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同事間的交流
一個人在工作中是否有人緣,是否善於和同事們打交道,是否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盡快盡好地完成工作任務,達到所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這樣一個過程的順利完成,即相互間思想、感情、意見的交流過程,心靈與心靈,精神與物質的溝通過程。
你也許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自己工作很賣力,工作能力也不比別人差,兢兢業業地熬了許多年,可總是不被領導所注意和常識,在同事間也很難找到一兩個可以放心地跟他講講心裏話的人,於是在工作中區常常倍感孤立與不順。久而久之就難免開始怨天尤人,灰心喪氣起來,大有懷有不遇,命運不濟的慨歎。
事實上也許並非是領導看不起你,同事信仰不過,毛病沒準兒就出在你與他們親疏遠近的關係上。當然我相信不是你不想做得上下同心、左右逢源,隻是過於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技巧和重要性,因此自然是常感力不從心,事倍功半了。
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都來越大,隨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日益趨於階段性。一個人一生中隻在有限的一兩個單位、集體中工作的狀態早已被打破,而身邊的同事也定然是走掉了一批舊的,又結識了一批新的。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樣在流動中進進退退、沉沉浮浮的人們要想在同一個集體中、某一個階段內相對穩定的"共同做事",那麼,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從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因而通過各種方法與其它同事進行巧妙的交流、溝通、增進感情,消除彼此同的生疏與隔膜,有能更好的有助於你的事業發展。
說話出從才能脫穎而出
語言是人類的棲居之地,做個會說話的人。
--海德格爾
請不要誤解,這裏所謂會說話的人絕不是指那種擅長討價還價的人,或者是總能在爭論中胡攪蠻纏一大筐,無理也能辯三分的人,而是指能夠團時、因地、因人而動,善於用語言打動人心,使對方感到或震撼、或信服、或同情、或感激,從而能在整個說話中掌握主動權,最終能使自己的意思較順利地得到實現的人。
同事間交流、溝通,協力合作離不開語言媒介,而這種語言又不同於家居、生活中與妻子兒女,兄弟姐妹間所使用的語言,後者帶有更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而前者大體來看卻總能歸於這樣三類:和勢語言:用於同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的談話情況下。攻勢語言:用於想通過談話達到一定目的談話情況下。守勢語言:用於對方想通過談話取利於己方的談話情況下。
1.和勢語言
中國人自古便十分強調"人和"的因素,諸如"和氣生財"、"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之類的古訓,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無論你在你所處的公司、單位或任何一個利益共同體中處於怎樣的位置,都應該與你的同事團結一致。"內訌"隻能使每個人的利益都受到損失。這樣,善於說一些和勢語言便愈發顯得重要。
無論同任何一位同事談話時,都該記住這樣一句話"人人都非同尋常!"即使再煩、再累、再情緒不佳,也要把對方作為一個重要人物來看待。凡有可能要對對方講幾句恭維話時,哪怕僅僅是一句簡短的評價,比如"你看上去特別有精神"。"這個發型最適合你"、"你的孩子可真爭氣,將來肯定有出息"之類的話時,一定要雙眼正視對方、全神貫注,切不可因任何別的事情而走神,否則很容易讓對方認為你是在小瞧他,說了還不如不說。
如果有一天,一位平時與你關係並不很密切的同事對你說:"我最近日子不好過,妻子下崗了,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小孩",並提出請你幫忙,而這個忙又是你認為不便幫或者幫不了的,千萬不可立即生硬地推托或拒絕,而應首先富有同精心地悉心傾聽對方的想法,然後和對方一起共同分析問題,讓他知道,你的確明白了他的處境,然後再明白地做出適當的解釋,讓他知道你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接下來,就該直截了當地說"不"字了,絕不要含糊其詞或拐彎抹角。這一點對於你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尊重的關係極為重要。因為讓同事去揣度猜測你心中的真實用意,對他來說是件倍感不快的事情。最後,也許你該這樣說:"老王,我真的為你妻子的遭遇感到難過,可是你也應該換個角度想,這樣不是正好可以通她趁這個機會開始幹一份全新的事業,你也可以趁此機會幫助她發現她自己真正的特長,人有時候隻有被逼無奈才能成大器的。你不如今天晚上就坐下來與你妻子好好聊矚,看她下一步最喜歡幹點什麼?不知我能否幫上忙。"
這樣,通過一番巧妙的言談,不僅使同事心頭一鬆,豁然開朗,衝淡了被你拒絕的尷尬和不快,同時也為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解了圍,從此這位同事不僅不會怪怨你,相反還會更信任、讚美你。
最後還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使用和勢語言的時候,最忌過多的使用"我"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從來不說"我想",而說"你看呢?"要知道一個獨霸談話,張口閉口都是"我"的人是多麼令人討厭。
2.攻勢語言
日常工作中,雖然同事們總的願望和動機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工作搞得盡善盡美,但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總要有所不同,而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都會發展成為同事間的爭執與論辯。而將極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爭執,轉變成一種愉快、平和的思想交換,亦即積極的爭辯,便顯然離不開巧妙的攻勢語言。
萬一你不得不與同事進行言辭交鋒,那麼注意運用這樣一些攻勢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是極為必要的:
(1)要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話,感情攻勢在同事間的交流中是決定性的。居高臨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氣,嘲諷甚至侮辱的詞句,這些貌似洶洶,其實正反映了說話人的毫無修養。這時即便你非常占理,卻也爭不回哪怕一點點心悅誠服。相反還會引起在場的其它同事的反感。於是乎,勝者猶敗,敗者猶勝。
(2)既然是同事間平和的思想溝通和交流,那麼就要抑揚有節,不要急於求成。對方滔滔不絕或多有衝撞冒犯之時,盡管任其發泄,自己在旁心平氣和,處之泰然,盡量以柔和禮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謂"不打不相識",同事與同事間往往正是在這種貌似攻勢的激烈爭執中達到了心靈的溝流和思想觀念的交流,反倒越吵過了解,越爭越痛快,比起以前的"和平共處"階段還要互相尊重和信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機智靈活地運用攻勢語言與同事在爭執中進行交流,在辯論中得以溝通實在不失為一種辦公室中樹立威信、結交"知己"的好辦法。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創造與保持友善信任的說話氛圍都會易於交流思想,對事物的看法就易於達成一致,行為也容易協調。比如通過先抑後揚,先肯定優點,再談出現的問題的說話順序,就有助於減少對方同事的抵觸與反感。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氣氛和諧,就易於冷靜地接受你的建議了。
3.守勢語言
廣言之,每個人工作謀生的集體都是一個大家庭,做為家庭成員的同事之間難免產生磕磕碰碰、誤會、牢騷,也自然免不了時常遭到一些同事的挑剔與非議。而當你聽到同事的那些令你委屈不已、憤憤不平,甚至還怒從心來的言論時,回敬之最明智的辦法就是用好守勢語言。因為在這個時候誰是誰非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要有耐心,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傷了與同事的和氣。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抬頭不見低頭見,一旦撕破臉皮,以後要再行交談、溝通,雖非不可能,但也要頗費周折,好事多磨了!
取借語言之衣,實取人情之利,何樂而不為?會說話的人不僅能在談笑間使檣櫓灰飛煙滅,達到自己的最初願望,而且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以柔克剛。
會說話的人都少不了這樣一種既簡單又困難的風度--幽默。任何一個成功運用守勢語言達到與同事和解、回敬同事指責、批評的成功範例或多或少都少不了幽默的功勞。
一位廠長在年初的職工代表大會上遭到了一位女工的不斷質問,因為她認為自己在上年所報銷的醫藥費實在太少。
她厲聲問道:"去年一年中,廠裏在這方麵到底為職工花了多少錢?"
這位廠長說出了一個幾十萬元的數字。
"我想我快要暈倒了。"女工說。
這位廠長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解下了自己的手表和領帶,放在桌上說:"在你暈倒之前,請接受這筆投資。"
於是在場的大多數職工都會心地笑起來。
這位廠長的幽默表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企業很重視職工的需要,他本人也確實關心。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可以犧牲自己,但廠裏資金有限也是事實。
那位女工當然並不會暈倒,她隻是做作。廠長的這個小小的幽默不僅沒有讓她感到更加氣憤和不平,相反倒是使其頓然沉思,進而猛醒,把對廠裏和領導的抱怨和不滿都化做了理解和同情,後來成了廠裏的骨幹。一句幽默的戲劇性語句和一個幽默的戲劇性行為,其效果遠遠超過了一份長篇大論的反駁和糾正。幽默可以說是生活中最自然的品味,它不僅產生笑料,更是一種修養,一門知識,一門功力很深的素養。難以想象一個不懂幽默的人會是一個會說話的人。
記住,同事間的交流與溝通過程中,舌頭一定要多繞幾個彎,切忌妄自尊大,出語傷人。美國一位著名的女士瑪麗凱有句話:"要把人當人看。"所以,她成功了。然而無論何時,都要記住大師海德格爾的名言:"語言是人類的棲居之地,做個會說話的人。"
洗耳恭聽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就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
--代爾·卡耐基
與同事成功的溝通過程中,善於傾聽別人的談話是極其重要的。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談話家,就請做一個注意聽話的人。要令人覺得有趣,就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成功的人際關係,在於你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
有句老話訓導人們:人長著兩隻耳朵卻隻有一張嘴巴,就是為了少說多聽。認真聽他人說話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增加信息和經驗,成為消息靈通人士;減少同事間誤會,避免無意義的衝突;增加實現個人願望的機會;加深與他人的關係,使他們也願意聽你說話。一位名人說:"學會了如何傾聽,你甚至能從談吐笨拙的人那裏得到收益。"
現在請你不妨回想一下,當別的同事同你談話的時候,你可曾臉上顯出一副煩躁、冷漠的樣子?是不是悶悶不樂,雙眼呆滯不時插嘴?是不是表現出一種消積否定的態度--因為不讚同他的說法,所以就顯出一副失望、消沉、攻擊的表情?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輪到你說話時,無論你的發言是否真正出色,仍然難以在同事們中樹立善於談吐的印象。
在一次全局的年度工作總結會上,某領導奇怪地發現所有到前台做總結報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以驚異的眼神去看兩眼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科長,所以當輪到他上去做總結時,他便特別留心看了看那位科長,他麵孔冷冷淡而無神,目光向左上方斜視,一動不動地盯著天花板。會後,這位領導實在忍不住對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對我們這個會和個別領導有什麼意見,有意見大可不必不理睬大家,提出來不就完了嗎?
可憐的科長很吃驚。"我絕不是這樣!"他爭辯說,"我一直在專注地聽啊,沒有看你們,是因為我怕死死盯著大家會使他們緊張、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講話。我一直在心裏思考:這個說法準確嗎?那個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總之,我確實是在聽呢!"
也許他確實如此。但那不是聚精會神,他也顯然不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看講話的人,那麼對於他來說,你無異於正戴著耳或用手捂著耳朵。沒有大希望自己講話時,別人卻是如此漠然。那位科長後來或許可能完全得到了他的領導的諒解,然麵其它同事會了解他這番"良苦用心"嗎?不明其中原委的同事們又會怎樣想呢?
怎樣才能成為善於傾聽的人呢?
(1)用語言反應表示積極傾聽:聽人說話時切不可一味"沉默應付",必要的語言反饋如不時地說"是的"、"明白了"、"繼續說吧"、"對"等等能夠表明你一直在積極地聽;可以一邊聽一邊簡述自己過去的類似經驗,或簡要解釋自己的類似觀點,以表示你對對方的理解;間或地插一兩句諸如"請接著說下去"、"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還有其它事情嗎?"等語言,會使對方談興更濃,把更多的想法和消息告訴你;當和同事討論共同的感想和體會時,不要隻顧自己說話,要讓對方也有說話的機會;在做出回答時,應該說"是的"、"我理解"、"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等等諸如此類的回答。盡量避免使用否定別人的回答或評論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這樣想"、"我認為不該這樣"等等。別人在談論自己,而你卻充耳不聞或笑話他,這也是一種對他表示否定的行為。同樣的,傷害或貶低對方的回答也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評論,如"隻有你才會被人瞧不起"。"你這樣做太可笑了"或宣稱自己的長處顯示自己比對方高明,如"要是讓我做可比你強多了"。"我怎麼會象你那麼傻"等,這也是一種評頭論足的行為;另外,在對方談到關鍵的問題或語句時,自己有必要再簡明扼要地再重複一下或解釋一下,如:"你是說......","你的意思是"......等等,這樣可以表明你不僅認真的聽,而且積極地理解對方。
(2)積極傾聽中的形體反應:首先,傾聽時要采取輕鬆而靈活的姿態。不必太緊張或太"規矩",但也不能悠哉悠哉的樣子。沒精打采的態度表明你漠不關心;臉部緊繃說明你心裏緊張或不舒服;而抱著雙臂翹起二郎腿半躺在椅子裏,臉上又露出頗有自信的表情則表示傲慢了。我們的姿態必須表現出我們樂意傾聽而且有興趣與對方交談。
其次,在傾聽別人說話時要學會充分利用身體反應。利用身體的活動手勢來表示對對方的理解。比如:用搖頭表示你不相信;用手勢來表明物體的大小比例。然而,在私人談話場合大踏步或揮舞手臂等誇張的動作,就不合適了。
一位哲人說:"善於傾聽的人,別人歡迎,自己長智。而善於傾聽的人,往往善於沉默。因為,積極傾聽增加信息知識,減少誤會和衝突,增加實現的願望,加深同別人的關係。
傑出人物,往往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
鬆下幸之助經營的訣竅之一,就是"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善於沉默也是正確判斷的基礎。正如巴巴拉所說,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聽的話動中去,從而集思廣益。
故宮博物館藏有一幅《風雨瀟湘》的畫,三尺多的畫卷上,隻在左上角或右下角有些筆墨,其它全是空白。然而站在稍遠的地方看去,瀟湘隱約可見,煙影雨跡茫茫,觀眾在欣賞中能產生無限的聯想和藝術的補充。"看畫,不但要看畫實之處,並且要看畫之空白處。"畫家黃賓虹這句"夫子自道",實在是經驗之談。
空白之處,能給人以聯想、思想;
沉默之中,能蘊含萬語千言。
蘇聯早期電影《夏伯陽》中有這樣一個場麵:政委和夏伯陽之間經過一係列矛盾衝突,終於消除誤會,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不久,政委要調離部隊,夏伯陽無限眷戀,依依不舍。送別時,他緊緊擁抱政委,並用力擂了一拳。末了,隻是一個無聲的空鏡頭,政委的車影過後,剩下一條空蕩蕩的大路,稀疏的叢林,夏伯陽久久仁立著。這個無聲的空鏡,有力地烘托和渲染出他為離別而感到無限惆悵的心境。
這裏的沉默,實在是另一種"潯陽江頭"的話外音,是"雪下空留"的"馬行處"。
認真聽別人說話、適時的沉默需要敏銳的感覺,需要集中很多精力,但這並不是難於掌握的,隻要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在與同事的交流溝通中善於體味琢磨,就一定會成為一個高時的傾聽者。
請記:做一個好聽者。鼓勵他人談論他們自己。是要別人喜歡你的前提。
會說的不如會問的
打動人主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談論他最珍貴的事物。
--代爾·卡耐基
同事之間相互交流,溝通感情,除了通過工作關係引起的常規性交談、商議、討論外,自然也少不了工作餘暇,茶餘飯後的閑扯、聊天,可別小看了這些平平常常、司空見慣了的環節,沒準兒你的毛病還就出在這裏。
工作中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同事,工作能力不錯,人也熱情,並且絕不屬於那種拙嘴笨舌,窩窩囊囊的人,可不知為什麼卻總是不被大家所歡迎。經常是一個原本大家都有說有笑的一個小型"聊天兒會",隻要有他一介入,大家便不約而同的安靜了下來。老劉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人。
這不,忙乎了一上午,快下班見了,一個辦公室的三個人一邊喝茶休息一邊各自聊著自家的瑣事。正巧老劉進來,落座不久便衝著年齡最大的老趙問道:"我說老趙,聽說你家老伴兒退休後"練攤兒"賣襪子了,怎麼樣,發大財了吧?""賣個襪子發什麼財?還是你有本事啊!"老趙起身離去。"小王,我昨天看到了你做的那個報表,怎麼看怎麼別扭,你看看,這是我的報表,給檢查檢查、提提意見怎麼樣?""對不起啊,老劉,你看,到點了,我家裏還有點事,你聊,你聊。"小王也匆匆走了,辦公室裏隻剩下了老劉和另一位女同事。"老劉,我這段時間正打算裝修一下房子,聽說你家裝修的不錯,地板磚是從哪裏買的?"女同事問道。"唉呀,我家裝修可真沒少費勁,你要不要去參觀一下?那地板磚我愛人特滿意,要不改天我幫你去選?對了,有一家建材商店正搞有獎銷售,你要不要現在就打電話問一下獲獎率是多大?"一連串的問句真是備顯熱誠,卻問得那位女同事連連說"不",提起包也借故走了,隻剩下老劉一人呆坐在辦公室裏,莫名其妙,好不掃興。
其實老劉與同事套近乎連連失敗,吃力不討好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熱情有餘卻方法不對,不懂得提問的藝術。要知道,每一位跟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問題,更感興趣千百倍。他對自己輕微的頭痛腦熱遠比對報上的超級爆炸性新聞更關注得多。在你跟別人開始交談的時候,切切要注意這一點。也許一個看似極度平常甚至還有些滑稽可笑的話題,在對方眼裏卻簡直是金是銀,看重之極。一個善於與同事往來,相處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深諳提問藝術的人,他們常能提出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從而鼓勵他們談論他們自己,談他的興趣,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