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旅遊資源的保護(1 / 3)

第八卷 旅遊資源的保護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旅遊業要長足持續發展,就必須認真做好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旅遊資源的保護不僅包括旅遊資源本身的保護,使之不受破壞、特色不受削弱,而且還涉及到其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在大力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同時,十分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並把其視為旅遊業能否持續興旺發展的根本保證。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1985年到現在分批公布了世界遺產目錄,強調了保護自然和文化珍品對於整個人類的重要性。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古跡、珍稀文物、圖書及稀有生物保護辦法》,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5年國務院發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使旅遊資源的保護逐步走向法製的軌道。各省(市、區)各地區也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發布了相應的保護條例,在法律的保障下,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旅遊資源仍在遭受衰敗和破壞。為了能夠真正有效地保護旅遊資源,使旅遊業得以持續發展,應尋其原因。除法律對策外,還應以宣傳、科學和建設的對策給予輔佐。

第一章 旅遊資源保護的意義

旅遊資源大多是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不但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而且還具有難以恢複的不可再生特點,而旅遊資源又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保護旅遊資源就成了保護自然、文化及旅遊業的關鍵問題。

一、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係統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麵自然生態係統中具有旅遊價值的景觀,是在人類大力開發下得以保存下來的經億萬年演化的珍貴景觀。按其特點可以分為順境自然生態景觀、逆境自然生態景觀和特異自然生態景觀三大類。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指青山綠水的原始優良自然生態係統,如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和一些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多分布在高山深穀、人類難以到達的區域和宗教聖地。這種景觀得以保存下來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由於生產力的限製,人類難以涉足;二是宗教的力量。而這類景觀生態係統極為脆弱,往往位於脆弱生態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旅遊業的發展,這種順境自然生態景觀成了旅遊開發的資源對象,若開發不當或開發後管理不當,違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態係統不可逆轉的破壞,數億年演化留下的珍貴自然遺產將毀於一旦。逆境自然生態景觀是指由於自然生態係統的逆向演化所形成的具有觀賞價值的自然景觀,如由於自然形成的嚴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雲南元謀土林和陸良彩色沙林風景名勝區,這類景觀雖然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但若人類影響加大了這種水土流失的強度,勢必影響這類景觀的形態特征,甚至會導致這類景觀從地球上消失。特異自然生態景觀是指自然形成的以其奇特的特征吸引遊客的自然景觀,如喀斯特地貌中的雲南路南石林、桂林山水、地下溶洞。這類景觀的形成也是曆經了億萬年,若不注意保護,如喀斯特造型景觀的石芽被炸毀、地下溶洞中的石鍾乳和石筍被敲斷等,均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減小了對遊客的吸引力,同時也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完整度。可見,保護自然旅遊資源就是保護自然生態係統。

二、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幾千年悠久曆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祖先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燦爛輝煌的結晶,現在正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對象,包括名勝古跡、園林建築、民俗風情等。如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的木質建築群,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又如中國的萬裏長城,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軍事建築,被稱為世界七大古建築之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址。正如曆史不可倒逆一樣,古人遺留下來的曆史文化古跡一旦破壞,就不可能再重新真正原樣恢複。別具一格的中國園林建築,以效法自然為原則,采用了一係列建築技藝,使原來的景觀特色更為突出。如小河流水處搭上彎彎的小橋,形成了"小橋流水"的優美景觀和詩意;山頂建塔,加大了景觀的起伏、豐富了景觀的層次,這種源於自然、優於自然的中國園林典範,也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澱積,一經破壞,難以恢複,即使複原重修,也會留下貌似神異的遺憾。至於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曆史長河各個階段的活的標本和縮影,是各民族曆史發展過程中傳留下來的文化現象,現作為旅遊資源來開發,但若開發利用不當,一經流失,難以尋回。上述分析可見,人文旅遊資源的實質是文化,破壞人文旅遊資源就是破壞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保護人文旅遊資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

三、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優美而奇異的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良好的遊覽、度假、娛樂等旅遊活動場所,使旅遊業獲得經濟效益。一個地區有了旅遊資源才能發展旅遊業,從這層意義上說,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本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為提高,但由於缺乏對自然環境的正確認識,工農業發展走的是一條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殺雞取卵的道路,待遭大自然報複後方省悟過來,不得不走上"先汙染(破壞)後治理"的彎路。從這一沉痛的教訓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旅遊業雖被譽為"無煙工業",但由於旅遊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決不能再重蹈環境問題的覆轍。已開發的旅遊資源一經破壞,吸引遊客的魅力也隨之消失,旅遊景區的經濟效益直接受威脅;潛在的旅遊資源是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後備資源,若未開發就先遭破壞,旅遊業就失去了發展的潛力,成了無源之水。可見,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

第二章 旅遊資源衰敗及破壞的原因

旅遊資源的保護要能對症下藥,就需要尋求其衰敗和破壞的原因,總結起來,旅遊資源衰敗和破壞的原因可以歸納為自然衰敗和人為破壞兩個方麵。

一、旅遊資源的自然衰敗

旅遊資源,無論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創造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發展、變化都會影響旅遊資源的變化,使之衰敗。根據影響的速度和程度,可分為災變性破壞和緩慢性風化。

(一)災變性破壞

自然界中突然發生的變化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出現,會直接改變一個地區的麵貌,毀掉部分或全部旅遊資源,這種現象稱為旅遊資源災變性破壞。如雕塑於公元前4~2世紀的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圖得島太陽神,就毀於地震。中國曆史文化名城的雲南省麗江大研鎮在1994年大地震中,部分古建築也遭破壞。1997年8月12日,夏威夷島上最古老的瓦吼拉神廟,被基拉威火山噴出的熔岩全部淹沒,一座七百年悠久曆史的名勝古跡毀於一旦。

(二)緩慢性風化

在自然狀況下,由於寒暑變化、風吹雨淋,導致緩慢地改變旅遊資源的形態和性質,這種現象稱為旅遊資源的緩慢性風化。

任何名勝古跡都時時刻刻受到自然機械風化的危害,如埃及的基奧斯普大金字塔,近一千多年來風化產生的碎屑體積達5萬m3,平均每年損耗約50m3,即整個金字塔表層每年損耗約3mm。有些更古老的台階式金字塔風化更為厲害,很多大石塊幾乎完全損壞,或者隻剩下很小的近似球形的團石,台階上則堆積很厚的碎屑。又如秦始皇陵,原名酈山,據三國時魏人說:"墳高五丈,周圍五裏餘",經折算,高約為120m,底邊周長約2167m,這座由人工用黃土堆造的酈山,隨著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高度降到64、97m。我國的雲岡、龍門、敦煌三大石窟及帝王陵墓石雕也同樣受到自然機械風化的破壞。

鳥糞對旅遊資源的生物化學分解也會導致旅遊資源的緩慢衰竭。養鴿在歐洲許多城市流行,它能增加城市的生氣,但是,鴿糞落到屋頂、簷口下、雕像上,很難清洗,而鴿糞對建築和雕像的化學分解作用遠遠大於工業廢氣。我國曾有人主張學國外在天安門廣場放養萬隻鴿子,後因考慮到故宮文物保護而未實行,實為北京文物保護的一大幸事。近十幾年來,中國旅遊城市昆明每年都迎來上萬隻紅嘴鷗前來越冬,棲息在滇池,捕食在市內遊客眾多的有水麵的公園,遊客爭相喂食。紅嘴鷗的到來為昆明又添一景,使公園門票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紅嘴鷗帶給公園的絕不僅是經濟效益,同時也留下了斑斑鳥糞在房頂、欄杆、雕像和遊樂設施上,一則破壞了公園的潔淨度,同時也導致景觀及設施的化學風化所帶來的緩慢衰竭。

二、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

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是多方麵的、嚴重的,大多超過自然風化的破壞,有的甚至是完全毀滅。按其破壞的根源可以分為建設性破壞和管理性破壞。

(一)建設性破壞

建設性破壞指工農業生產、市鎮建設和旅遊資源開發建設中規劃不當導致旅遊資源的破壞。其破壞方式如下:

1、直接拆毀、占用文物古跡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有旅遊價值的文物古跡比比皆是,這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但是,由於無知,在建設中遭到很大的破壞,如我國的古城牆都被拆毀;蘇州在城市建設中,有61、9%的古典園林和庭院已被破壞,昔日有"十八景"盛譽的洽隱園被占用後,玲瓏剔透的假山石被燒成石灰,山洞埋入地下,樓閣不見蹤影。

2、工程建設對景區環境的破壞

在風景區,工程建設不當,破壞了風景區周圍景觀的和諧及古建築風格意境。如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蘇州拙政園,周圍蓋了6個工廠,煙囪、水塔、高樓等建築擋住人們的視線,站在園內已難見到雄偉挺立的北寺塔,破壞了景區的整體環境美。

3、工業對旅遊區的汙染

在旅遊區若發展帶汙染性的工業,將對旅遊區造成空氣和水體的汙染。空氣的汙染導致酸雨的產生,從而腐蝕破壞旅遊資源。如北京故宮、天壇等漢白玉圍欄、石雕、銅製品等正在受到酸雨的威脅。西安市是一座中國古代風貌保持最好的城市,古老的城牆、鼓樓、大雁塔、秦始皇兵馬俑等景觀吸引著中外遊客。然而,西安正在遭受國防工業、飛機工業和紡織工業對該市的汙染,這定將會加速侵蝕缺少保護措施的曆史古跡。

4、風景區內采石、開墾耕地引起的破壞

近幾年來,一些個人和單位,隻顧眼前利益,到風景區去開山取石、開山造田、砍伐森林,致使風景區遭受很大的破壞。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雲南路南石林,成批的農民到風景區采石,將造型優美的高石芽截去半截,用於燒石灰或造水泥,使石林傷痕累累。又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兩岸,長期以來,植被不斷被砍伐,開山取石、開山造田、挖河淘沙等現象十分普遍,甚至在桂林市區亂開山石達35處,這不僅使風景遭受破壞,還因水土流失加劇使漓江航道變窄變淺,一到枯水季節,從桂林到陽朔的航線有一半不能通航。

5、旅遊資源開發規劃不當造成的破壞

在旅遊資源開發中,規劃不當也會造成旅遊資源特色及景觀的破壞。如雲南大理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係國家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但在其旅遊開發過程中曾一度由於片麵考慮古城石板地麵不利旅遊車行駛,將石板路改為柏油路,與古城風貌格格不入,破壞了古城的特色。又如不少風景區建設,就地采石,結果,風景區建設好了,卻留下了裸露石場的傷痕景觀,破壞了景觀的完整度。

(二)管理性破壞

旅遊景區是為遊客服務的,但若管理不善,也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具體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麵。

1、旅遊活動加速石刻、雕塑、壁畫古跡的損壞

古代豐富多彩的石刻、雕刻、壁畫是我國的重要旅遊資源,盡管在自然條件下也要經曆風化作用使其衰竭,但其風化緩慢。旅遊開發後,旅遊活動的開展,大量遊客的湧入,加速了自然風化的速度,導致古跡的破壞。如我國著名的敦煌石窟,自然條件下石窟中的空氣幹燥,自然風化極為緩慢,經千百年仍栩栩如生。但是,隨著旅遊開發,遊客進入,石窟內的大氣環境條件變了,遊客的呼吸帶進了濕氣;遊客的衣服同牆壁的摩擦;光線的增強使雕塑和壁畫大受其害,許多壁畫的逼真細節已失去光澤,變得暗淡模糊,紅色和肉色逐漸變成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