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古代陵墓類旅遊資源(1 / 3)

第一卷 古代陵墓類旅遊資源

古代,對死人的埋葬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野葬、樹葬、懸棺葬、崖洞葬等形式。從旅遊角度來看,以土葬、懸棺葬有資源價值,尤其是土葬,因地麵和地下有實物,又有較佳的自然環境,是山水風光、建築和文物的綜合體。土葬實物就是陵墓,或稱墳墓。古代文獻裏,墓同"沒"字,意思是埋在地下就沒了。陵或墳,即埋死人的地上封土,以便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進行祭祀。後期又發展成祭祀及附屬建築群,成為完整的陵墓景觀。

第一章 陵墓旅遊資源特點和曆史演變

一、陵墓旅遊資源特點

陵墓旅遊資源,以帝王和名人陵墓為代表,有下列特點:

(一)雄偉的建築

帝王陵墓有兩層建築,即地下宮殿墓區,地上宮殿祭祀區。尤其明、清時代,三大帝王陵墓群(明北京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的豪華程度僅次於紫禁城中的宮殿。

(二)珍貴文物

帝王陵墓的地下隨葬品中有金銀器、漆器、玉器、古玩、陶瓷、雕塑、絲織、繪畫、文獻古籍,以及食品、藥品、種子、兵器、樂器等,應有盡有,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達到驚人程度。例如《穆天子傳》、《戰國策》、《孫子竹簡》、秦兵馬俑、漢俑、漢畫像石、戰國編鍾編磬、吳王魚腸劍、秦鉻合金劍、鏃等的出土,都轟動世界,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解決了許多曆史上多年有爭議的問題。

(三)優美的自然環境

在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八卦的思想影響下,2000多年前就有了"風水"學說。帝王為使江山永固、萬世流傳和自己在地下永享人間帝王生活,因而墓地都選生態環境好的"龍脈"之地,再加之又是"皇陵禁地",因而保持著幽美的自然環境。

(四)名人的魅力

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出現過大批有作為的帝王、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愛國將領,以及受人愛戴的人物等等。他們的陵墓是其偉大一生事業和事跡的載體,人們懷念他們、祭祀他們,並用他們的事跡教育後代,向海內外朋友宣揚古老偉大的民族文化。像黃帝、炎帝、堯、舜、禹、孔子、屈原、李白、諸葛亮、嶽飛、林則徐、孫中山等人的陵墓,都是旅遊者向往的景點。

二、陵墓的結構和曆史演變

墓葬社會現象是在靈魂觀念的基礎上出現的。從考古發現來看,在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布著赤鐵礦粉粒,隨葬品有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飾品。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層男女合葬墓和家族合葬墓中,男隨葬品有農具,女隨葬品有紡輪等,都說明人們認為人雖死,但靈魂未死,他們到另一個世界團聚、生產、生活,並保佑活著的人生活順利。到奴隸社會,墳墓形式出現了,基本由陵、墓和建築組成。三千年來,陵墓經曆了發展、完善的過程。

(一)封土

封土建墳,起源於商末周初,到春秋戰國時越來越高,形狀好似山丘,因此有"墳丘"之說。如齊四王塚猶如一列整齊小山,自西而東分別是威王墓(高30m)、宣王墓(高34m)泯王墓(高22m)和襄王墓(高23m)。根據封土形式和發展變化可分為三種: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墳頭的一種形式。它在墓坑上用土層夯築,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方形平頂,如錐體截去掉頂部,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漢代帝王都是這種類型的墳頭。

2、以山為陵

就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墳頭,既能體現帝王的浩大氣魄,又可防盜。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個山頭上,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則天的乾陵最為雄偉,連秦始皇的封土墳頭也難相比。

3、寶城寶頂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變方上形式,發展為寶城、寶頂形式。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高出城牆成圓頂狀,稱此為寶城寶頂。寶城前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樓內樹立皇帝或皇後等諡號碑,也是陵名的標誌。這種由寶城、寶頂和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在結構上較以前複雜多了,藝術性加強了,也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二)墓室

原始社會時期墓葬形式簡單,以穴墓坑葬死人,後發展成木材、木板墓室。進入奴隸社會,帝王墓室就又大又複雜了。主要類型:

1、木槨墓

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也就是像生前宮殿式建築,內分數格。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周圍方格稱為"廂",放置殉葬物品。1972年長沙馬王堆軼候利蒼妻墓即是這一類型,女屍完好如初,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繡、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藥、印件等1000餘件。可想而知帝王的木槨要比這還大,隨葬品也要比這多。

2、黃腸題湊

這是木槨玄宮的發展,其規模、複雜程度為木構地宮高峰。黃腸,指用柏木的黃心積迭得很嚴密。題湊,木頭皆向內。黃腸題湊,即在地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間,內置三層槨、五層棺,以及便房、回廊等。1974年北京豐台發掘的燕王旦墓室即屬此類型。

3、磚石砌築地宮

由於木槨地宮被盜、被焚的教訓和磚石技術的發展,到東漢時地宮被磚石結構代替,至明清達到完善地步。地宮采用"前朝後寢"的形式,極力模仿生時的情景,追求"死猶如生"之意。地宮前半部為長而寬的隧道,作為進入地宮的前奏,猶如地麵紫禁城的前重門廣道。隧道前端為一方形券宮作為前庭,象征著紫禁城前的廣場。之後進入地宮前、中、後三殿和左右兩配殿,頂部覆琉璃瓦。前殿也是前導建築,中殿是"前朝"部分,殿裏擺放漢白玉"寶座"。後殿是地宮主要部分,為"後寢",規模大,空間高,放置帝後的棺槨及陳放殉葬物品。這種形製延續了1000多年。

4、土洞地宮

在黃土高原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麵有精美雕刻、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

(三)陵園建築

陵園建築,主要指祭禮性建築。在帝王陵園中有三部分:

(1)祭祀建築區:主要有祭殿,兩旁有配殿、廊廡。大殿前有朝房、值房等。

(2)神道:又稱"禦路"、"甬路",為通向祭殿、方城的寬廣筆直大道。兩側為闕、坊、門、石像生等,增強肅穆氣氛。

(3)護陵監:保護陵墓人員的住所,據記載漢武帝茂陵區人口達27萬,日常澆樹、灑掃就有5000多人。

第二章 陵墓選址的風水說

古代認為死後靈魂永生,將到地下同親人團聚,繼續享受人間美好生活。同時認為隻有在天然優美的地理環境,才適宜死去的人靈魂生存,並能蔭福於子孫。因而風水說被喪葬所重視。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風水寶地比厚葬更重要。帝王為了江山永固,因此得天下後,就派親臣、風水先生選擇自己的墓地,甚至親自選,親自察看,使風水說受到社會重視並得以流傳。風水說有著大量迷信、故弄玄虛的內容,但其中不乏有一定科學道理,對居民點的宅址選擇有一定借鑒作用。

一、風水概念和內涵

風水,古代又稱堪輿、形法、地理、青囊、青烏、卜宅、相宅和陰陽等。係統研究風水者是晉代郭璞(276~324)。他在《葬經》中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明代喬頂在《風水辯》中對"風水"進一步地說明:"所謂風者,取之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衝冒四麵之風與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就是說,在地形條件作用下,氣不散而聚,水不靜而環,藏風聚氣,是最佳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