的晉升製度,極大地損害人的主體性,嚴重地挫傷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是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的癌症——教育產業化政策同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本質上是對立的,這種對立是造成我國博士、教授全世界最多而原創理論、核心技術全世界最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造成我國本土學者迄今未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產業化不斷衝擊師德底線、學德底線,進而衝擊社會道德底線。實踐證明:教育產業化是一種政策腐敗;教育要不要、怎樣產業化必須納入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來定位。根據科學發展觀,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本來就是健全的市場體製不可缺少的社會工程。
對國民創新體係的第二個毀滅性打擊:學術產業化
回答“錢學森之問”(二)——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付費出版學術專著與交版麵費發表論文的背後是繼教育產業化之後的學術產業化。付費出版學術專著與交版麵費發表論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流行的做法充分證明,繼教育產業化之後學術也逐步產業化了。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前僵化的學術體製與教育體製源於僵化的計劃體製,那麼目前僵化的學術體製與教育體製則源於異化的教育、學術價格機製——教育、學術也要向錢看的教育“產業化”、學術“產業化”政策導向與市場體製。目前這種教育“產業化”、學術“產業化”的結果是文憑泡沫化、論著泡沫化,文憑泡沫化、論著泡沫化的結果是助長抄襲之風、劣幣驅逐良幣、國民創新能力下降,教育科研教益遞減。論文產業化與專著產業化可以為我國GDP增長作貢獻因而得到了有關方麵的默許與扶持,付費出版學術專著與交版麵費發表論文就是在“一切領域歸GDP”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對國民創新體係的第三個毀滅性打擊:全民學外語製度
回答“錢學森之問”(三)——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目前全國性的外語考試製度及與之相關的人事製度是信息型智力開發體製的典型。由於外語的非母語性質,外語學習所要求的思維方式同創造力所要求的思維方式之間的不兼容性,使目前的全民“外語熱”極大程度地壓抑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造成大量的創造性人才被埋沒,是中國思想家斷層的根源之一。語言隻是一種思維形式與工具;就創造力本身而言,漢語足以供國人進行任何專業、任何領域的創造性思維。學習外語的目的,主要不在創造力層麵,而在信息層麵——溝通與交流層麵。而現代信息工具與手段,已經可以輕易地代替屬於信息層麵的外語功能。全民學習那些對於大多數人也許一輩子都用不到、用不好的外語造成了國人巨大的智力資源、特別是創造力資源的浪費。目前的外語考試製度及與之相關的人事製度同建設國民創新體係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須盡快予以廢止。
改革開放30年來強製性的全民外語學習與考試製度給國人造成的智力與精神的損害,不亞於鴉片的泛濫;其給中國人造成的創造力資源的浪費程度,不亞於任何一次外國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其給中國文化發展造成的損失,大大超過八國聯軍對頤和園的洗劫。強製性的全民外語學習與考試製度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改革開放給人帶來的創造力的解放。如果能像禁止傳銷一樣禁止國人學外語,十年內中國就會出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