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世界語文學
序
世界語文學"世界語"是日本早期的譯名,原名"希望者",希望通過這種人造的國際語使人類能相互理解,走進大同世界。國際語的方案,在曆史上不下 100餘種。有的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如德國人施萊爾於1880年發表的名為"烏拉比克"的方案就曾流行得相當廣。但最後被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1859~1917)於1887年以《第一書》的名字發表的"希望者"方案所代替。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實踐,它現在已經被認為是唯一切實可行的國際公用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聯盟曾於1924年正式向所有的會員國提出把世界語當成"在國際交往中實用的國際輔助語,與民族語言同時並存"。1925年國際電信聯盟也承認它是一種正式語言。現在全世界無數的人在使用它,用它出版書刊和廣播。中國除了出版世界語書刊以外,每天還有對外世界語廣播。
世界語今天已成為一種活的語言,被廣大人群所應用和推廣。這還因為它具有柴門霍夫所謂的"內在思想",即上述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他用一顆綠星作為世界語的標誌,即是基於這個理想。這個理想成為人們學習世界語的推動力,也是許多人用世界語從事文學創作的"靈感"的源泉。柴門霍夫在他的《第一書》中,除了公布世界語的方案外,還發表了他用世界語寫的兩首詩:《我的思想》和《啊,我的心》。這是世界語最初的文學創作。
柴門霍夫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詩人。他不僅寫詩,還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他在許多世界語國際會議上所作的演說也差不多都是別具一格的散文。他還用世界語翻譯了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的一部分、狄更斯的《生命的鬥爭》、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果戈理的《欽差大臣》、莫裏哀的名劇《喬治·當丹》、歌德的《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席勒的《強盜》、波蘭女作家艾·奧熱什科娃的長篇小說《馬爾達》、海涅的《巴哈拉赫的法學教師》和安徒生的童話全集。這些譯作現在都成了世界語文學中的古典名著,也為世界語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
早期的世界語文學以詩作為最多。其中最著稱的詩人有波蘭的格拉博夫斯基(1857~1921)、柴門霍夫的兄弟費·柴門霍夫 (1868~1933)和萊·柴門霍夫(1875~1934),俄國的德夫雅特寧(1862~1938)和科夫曼(1865~ 1940)等。費·柴門霍夫的詩集《人的痛苦》(1905)和萊·柴門霍夫的《我的七弦豎琴》(1909)都是語言雅潔、韻律清新的著名作品。格拉博夫斯基除翻譯(1918)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篇史詩《塔杜施先生》外,自己也寫了一些詩,收集在《人民的散文集》(1912)中。這個集子現在成了世界語文學中的一部古典著作。德夫雅特寧和科夫曼於1896年同時出版的詩集《不願意的殺害者》和敘事詩《伊夫塔的女兒》也都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此外,俄國詩人德斯金(1891~1967)於1912年出版的《詩集》,捷克詩人舒爾霍夫(1864~1919)於1911和1912年先後出版的詩集《由希望到失望》、《生命帶來了什麼》和《秋天的花》,都是用抒情而略帶憂傷的調子抒發他們對當時不合理的生活和社會的不安所引起的感觸,而在讀者的心中引起了共鳴。
這些詩人主要是來自斯拉夫國家,但並不是說世界語文學的發展隻限於這個地區。在其他的國家著名的詩人有德國的漢克爾(1844~1929),她著有詩集《沙粒集》。英國有畢克內爾(1842~1918)、斯蒂勒(1865~1928)和布朗(1883~1919)。美國有女詩人多爾納(1853~1918),意大利有女詩人榮克(1850~1929),西班牙有英格拉達-奧爾斯,他們都發表了不少能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詩篇。這些詩篇差不多都是以綠星為標誌的和以"內在思想"為基礎的充滿了激情的作品,風格清新,格律和音韻明朗,為廣大世界語者所傳誦。這些作品也直接推動了世界語的發展。
在小說方麵,上述的一些詩人也寫出了不少作品,其中短篇小說和散文較多,代表性的篇章有一部分收集在柴門霍夫編的《基本文選》(1930)一書中。1902年出版的《世界語散文集》也是從歐洲許多國家出版的世界語刊物中選輯的小說、童話、隨筆和雜文等作品。這部散文集代表著許多國家不同流派、風格和藝術水平相當高的作家,特別是象波蘭瓦斯涅夫斯基(1859~1897)所寫的小說《在磚廠裏》和法國布瓦拉克所寫的兒童文學作品《失而複得》(1905)這樣的作品。瑞士普裏瓦特寫的一些自傳性的散文和法國的瓦林納(1854~1908)的長篇小說《普列龍戈城堡》(1907)和《是他嗎?》(1908),無論從內容或技巧方麵,都能與當時民族國家的文學媲美。這些作品開始有較廣的讀者群,也有出版社願意出世界語的作品。這就為世界語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也為新作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更多有才華的作家相繼出現。其中波蘭的卡貝(1872~1959)寫了大量文體優美的散文,俄國的伊·格·西爾雅耶夫 (1887~1933) 用"不幸的人伊凡"的筆名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集──《七個故事》(1906)、《吉卜賽女人》、《走過著了迷的地方》(1913)和《強烈的印象》(1914)等,不僅表現出了他們的寫作才能,也反映出他們觀察和描繪現實的能力和深度。世界語文學也逐漸從綠色的理想主義麵向現實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世界語活動曾一度中止,這卻促使沉浸在和平主義氣氛中的世界語詩人和作家深思。戰爭結束後,一個新的局麵便出現了。這個新的局麵從匈牙利開始。一個專業性的國際文學刊物《文學世界》在布達佩斯出版,詩人和文體家卡洛采 (1891~?)與詩人、小說家尤利奧·巴基(1891~1967)的作品開始在這個刊物上與讀者見麵。在他們的創作實踐中,為了表達複雜的情感和場景的描寫,他們從歐洲文學中引進了一些新的表現方法,發展出一種新鮮、活潑和細致的文體,豐富了世界語文學語言的表現能力,把它提高到與具有悠久傳統的民族文學的同等水平。《文學世界》隨後發展成為一個世界語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