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特裏卡梅倫會戰·塔吉納會戰
查士丁尼一世,也被尊稱為"大帝",在東羅馬諸帝中是最著名的一個,但他本人卻是一個野蠻農民的兒子。他出生於483年,出生地為依利芮孔的達達尼亞地區。他在523年與一個聲名狼藉的女人特歐多娜結婚,她是君士坦丁堡獸場中一個飼熊人的女兒,也曾在亞曆山大城當過妓女和舞女。這個女人有堅強的決斷和勇氣,對她丈夫具有極大影響,當他做了皇帝之後,就指派她共治天下。
查士丁尼是一個對於工作永遠不感到滿足的人,也是一個中央集權主義者,被稱為"永遠不睡眠的皇帝"。他不僅自封為凱撒的繼承人,而且也以最高宗教領袖自居。在他一生之中,有兩個堅定的信念:(一)重建西羅馬帝國,(二)鎮壓雅利安異教徒。所以他所進行的戰爭都具有十字軍的意義,他認為他有領導世人進入基督聖城的使命。但是在他開始進行這個工作之前,必須先找到一個侵略的借口,此外,當他嗣位之時,東羅馬恰好正與波斯人進行戰爭。
他對人才有良好的鑒別能力,從禁衛軍中他選出了一位軍官來指揮東麵的戰事。這個人就是貝利撒留,他大約於505年出生於馬其頓。530年他在達拉對波斯人贏得了一個驚人的勝利,不久他就被召回君士堡丁堡,並與波斯人匆匆地締結了和約,原因是迦太基發生了革命。格斯裏克的一個曾孫格裏梅爾篡奪了汪達爾王希爾德裏克的王位。希爾德裏克以皇帝屬國的身份向君士坦丁堡求援。於是查士丁尼立即抓住這個機會來發動他的第一次十字軍遠征。
當貝利撒留正在準備收複非洲的工作時,突然又發生了一個號稱"勝利"的叛變,幾乎使查士丁尼的皇朝告終。532年1月11日,皇帝在賽馬會中受到觀眾奚落,紛亂的情形迅速蔓延。在君士坦丁堡城中,本有兩個對立的黨派,一為威尼蒂,另一為布拉西尼,現在卻聯合起來攻擊皇宮,縱火焚城,並宣布擁護前帝阿那斯塔休斯的侄子海帕圖斯為帝。情況十分危急,查士丁尼已經準備逃走,可是特歐多娜在議會席上大聲疾呼道:"啊,皇帝呀,如果現在你隻想著逃命,那是毫無困難的,因為我們有的是錢,而且在海上也有的是船。但是如果你考慮到逃亡之後怎樣辦,那麼你就會寧願死而不想要這種安全了。至於我個人,卻相信一句古話----皇權是最好的墳墓。"
這番慷慨激昂的論調激起了皇帝和群臣的勇氣。於是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奉命鎮壓這次叛亂。納爾塞斯是一位宦官,他是一個中年的亞美尼亞人,現任內務總管。貝利撒留率領軍隊作戰,而納爾塞斯則攜帶一大袋黃金偷偷地溜出了宮門,用賂賄的手段使威尼蒂的領袖再向皇帝效忠。當聽說叛徒大部分集中在賽馬場內,貝利撒留就設法衝進去,在另一位將領蒙都的幫助下突然發動攻擊,一口氣殺死了35,000人。這個"勝利"叛亂遂被鎮壓,我們對它的主要興趣就是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兩人都在這一幕中上場,因為他們兩個人也就是後來收複意大利的主角。(注:威尼蒂和布拉西尼為賽馬時的兩個對立團體。前者受到皇帝的支持,而後者則由皇後加以鼓勵。所以在平時,皇帝和皇後兩人實際上分別控製著君士坦丁堡城中的流氓勢力。)
這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實在很難找到同樣的例子,比起三十年戰爭中的古斯達夫和華倫斯坦之間的差異可能還要更大。在532年,貝利撒留隻有二十七歲,而納爾塞斯卻已經五十四歲了。貝利撒留從青年時代就一直從軍,而後者卻是到了中年以後,才開始參加軍事活動。貝利撒留體格高大,相貌英俊。納爾塞斯卻身材瘦小,貌不驚人。前者具有旋風般的作風,勇敢到了魯莽的邊緣,同時又有機敏的心思。他那鄙吝成性的主人給與他的工具,差不多總是不適當的,而他卻從不畏縮,照樣能夠戰勝敵人。納爾塞斯卻內心毒辣,態度恭順,非常狡猾而且工於心計,如果他認為工具不適當,就決不肯用他的榮譽來孤注一擲。他們都是優秀的戰術家,但是就戰略才能來說,納爾塞斯似乎還略高一籌,同時他也更擅長治國之道。
貝利撒留是一個仁慈的征服者,他總是盡量減少戰爭中的恐怖成份,有時不免有點婦人之仁,甚至使他在戰略上受到不利影響。反之,納爾塞斯卻能正確認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決不能因為其他考慮而影響到政治目的。皇帝非常信任他,而對於貝利撒留則不一樣,因為貝利撒留的成就太大,所以經常引起查士丁尼的疑忌。納爾塞斯因為是個太監,沒有篡位的可能性,所以皇帝對他言聽計從。對比說來,貝利撒留的妻子安托尼婭卻是他最大的包袱。她的出身也和那位皇後一樣不高貴,不過那位皇後要比皇帝小二十歲,而她卻比貝利撒留大二十二歲。可是在他們結合之後,貝利撒留對她的龐愛卻始終不衰。在所有戰役中,她總是隨伴在一起,她對貝利撒留的影響之大,正如特歐多娜之於查士丁尼一樣,可是卻常常使他的名譽和事業受到不良影響。這個女人到了老年時更是淫佚放縱,可是非常奇怪,這個偉大的名將卻始終願意做她的奴隸。正如吉朋所批評的,他對她的那種無比耐性和忠誠,似乎不是在一個"男人"的性格之上,就是在它之下。
雖然在這個"勝利"的屠殺中,有許多無辜人民也送了性命,可是從政治觀點上來看,這次流血卻大有價值,因為從此在君士坦丁堡中的流氓勢力被削平了,於是查士丁尼的權威不再有其他內在威脅。所以他可以集中全力來發展他的帝國計劃,最眼前的目標就是從汪達爾人手裏收複非洲,並在他們的地域中消滅雅利安主義。
在軍事工具方麵,他比起戴克裏克和君士坦丁兩位大帝就差得太遠了,因為自從他們的時代以後,羅馬的陸軍已開始腐朽崩潰。過去龐大的邊防軍已差不多化為烏有,其他野戰軍也僅僅是在名義上存在著,而兵團的名稱則已變成了古董。在阿那斯塔休斯、尤斯丁和查士丁尼三個朝代,羅馬的陸軍在名義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帝國正規常備軍,分步兵和騎兵兩類,但是已經衰朽,甚至連奴隸也成了召募對象。第二種是純粹的雇傭軍,各民族都有,尤其以匈奴人為主,他們都是以打仗作為發財的手段。第三種是拜占廷各地方官的武裝衛士,雖然他們屬於私人軍隊性質,但除了向直屬長官效忠以外,同時也要宣誓效忠皇帝。查士丁尼派往收複非洲的兵力,就是由這種高度非民族性和雇傭性的部隊所組成。
因為要征服的地區是那樣廣泛,而對格裏梅爾的實力又無法作確實估計,所以查士丁尼分配給貝利撒留的兵力實在是少到了危險的程度。共有10,000名步兵和5,000名騎兵,實際上幾乎完全由蠻族組成,這是從帝國各地區中召募來的。也和一般的傭兵一樣,雖然這些單兵都具有良好的訓練,但他們的忠誠也絕不可靠。在勝利時像野獸一樣的凶猛,一旦失敗,就可能反噬主人。
為入侵戰作準備時,貝利撒留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何處建立他的前進基地?把軍隊集中在埃及境內,然後取道利比亞和的黎波裏前進,因為補給的困難,這是一個不在考慮之列的問題。若是把基地設立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再渡過地中海,則未免又太冒險,因為不僅有遭遇風暴的可能,而且汪達爾人也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所以貝利撒留最後決定取道西西裏前進。因為阿瑪娜·希莎一向對於帝國表示好感,而她與汪達爾人也正在交惡,由於527年希爾德裏克處死了她的姑母阿瑪娜·伏妮塔,所以她保證東羅馬遠征軍在西西裏島上將獲得友好的接待。這個決定終於使她自己的民族遭受了滅亡的厄運,因為如果沒有西西裏作為基地,那麼這次遠征可能不會成功,而在它失敗之後,意大利也就可能不會受到入侵,東哥特帝國就可能繼續支持下去,這對西方而言應該是一件幸事。
533年6月22日,東羅馬遠征軍在君士坦丁堡上船,共有500艘船(最大的載重750噸,最小的隻有45噸),由兩萬名水手駕駛,有92艘快速的小戰船護航,由兩千名拜占廷奴隸劃槳。因為風向不利,他們在伯羅奔尼撒的梅多尼停留了很久,因為食物不良,有五百名士兵病死。最後才達到了紮特,在那裏又遇到颶風,花了十六天時間才到了西西裏島上的卡塔尼亞。應該感謝阿瑪娜·希莎,他們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現在貝利撒留麵臨的就是情報問題,說起來似乎很奇怪,他對汪達爾陸軍的實力和位置、以及在非洲的最好登陸點在那裏,似乎都一無所知。他所知道就隻限於這一點:汪達爾人有一支強大的艦隊,如果他的運輸船隻在中途被他們攔截,就可能會全軍覆沒。他與曆史家普羅庫波斯商量,後者在對波斯的戰爭中就是他選擇的法律顧問。他派普羅庫波斯到敘拉古去,表麵上裝作購買糧食,實際上卻盡量搜集情報。他回來報告說,格裏梅爾完全不知道這支遠征軍已經離開君士坦丁堡,而他的精兵正由其兄弟特查宗率領,在撒丁島上鎮壓一個由查士丁尼煽動起來的叛亂。
沒有浪費一分鍾,貝利撒留立即命令部隊上船,揚帆出海。他一路經過馬耳他和戈佐,在九月初望見非洲海岸,距從君士坦丁堡出發之日已經快三個月了,他在崩角以南130英裏的卡普特瓦達登陸,受到當地人民歡迎,他建立了一個設防營地,到處散發查士丁尼的布告,說遠征軍隻討伐格裏梅爾一人,絕非對人民作戰。接著向北朝迦太基進發。他的前衛為300名騎兵,由約翰率領,另有600名匈奴騎兵掩護他的左翼,而全部艦隊則在他右麵沿海岸行駛。9月13日,前衛到達阿德西姆隘路----從迦太基算起的第十個英裏的裏程碑。當聽到敵軍登陸的消息之後,格裏梅爾的第一個意圖就是設法拖延戰爭,以等待他的兄弟的精兵可以召回應戰。同時他也痛恨他祖先的政策,把非洲城市的要塞工事全都拆毀了,以至迦太基處於無掩蔽的地位。以後,他又聽到貝利撒留的兵力是如何渺小,於是命令在迦太基負責指揮的兄弟阿曼圖斯,準備進攻入侵者;同時他也將希爾德裏克本人和他所有親友都一律處死了。
格裏梅爾的計劃未免過於複雜:他決定等敵人已經進入隘路之後,就聯合起來從三個方向向敵人進攻。阿曼圖斯從迦太基城出發,攻擊敵人的前衛,辛巴穆德從西麵越過山地攻擊敵軍左翼。普羅庫波斯認為貝利撒留能夠逃避毀滅實在是萬幸。事實上,因為精確的時間配合才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在沒有鍾表的時代,要想使三個縱隊同時作戰,根本上就不可能。
9月13日,阿曼圖斯出了迦太基城,在其他兩個縱隊尚未就位之前就開始攻擊,結果他本人負了重傷,於是他的部隊在恐怖中四散飛逃。接著,辛巴穆德也開始發動攻擊,但又被匈奴人的側衛擊潰。等到這兩支兵力都失敗之後,格裏梅爾還一點都不知道,由於在山地中迷失了方向,並未能打擊在敵軍主力的後背上。當他到達到阿曼圖斯戰死的地方,卻與貝利撒留的先頭部隊遭遇,他將他們擊敗了,敗兵紛紛逃走,而且使未曾交戰的八百名步兵也隨之潰散。如果格裏梅爾知道如何把握時機,那麼勝利已經是屬於他的了。因為當時在場的普羅庫波斯曾這樣說道:"如果當時他要立即實行追擊,我認為即使是貝利撒留也會感到無法支持。反之,如果他立即向迦太基城進發,那麼約翰的部隊就會被全殲,因為他們正在三三兩兩地搜劫死人身上的財物,簡直毫無秩序可言。如果他退入城中自保並捕獲我方離城最近的船隻,那麼我們的勝利希望和回國的退路也就完全斷絕了。"可是格裏梅爾卻完全出乎敵方意料,當他發現他的兄弟屍體已經殘破,不禁撫屍大慟,立即放棄了繼續攻擊的念頭,而忙著為他兄弟料理喪事。此時,貝利撒留已經收集了殘餘部隊,在黑夜尚未來臨之前,發動了一個反攻,把汪達爾人擊潰了。
第二天,拜占廷的陸軍進到迦太基城邊,發現汪達爾部隊大部分都已撤出該城。9月15日,城門打開,貝利撒留引兵入城,受到居民的歡迎。他心裏還時時害怕他的敵人,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修補城防工事,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這些工事差不多都已成為廢墟了。此時,格裏梅爾已經退到了一個叫作布拉裏吉亞的地方,在迦太基城西約一百英裏。在那裏,他集合了他的殘部,仍然還是一支強大兵力,他派人到撒丁去要求特查宗趕快前來支援。當特查宗到來之後,格裏梅爾的兵力就更加強大,依照普羅庫波斯的記載,說他的兵力要比對方強過了十倍。(注:這是過份誇大的說法,因為在特查宗前往撒丁時,兵力也不過五千人。)於是他派人潛入迦太基,破壞了供給城內飲水的水道。其次,他知道貝利撒留部隊中的匈奴人,對他們服役的條件感到不滿意,所以又派人去活動,使他們答應在下次戰鬥中倒戈攻擊羅馬人。以後,格裏梅爾退往一個叫作特裏卡梅倫的地方,距離迦太基大約隻有十八英裏,在那裏建築了一個設防營地,靜候貝利撒留出擊。
當貝利撒留聽說他的匈奴部隊不穩定之後,就用各種手段來籠絡他們。最後結果是他們決定在下次會戰中,不馬上打擊拜占廷軍的後背,而是先采取觀望態度,等看清楚哪方麵獲勝之後再動手。這一事件足以說明出來雇傭軍的危險性,他們的唯一目標是搶劫,而勝利隻不過是達到這個目的一種手段而已。
當他的匈奴部隊暫時決定保守中立之後,貝利撒留決定采取果敢行動與命運賭博,盡管他在數量上居於劣勢,還是照樣進攻。在這種環境之下,這算是一個果敢的決定,但是他對敵人的判斷卻是非常正確的,從他對部隊的訓話中就可知道。他說:"現在說到汪達爾人的烏合之眾,你們每個人都不必去考慮。因為在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是數量,而是勇氣。"
他命令約翰率領全部騎兵(1,500騎)領先進發,第二天,大約是533年12月的中旬,貝利撒留率領他的全部步兵,連同剩餘的500名騎兵,也向特裏卡梅倫進軍。那天夜間,他在距離敵營相當遠的地方宿營過夜。當格裏梅爾知道他來了之後,就向自己的部隊訓話說:寧可戰死而不要使格裏梅爾的榮譽含羞。大約在正午時候,他引兵挑戰,突然前進到約翰的騎兵部隊前麵,那些人正在準備午餐。他本應抓住這個好機會,不等敵人布陣就開始攻擊,但他卻停下來等候。如此缺乏將才,焉有不敗之理。約翰迅速命令他的部下上馬,把他們分為三個集團,自己指揮中央的兵力。貝利撒留也聽到敵人進攻了,便把步兵留在後麵,親自率領500名騎兵趕來助戰。此時,格裏梅爾也把他的騎兵分為三個集團,由他的兄弟特查宗指揮中央的兵力。汪達爾人奉到的命令隻準使用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