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溝通是管理的核心(1 / 2)

科學是非常講究體係的。體係是什麼?體係既包括該學科的全部知識框架,也包括該學科的來龍去脈。我們研究任何科學,都必須明了其體係。學習溝通學,首先也需要理清它的基本體係。

一、管理學科的譜係

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現已掌握的知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係,這個體係基本由兩大塊組成:一塊是應用科技,通常稱之為“硬知識”,比如各種計算技能、應用技術等;另一塊則是管理,包括應用管理、領導科學等,通常稱之為“軟知識”。

目前我們的社會現實是對硬知識推崇有餘,對軟知識卻重視不夠。我們口口聲聲所說的“尊重知識”,很大程度上也僅僅隻是尊重那部分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或者說可以與經濟相嫁接的硬知識。這其實是個誤區。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硬知識與軟知識兩者本身是不存在孰重孰輕問題的。如果非要區別開來,那最多隻能說在具體問題上,硬知識的效果更容易看得到,可能在短期內立竿見影;而軟知識的效果則相對不容易看出來,更難在短期內有明確的顯示。事實上,以全麵、發展的眼光來看,軟知識的作用相對更為重要,掌握的難度也相對要更大一些。硬知識是局部推進,軟知識卻是全麵占領;硬知識是短兵突擊,軟知識則是全線總攻;硬知識隻是某一方麵軍的司令,軟知識才是三軍統帥。

現代管理這一塊共由三部分構成,我們把它稱為三大支柱:一是對經濟方麵的管理。比如1990年,我國開始設置的MBA(中文意思為工商管理,學銜上也指代工商管理碩士);二是對社會公共事務方麵的管理,也稱為公共事務管理。比如2000年,我國開始設置的MPA(中文意思為公共管理,學銜上也指代公共管理碩士);三是對管理者的管理。比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開始形成的領導科學,也就是專門提高領導者、管理者綜合管理水平的一門學科知識。

這三方麵的管理中有一門共同課,那就是公共關係學。再進一步向不同的行業延伸,就得到不同行業的專門公共關係,比如公安公共關係學(也叫警察公共關係學)、稅務公共關係學、圖書館公共關係學等,都是公共關係學說在不同行業工作中的細化與延伸。

二、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

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內容主要有政治學、行政法學、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應用、定量分析方法、公共關係學等十多門學科知識。

也許有人會質疑,各行業與公共管理之間有什麼必然聯係呢?道理很簡單,公共管理的門類很多,有對經濟方麵的公共管理,比如工商、稅務、銀行等方麵的管理;有對社會事務方麵的公共管理,比如對人力資源方麵的管理、對意識形態方麵的管理、對社會治安或社會文化方麵的管理等。這麼說吧,幾乎凡涉及社會多數公眾方麵的主流行業都必然、也必須存有公共管理的行為。這是一項非常龐大而重要的社會工程,因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社會主流行業、公共秩序等方麵的種種行為,也就離不開公共管理。平時我們所說的管理,主要也是指公共管理。

什麼是管理?詞典的解釋為:管理就是主持某項工作,通過組織、領導等手段,使工作順利進行。

從層次上說,管理就是決策。也就是把握大事項,關注大方向;通俗地說,管理就是領導。“領”,就是引領(去帶頭、領路)、率領(作中堅、核心),“導”就是指導(多教化、點撥)。

從屬性上說,管理既是學問,更是藝術。學問要講究科學,藝術則存在彈性。在這個角度上,可以說,管理是科學和彈性的圓滿組合。

從作用上說,管理是規範——要求行人橫過馬路時都走斑馬線,是不是一種規範?管理是製約——要求社會公眾必須遵守法律法規,這就是對某些不合法行為的製約;管理是幫助——我們禁賭、戒毒,目的就是幫助那些有不良行為的人們形成好習慣;管理是保護——國家對食品、藥品的審批把關,為的就是保護公眾利益,避免出現可能的危險。

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提示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們務必注意如下四點:

(1)管理者必須要成為內行。內行加領導能力最理想。

(2)管理者必須比別人想得遠。遠到什麼程度合適?打個比方:普通老百姓在想這三、五天的事,各單位領導在想近三、五個月的事,公共管理者就得想三、五年之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