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門巴族
序
門巴族,現有人口0.74萬人。門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以及墨脫措那、隆子等縣。門巴,原是藏族人對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門隅一帶人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後成為門巴族的自稱。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通用藏文。
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製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麵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
門巴族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與吐蕃在拉薩大昭寺前設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門巴"的記載。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在生活習俗方麵受藏族影響較大。在服飾上,門巴族人喜愛用羊毛織品氆氌為原料。男子多穿氆氌袍和絳紅色的長袍。婦女習慣在背上墊一張羊皮或牛犢皮。門巴族婦女頸上都懸掛著用鬆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並喜戴手鐲、戒指。她們的內衣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隻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掛一個用金屬製成的護身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作"噶烏",以示吉祥。他們不論男女都係一條約2米長的紅氆氌腰帶,男子們腰間都掛一把砍刀。由於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都穿長短兩種上衣。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別而略有不同。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牆,"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秸稈;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麵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板覆蓋,再用石板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穀的,也有吃蕎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為"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
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別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於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於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正是這塊民歌的豐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那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已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著名詩集《倉央嘉措情歌》脫胎於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著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聯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他們有著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第一章 門巴族--氆氌服飾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生活習俗方麵受藏族影響較大,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門巴族的服飾多采用氆氌為原料。氆氌是藏族製作衣服和坐墊的一種羊毛織品,種類多樣,色彩豔麗,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門隅一帶男子喜戴一種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藍色或黑色氆氌作帽頂,下部使用紅色氆氌,翻簷處用桔黃色絨布鑲邊,並留一個缺口,戴帽時把缺口對在右眼上方。桔黃色顏料是用當地出產的一種草根製作而成。幾種顏色反差鮮明,遠遠望去十分醒目。門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氌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於坡大路狹,人們愛穿軟底長筒靴,用紅、黑兩種色的氆氌鑲配縫製。墨脫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編的鬥笠防日曬雨林。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織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懸砍刀或葉形小刀。
門隅的婦女也是穿袍服,外邊圍一塊白色氆氌圍裙。勒布、邦金一帶的婦女,習慣在背上披一張羊皮或牛犢皮。傳說這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來到山南留下的習俗,為了避妖邪,圖吉祥。婦女頸上都懸掛著用鬆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她們穿的內衣叫"不布熱",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隻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稱"冬固",分長短兩種,用紅、黑氆氌做成。有的胸前掛上一個用金屬製成的護身佛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做"噶烏"。不論男女,都係一條長2米,寬約6米的紅氆氌腰帶。墨脫一帶由於氣候溫暖,婦女都喜歡穿色白質薄的小上衣或無袖無領的褂子,下著花色裙子,配上項鏈、耳環,顯得格外瀟灑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