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方軍事概覽

第一章 斯魯伊斯海戰和克勒西會戰

愛德華三世於1312年11月13日出生於溫莎,他是愛德華二世的兒子,他的母親----法國的伊莎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於1322年繼承其兄菲力普五世為法王,所以愛德華是查理的外甥。1325年,為滿足伊莎貝拉的要求,愛德華二世將奧斯坦德公國交給他的兒子統治,查理四世也欣然同意,因為他可以獲得移交費六萬利弗爾。

9月10日,這位年輕的王子接管了這個公國,變成查理的屬臣,象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與前幾代法蘭西國王的關係一樣。十五個月之後,愛德華二世被迫退位,於是在1327年1月13日,他的兒子----當時隻有十五歲--被擁立為英王,於1月29日加冕,就是愛德華三世。

差不多一年以後,查理四世逝世,留下妻子和一個女兒,並沒有兒子。他的妻子雖有孕在身,但是1328年4月1日又生下一個女兒。此時菲力普四世的侄子,法羅的菲力普----即查理四世的堂兄弟----以繼承人隻應限於男性為由,獲得法蘭西貴族議會的承認,於5月29日在萊門斯加冕為法蘭西王,就是菲力普六世。

他當選的消息傳到英國之後,伊莎貝拉大感不悅,因為她的兒子在開普坦世係中要更有理由獲得法王的繼承權。為了爭奪這個權力,在菲力普加冕之後,英國派了一個使節團從倫敦前往巴黎為愛德華提出繼承權要求,並對菲力普的篡位表示抗議。但英國宮廷卻沒有貫徹這項要求的實力,所以抗議也隻是一紙空文。不久,菲力普利用英國的弱點開始進行報複,他也派出一個使團到倫敦對愛德華說:在菲力普的所有臣子中,隻有他還沒來朝賀,希望他也能照辦。因為英國政府采取敷衍政策,所以給了一個模糊的答複。

菲力普馬上又派出第二個使節團,帶去一個最後通牒,說如果愛德華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麼奧斯坦德領地將予以沒收。這個威脅使愛德華不能不就範,因為這時他並沒有用武力保衛他的公國的能力。1329年4月14日,他回信給菲力普,說一等他國內的困難情形略有改善就渡海來朝。6月6日,他如約入朝,在亞眠大教堂中,他正式成為菲力普的臣子。

在這種往來中,我們已經觸及百年戰爭的主因----實際上與法國王位繼承權的問題並無直接關係,反之主要是由於愛德華身為奧斯坦德公爵,造成一種不正常的臣屬關係。對一個普通的法國臣子,法王可以用威脅的手段使之屈服,但是因為愛德華又身兼英國國王,若如此待他,則難保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國際戰爭。換句話說,從法理上來說國王可以做另一個國王的臣子,但事實上國王就是國王,彼此是平等的,進一步說,隻要愛德華還是奧斯坦德公爵,則他不僅還是法國國王的屬臣,而且可以在法國境內為英國人保持著一個橋頭堡。而且除非他誠心臣服,否則他並無任何道義上的的束縛,可以盡量的擴張這個橋頭堡。菲力普也明白這一點,如果他不能把英國人趕出奧斯坦德,那麼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則必須堅持愛德華的臣屬關係應該愈緊密愈好。反過來說,愛德華也明白,如果他不能完全取消這種臣屬關係,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則應使其盡量隻保持有限形式。最後當菲力普命令沒收格伊內時,正如佩羅教授指出的,正是走向對愛德華宣戰的道路。於是後者遂以王位繼承權要求者的姿態出現,因為在封建衝突中他居於劣勢,而在王朝鬥爭中他卻可以與對方平起平坐。

除了封建性事務以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攙雜在一起,終於使這個衝突成為定局。在這些因素中,比較重要的是在十三世紀中神聖帝國已經崩潰,而教廷自從遷到埃菲格倫之後,也已日漸式微,所以英國與法國之間,無論是在世俗和精神方麵,都已經喪失了平衡力量,沒有人來給他們排解紛爭。另外還有一個蘇格蘭問題。自從1295年以來,蘇格蘭就與法蘭西締結了同盟關係,後者也利用這個關係來牽製和削弱英國人的力量。對弗蘭德的關係也是一樣,自從1328年卡塞爾之戰以後,這個地區也已經完全與法蘭西國王發生了聯係。雖然愛德華無法破壞這個同盟,但他卻想到了一個很聰明的方法來削弱它,那就是使弗蘭德的紡織工必須依賴英國的羊毛。

所以總起來說,百年戰爭的起因並不僅限於王朝和封建的問題,而是那個時代中各種條件所造成的。教皇的權威已在消亡之中,帝國的影響已經趨於湮滅;王國開始興起,貿易逐漸成為王國之間的主要競爭手段;製海權的問題開始出現了;從十字軍時代產生的騎士精神也經演變成了好勇鬥狠的風氣;而最重要的卻是西歐太小了,不能供兩個強國發展。這一切因素,以愛德華的繼承權的麵目出現,造成所謂百年戰爭,這是中世紀的一大浩劫,盡管有它帶來的愚蠢和災難,但卻為更加偉大的英格蘭和法蘭西撒播了種子。

在這個長期鬥爭中,嚴格說來並沒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決定性會戰,可是戰術性的勝利卻並不少見,尤其是以在戰爭開始時和將要結束時更為突出。

當愛德華被迫在亞眠向菲力普表示臣服之後,法國政府就算贏得了第一個回合,因為英國的軟弱使他們受到了鼓勵,就開始想贏得第二個回合。於是就發生了愛德華宣讀誓詞的內容問題,事實上,它固然不像其他法國諸侯所宣讀的那樣"正確",但與愛德華二世,愛德華一世,和亨利三世等宣讀的並無太多差異。它僅是簡單的臣服,而無效忠的意義。於是沒有經過進一步磋商,法國政府於1330年7月28日命令愛德華到法國宮庭中來當麵解釋他的"臣服"是具有效忠的意義。

此時英格蘭的伯爵們正在造反,反對伊莎貝拉和她的男寵莫提美爾。愛德華對母親訓政也感到十分厭惡,於是與這些貴族同心協力廢了他的母後,並在特布恩將莫提美爾處死。因為國內混亂之際,他無力拒絕法國人的無理要求,於是在1331年3月30日寫信給菲力普說:"我們承認在亞眠的宣誓具有效忠的意義。"四天後,他又親自訪問法國,在這個短暫逗留中,菲力普認為這個書麵的承諾可以令他滿意,於是兩國間又恢複了友善關係。這個問題似乎解決了,於是菲力普著手準備參加十字軍,因為歐洲正在宣傳這種運動。雖然如此,隻過了一點時間,這場巨大火災的第一個火花就被點燃了----不是在海峽那邊,而是在特威德河以北(指蘇格蘭)。

當羅伯特·布魯斯----1314年布萊克本的勝利者----於1329年6月7日逝世之後,蘇格蘭的王位就傳給他的兒子大衛,他還隻是一個五歲的小孩,依照1328年5月訂立的北安普敦條約,被愛德華承認為蘇格蘭王。這個條約也規定過去在蘇格蘭有領地而被沒收的人,除三個人例外其餘都應該予以發還。

1331年11月,大衛在斯科尼加冕,愛德華的寵臣巴列歐就出發去收複他喪失的領地。(注:他是約翰·巴列歐的兒子,在1291年,愛德華一世強迫蘇格蘭人接受他為國王)。1332年7月31日,他率領一小隊士兵和弓箭手侵入蘇格蘭,8月11日他在都柏林莫爾擊敗了蘇格蘭的攝政,獲得了一個驚人的勝利。此時,愛德華得知大衛正在接受菲力普的資助,於是自動廢除了他本來喜歡的這個北安普敦條約,率兵北上包圍貝爾維克,並於1333年在哈裏登丘陵徹底擊敗了蘇格蘭人。大衛逃往法國,受到菲力普的優待。他表示除非愛德華的部隊撤出蘇格蘭,否則他拒絕停止援助蘇格蘭人。

當情況惡化之後,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自告奮勇出麵調解。1335年11月,他勸說愛德華和大衛兩人同意作短期休戰,以此作為調處他們爭端的第一個步驟。不久他又對菲力普說,希望能獲得全麵和平,否則十字軍行動隻好暫時延期。這卻使菲力普大為惱火,因為他早已決定領導這次冒險,於是為了對愛德華施加壓力,就不由分說命令他本來集中在馬賽準備輸送十字軍前往聖地的艦隊開往諾曼底,好像他是準備介入戰爭支援蘇格蘭一樣。

這個行動馬上使英格蘭有了反應。英國議會認為英國有受到入侵的威脅,便於1336年9月投票表決籌募戰費,同時命令艦隊集中在英吉利海峽。對這個反挑釁的答複是菲力普把部隊開到格伊內邊界,並於1337年5月24日采取決定性的行動,宣布沒收格伊內地區。

此時又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加速了戰爭爆發。1332年,菲力普的妹夫羅伯特被指控毒殺了他的妻子,於是被判剝奪其爵位財產,放逐出國。他首先在海納德避難,但是菲力普宣布誰收留他就對誰兵戎相見,於是羅伯特在1336年底渡海赴英,愛德華待以殊禮,他勸說愛德華反抗菲力普,並再次提出對法國王冕的要求。如果以奧斯坦德公爵的身份,愛德華受到誓約束縛,他不能支持羅伯特反對其合法的長上,不過如能宣布菲力普的嗣位為不合法,那麼他就可以無所顧忌了。工具是現成的----就是他對繼承權的要求。所以1337年11月1日他派林肯主教到巴黎去,帶去一份最後通牒,在這個文件中他稱菲力普為法蘭西的"自立為王"者。雖然他尚未立即要求法國王冕,可是這樣的稱呼就表示菲力普是篡位者,所以他在亞眠的宣誓已經沒有遵守的價值。所以,在1337年秋天愛德華贏得了第三個回合,這個從1328年以來已經冷卻的衝突現在升溫到了沸點。

如果按照現在的字義來解釋,要想征服法蘭西----那就是說要加以占領----應該是一個不在考慮之列的問題。不僅因為十四世紀的法蘭西王國是一個巨大而繁榮的國家,而且它也差不多有兩千萬左右的人口。但在1377年,經過了1348到1349年間的黑死病之後,英國的人口卻隻不過是三百七十萬人而已。而對這個優勢,我們卻應記住在法國仍然保持著封建製的戰爭觀念,就是以精選人員為基礎,而不是依賴廣大的人力。雖然法國的騎士在數量上也多於英國,但紀律卻較差,而且仍然認為步兵在戰場上出現是有辱尊嚴的。

與法蘭西作一對比,英格蘭是個比較統一的王國,愛德華有一個好得太多的財政製度,可以使他方便地召募和維持兵力。為了贏得他的會戰,他惟一需要關心的就是擊敗法國的騎士。法國人的封建戰術還是設法將敵人挑下馬來加以生擒以便勒索贖金,而愛德華卻比較注重"殺傷"。在觀念上,他的戰術要比封建式更為"近代化"一些。由於他的祖父曾從威爾士人那裏學會了使用長弓,這種兵器使他可以把"火力"當作戰術基礎,而不僅限於衝力。所以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那麼在戰術上法國人是處於劣勢的。但是由於法國麵積巨大,連相當長期的占領都是不可能的,當然更不必說永久性占領。

遵照他的祖父在1297年擬定的計劃,愛德華決定經過低地國家進攻法蘭西,目的是牽製菲力普的兵力,使他不能去奪取奧斯坦德----也就是說把戰爭拉向北線。雖然與弗蘭德伯爵路易締結同盟是無需考慮的問題,但是利用金錢收買----總數為三十萬弗羅林----他贏卻得了布列坦尼公爵約翰三世、萊茵河上帕拉廷伯爵雷格那德和巴伐裏亞的路德維希皇帝等人的支持。此外,他又與海納德、吉爾德斯、林堡、尤裏爾斯和布拉班特等諸侯簽訂了條約。

此時,弗蘭德的路易----他本是法國人----為了表示他對菲力普的效忠,已經在坎德薩島上----在斯魯伊斯下方----設置了一支強大的守軍,足以明顯阻礙英國與低地國家之間的海上交通。愛德華就以這件事為借口,派出一支遠征軍去攻占該島。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護之下,德貝公爵和馬麥率領他們的部隊在該島登陸並毀滅防禦工事。百年戰爭自此開始,一直延續了116年之久。

同時,為了使弗蘭德內部發生混亂,愛德華禁止英國羊毛輸出。由於這個原因,那些弗蘭德人在亨特的紡織業公會領袖阿特維爾德領導下推翻了路易伯爵,並與英格蘭締結了一個商業同盟。在這次成功之後,皇帝盧德格也責備菲力普霸占了某些本來屬於帝國的封地,並要求他把法蘭西王國交還給其合法主人----英格蘭的愛德華。最後,皇帝又任命愛德華為帝國總督,統治萊茵河以西各省,並要各省都向他效忠。

為了擴大其同盟圈子,愛德華已經負擔了巨額的戰爭債務。此時菲力普卻不聲不響忙著對英吉利海岸作戰。他利用諾曼底人、西班牙人、不列顛人和熱那亞人的艦隊掃蕩海峽,早在1336年,英國到加斯戈尼之間的商船就已經要采取護航的方法了。1337年,海峽中各島及威特島都遭到蹂躪;次年,樸茨茅斯、普利默斯和南安普敦都被焚毀。1339年5月,黑斯廷斯的大部分也被焚毀,到7月底,法蘭西和熱那亞的聯合艦隊不僅使多佛爾、桑德維斯、切爾西和萊伊等地受到巨大損失,而且也更緊密地控製著海峽,沒有一艘離開英格蘭的船隻不被搶劫,所有人員不是被殺就是被俘。這些損失中的最著名的是克裏斯托弗號和愛德華號兩艘大船,都是運送羊毛前往弗蘭德的。同時在格伊內,拉佩尼城自1338年4月被圍,到1339年也淪陷了。

為了挽回這種頹勢,並且使自己所借的重債能有點保障,1339年7月16日,愛德華發表了一個宣言,送給教皇和各樞密主教,提出他對法國王冕的要求。其次他在維爾沃敦和布魯塞爾與他的那些並不太熱心的同盟軍會合,一共約為15,000人。為了向他們表示決心,他正式宣布撤消他對菲力普的臣屬關係,於是將這個封建性鬥爭轉變成王朝性的戰爭。接著為了表現其真正的俠士精神,他率領四千騎長槍兵以最高速度前進,突襲位於斯卡伯河和謝爾德河交點上的蒙塔格納要塞。他未能攻下該要塞,又繼續挺進,突襲在康布雷附近的伊維科。

因為對秋季戰役沒有準備,菲力普就在聖昆丁召集貴族開會,而愛德華則前進到康布裏西斯,沿路蹂躪。當他於9月25日到達馬可營時,菲力普已經移到佩龍尼。10月18日,他從那裏致書向愛德華挑戰,請愛德華自己選定任何一個"公正的戰場",以便進行一次正常會戰。但是愛德華卻退向拉卡培裏附近的弗拉門戈納,於是菲力普也跟進到布倫菲沃斯。10月23日,兩軍準備會戰。愛德華準備還是像在哈裏登丘陵時一樣,采取防禦行動,並無攻擊意圖,菲力普與他的顧問商量一番,認為這天星象不利,所以也等候對方進攻。結果是雙方都按兵不動,到傍晚時候,愛德華退往阿費斯尼斯,11月1日回到了布魯塞爾。所以這就是愛德華為了爭取法國王冕進行的第一次戰役,結果雖未流血,但所費不少。他已經舉債三十萬鎊,並且糟踏了教皇的美意。此時在加斯戈尼,法國人已經攻占了貝葉和伯爾涅,而波爾多也受到直接威脅。

雖然如此,愛德華卻並不灰心,為了使他與弗蘭德人的關係"合法化",因為他們還是應該效忠於法國王室的,所以在1340年1月25日,他公開宣布自己兼任英法兩國的國王,並且在他的禦甲上,把百合花標誌扣在獅子旁邊。弗蘭德人解除了向菲力普效忠的誓詞,承認愛德華為法國國王。2月21日,他回到英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