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是人際交往中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一個人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映或連鎖反應。正確地認識、掌握並了解這些潛在的心理定律,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誠信定律——人無信則不立
在人際交往中,誠信定律非常重要。俗話說,人無信不立,當你違背了誠信的原則時,便沒有人願意同你交往。誠實守信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社會交往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活動,而誠實守信就是交往的名片,是人的最大的保護傘,最有力的護身符。
早年,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的一個小村,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裏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
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裏,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隻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際交往維係的重要德行。“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意思是誠懇老實,有信無欺。然而,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偽善欺詐,客觀上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騙,嚴重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坦白、和睦友善的關係,從而陷入懷疑一切的境地。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l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10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隻有坐以待斃。
誠信是交往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人如果沒有信用,是立不起門戶的,很難立於人世間。失信不僅有損友誼,也會破壞生意上的關係。一個在商業上沒有信譽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與他打交道的。
現在很多人都把交往的關注點集中在交往的技巧方麵,其實這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難以達到搞好人際關係的最佳效果。因為誠信不足,盡管技巧高超,終究不過是得一時之逞,難以保持長久的友誼。而以誠信為本,雖交往技巧不足,也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依靠誠信,一個人就可以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打好自己的基礎,練好自己的“內功”,積累自己的資本,擴大自己的聲譽,不斷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誠信在短時期內不會使人“利益最大化”,但可以保證個人長期“風險最小化”。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才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要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誠信是人際交往的需要,人是關係的存在物。人們隻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從事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一個人無論能力多麼強,多麼全麵,也不能離群而居,也要依托於各種社會關係,也要進入各種人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沒有語言,人們之間就無法進行信息、思想的交流;沒有貨幣,人們之間就無法擴大交換。我們還要看到,人的交往不僅需要符號性的中介,而且需要製度性的中介。製度性的中介既包括法律規範,也包括道德規範,而誠信就是貫穿於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之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個人遵循誠信規範,他才能像“信得過”產品一樣成為“信得過”的人,得到他人的信任,從而有效地進行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相互交換,相互幫助。隻有誠信,才能建立與他人的交換關係,才能獲得社會關係為人們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
讚美定律——人人都渴望得到讚美
人際交往中,你如果樂於讚賞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你的交往快樂指數就會大幅度地提高。讚美是人際交往成功的一種重要能力,在適當的時間給予他人讚美,不僅可以是對方獲得信心和動力,還會讓人們會因此而喜歡你,而你自己也將受益匪淺。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了心理學家的家裏,孩子的母親說:“我這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優點,讓我傷心透了。”於是,心理學家開始從孩子身上尋找某些他能給予讚許的東西。結果他發現這孩子喜歡雕刻,並且工藝很巧妙,而在家裏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懲罰。心理學家便為他買來雕刻工具,還告訴他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同時讚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東西比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個兒童雕刻得都好。”不久,他又發現了這個孩子幾件值得讚美的事情。一天,這個孩子使每一個人都大吃一驚:沒有什麼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掃一新。當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說:“我想你會喜歡。”
人類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讚美,這如同食物和空氣一樣對我們很重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指出,人在溫飽之後,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實現”。可見,喜歡被讚美是人的天性。聽到別人讚揚自己的優點,就會覺得自身價值得到了肯定。
在賣清粥小菜的餐廳,有兩位客人同時向老板娘要求增添稀飯時,一位是皺著眉頭說:“老板,你為什麼這麼小氣,隻給我這麼一點稀飯。”結果那位老板也皺眉說:“我們稀飯是要成本的。”還加收他兩碗稀飯的錢。另一位客人則是笑著說:“老板,你們煮的稀飯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拿到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費稀飯。
韓國某大型公司的一位清潔工,本來是一個被人忽視,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險箱被竊時,與小偷進行了殊死搏鬥。事後,有人為他請功並問他的動機時,答案卻出人意料。他說:當公司的總經理從他身旁經過時,總會讚美“你掃的地真幹淨”。
人在被讚美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行為塑造”,我們會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種優點的人。並且,這種塑造有心理強化作用,會不斷鼓勵自己向著某個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具備人們口中的某些優點。正是在這種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一種不斷前行的力量。讚美他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常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別人的讚美。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位家庭主婦給客人端上米飯,客人稱讚說:“這米飯真香!”主婦興奮地告訴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問:“怎麼糊了。”主婦的臉色驟變,趕緊解釋道:“是孩子他奶奶燒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還有沙子!”主婦又答:“是孩子他姑淘的米。”你看,人的劣根性顯露出來了。對於讚賞,她是那麼爽快地接受了下來;對於指責,她就千方百計地推托。
也許你會說這位主婦特別的喜好居功而又善於諉過於人,沒有普遍意義。但你隻要真誠地問一問自己,難道你願意受到指責而討厭得到讚賞。其實,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讚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麵對指責時,不自覺地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製。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讓他們去達到它。他們寧願做出驚人的努力,也不會使你失望。因為讚美是不會被人們拒絕的。我國清朝出現過一部《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持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你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讚美他人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一個人的自我,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美國的一位學者這樣提醒人們:努力去發現你能對別人加以誇獎的極小事情,尋找你與之交往的那些人的優點,那些你能夠讚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種每天至少五次真誠地讚美別人的習慣,這樣,你與別人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和睦。
讚美他人能溝通自己與他人的感情。特別是當你與他人產生隔閡時,關心對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長處,是消除這種隔閡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對於自己不太親近的人,恰到好處地給予讚美,也會使雙方增加親近感,建立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讚美可以使人們的關係親近。同時,讚美他人還可以反過來激勵自己。被人讚美的,肯定是一個人的長處。而在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差距,並促使自己努力趕上去。所以讚美他人,在鼓勵他人進步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進步;這也許就是前麵所說的讚美他人,自己也可以獲得多方麵的回報。
當然,讚美別人並不是隨意附和,更不是信口開河,那種毫無顧忌的讚美隻會令人生厭,在我們運用讚美定律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真誠。讚美別人要出於真誠,所講的內容是對方確實具有的或即將具有的優秀品質或特點,而不要口是心非,讓對方感覺你言不由衷或另有所圖。比如如果你誇獎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士長得魁梧,恐怕就會出現“拍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況。
迎合對方的心理需求。你所讚美的內容應是對方感興趣或是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如稱讚已婚女性身材苗條,讚揚老年人身體硬朗,說孩子聰明伶俐,這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讚美的話要具體。讚美的話切忌模糊籠統,否則就會給人以敷衍了事的感覺。你要通過細心的觀察,然後發出肺腑之言,對方才會滿意接受。
麵子定律——給人麵子就是給己麵子
瓊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高級珠寶店做售貨員的工作。雖然不是什麼好工作,但已是非常難得了,所以,瓊斯分外珍惜這個機會。
一天,瓊斯在整理戒指時,瞥見另一邊櫃台前站著一個男人,高個頭,白皮膚,年齡大約三十歲,但他臉上的表情嚇了瓊斯一跳,這幾乎就是這不幸年代的貧民縮影:一臉的悲傷、憤怒、惶惑,好像一隻掉進陷阱中的野獸;剪裁得體的法蘭絨服裝已經襤褸不堪,訴說著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種企盼而絕望的眼神,盯著那些寶石。
瓊斯的心中因同情而湧起一股莫名的悲傷,這時電話鈴響了,瓊斯急忙去接電話,當她急急忙忙跑出來時,衣袖碰落了一個碟子,6枚精美無比的鑽石戒指滾落到地上。瓊斯慌忙四處尋找,撿起了其中的5枚,而第6枚卻怎麼也找不到。
瓊斯想,一定是滾落到櫥窗的夾縫裏,就跑過去細細搜尋。沒有!她突然瞥見那個高個男子正向出口走去。頓時,瓊斯知道戒指在哪兒了。碟子打翻的一刹那,他正好在場!
當男子的手將要觸及門把時,瓊斯柔聲叫住了他:“對不起,先生!”那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足過了有一分鍾。“什麼事。”他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
瓊斯深知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有多麼艱辛,還能想像得出這個可憐人是以怎樣的心情看待這個社會:一些人在購買奢侈品,而他卻食不果腹。
“先生,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現在找個事做很難,不是嗎。”瓊斯神色黯然地說。男子久久地審視著她,終於,一絲柔和的微笑浮現在他的臉上。“是的,的確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一定會幹好這份工作。”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了瓊斯:“我可以為你祝福嗎。”瓊斯也立刻伸出手,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聲音說:“也祝你好運!”
男子轉過身,慢慢走了出去,瓊斯目送他的身影漸漸遠去,轉身來到櫃台,把手中握著的第6枚戒指放回原處。
這是一個美國《讀者文摘》發表的《第六枚戒指》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給對方一個台階,讓對方不失麵子是多麼的重要。
麵子定律是指在社會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對方,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不要為一些無原則的小事情而讓對方覺得顏麵盡失。
很多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這就是人們都有保全自己麵子心理的原因。要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就必須了解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聰明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這樣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還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