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空口中的碾子溝,地處華夏北部著名的燕山山脈的大山中間,此山脈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它那隻有一千多米的海拔在華北平原邊緣顯得還算高大,而是因為華夏國一個最著名的防禦性建築——長城,就是沿著此山脈的山脊而修!
再加上灤河、潮白河及其支流將石英岩山脊切出許多隘口,如潘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成為交通要道和古代重兵防守的險關,讓燕山山脈成為了華夏國都在北方的一道重要保護防線!
然而在和平年代,這一切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都不重要,他們在乎的隻是眼前的生活,或者對於這種山裏人來說,更貼切的用詞是——生存!
碾子溝,顧名思義,位於兩座相鄰大山之間的山溝中,不上不下半山腰的位置,隻因為村頭有一具全村共用的石碾子而得名。
村子的東麵和北麵都被一片北方常見的鬆樹林半包圍著,西側則是一條大河,沿著村邊的山溝奔流而下,南麵是唯一的一條可以通往外界的土路,彎彎曲曲地走上個幾十公裏,第一個到達的就是吳空老家所在的燕寨村!
在外人看來這裏應該算是山清水秀,但在當地人眼中卻是窮山惡水!
沒有像樣的耕地,導致糧食常年不夠吃;河水太急,又難以捕撈魚蝦;以前還能靠進山打獵或者采摘菌類貼補家用,最近幾年能夠獵到的動物也越來越少了,即使往山的更深處探索,也很難再打到更多肉食。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那就剩下了兩條路——要麼等著餓死,要麼出去打工!至於舉村搬遷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事,隻要還能活得下去,幾千年留下的觀念裏,誰願意背井離鄉,放棄自己的根呢?
所以近年來村子裏多數青壯年都已經外出到了縣城、甚至大都市謀生——即使端個盤子倆月的工資也比村裏一年的收成還多,村裏剩下的人大多數都是老病婦孺了。
老劉年近七旬,被山上陽光曬成了古銅色的憨厚臉龐和結實的身材讓人很難相信他的年紀,更難把他和碾子溝村村長的身份聯係到一起,此時他家的院子裏正聚集著村裏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和其他能拿主意的人。
“村長!不要猶豫了,你沒看見他們前腳帶走那孩子,後腳第二天水就退下去了嗎?”一個瘦高漢子大聲疾呼,想要打動村長讓他改變主意。
“說得對!”一個滿頭白發的山羊胡子老頭用沙啞的聲音慢慢道:“祖上傳下來的規矩裏原本就有這種祭法,更是叮囑如果遭遇百年一遇的水災,就必須使用此法方可解厄!”
其餘人裏有一半都點頭附和,一個胖肚子大嬸更是尖聲叫著:“祖宗的話絕不會害我們!更何況這次的大水還恰好趕在下元節這麼特殊的日子,此時不祭河神更待何時?!”
村長老劉的眉頭已經擰成了個疙瘩,終於他期待的聲音傳來了:“絕對不可以!”
聽見這個聲音,胖大嬸扭頭呸了一聲,但卻不再說話。
隻見村長身邊一個白白淨淨也就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輕啟朱唇,清亮的嗓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人命關天!誰也不能肯定送走那個孩子和退水是不是真有直接的關係,更何況如果這水神是這種貪得無厭的神仙,那誰能保證我們一次送去那麼多孩子,他就真會放過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