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指導
研究人際關係指導的目的在於協調好人際關係。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生活的,總是在不斷的交往中從事工作、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人際關係狀況如何,對於人們完成活動的任務,對於集體的形成和鞏固,對於人在德、智、體諸方麵的全麵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由人際交往的功能所決定。一些研究者(王承璐,1987;劉忠信,1988;王登峰,1992)認為,人際交往主要有以下六種功能:
1.獲得信息功能。莊子說:“吾生以有涯,知也無涯”。一個人直接從書本上學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窮經、學富五年,與浩翰的知識海洋相比,也隻能是滄海一粟而已。更何況在現代社會中,新信息如錢塘之潮,洶湧澎湃,層出不窮。但是,通過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後,人就能以各種方式迅速地獲得信息。1984年,曾經榮獲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在中國科技大學的一次講話中說,他所在的大學每周有三次教授共進午餐的機會。教授們邊吃邊談工作,往往是一人先主講,然後大家一起討論。通過交談討論,相互間交流了情況,獲得了信息。他和楊振寧合作研究、共同取得了打破宇稱守恒定律的研究成果,就是在吃飯時的交流中解決的。李政道的合作者楊振寧在其自述《讀書、研究四十年》中也曾談到,他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同一群年輕學者經常聚會和辯論,這對他開展科研工作有重大影響。
其實,利用聚會、聚餐等形式切磋學問,進行學術交流,在科技史和文化史上是不乏先例的。我國古代許多大詩人、大作家,在酒宴間乘興賦詩,在遊樂中推敲文章,就是很好的例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早在二千多年前成書的《學記》中,古代學者就強調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此,英國作家肖伯納則形象地比喻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人際交往比之於從書本獲得信息有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快等特點。隨著交際範圍的擴大和友情的深厚,人就能認識更多的人,聽到更多的事,交換更多的思想,獲得更多的信息。
2.自知、知人功能。人貴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即具有成熟的自我意識。人的自我意識並不是自然而然地成熟的,而是通過交往,在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成熟起來的。首先,人是以他人為鏡,在與別人比較中認識自已的。離開交際對象或可供比較的對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鑒自己的鏡子。例如,一個人如果終日閉門謝客,獨往獨來,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對自己的認識就缺乏了“參照係”。友伴交往,能使我們從別人的個性中找到與自己的相似之處,發現別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東西。與別人交往越深,對別人個性的長短優劣了解也就越深,從而也就越能“以人為鏡”,調整和改進自己。其次,人還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認識自己的形象。一個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其處世、為人、思想、言行總要反映到別人頭腦中,形成別人對自己的各種看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和議論,這對客觀、全麵地認識自己也是很有好處的。
除了要“自知”外,還要“知人”。俗語說:“千人千品,萬人萬品。人際交往範圍越大,接觸的人就越多,也就越能了解更多人的品行,這就有助於使我們頭腦複雜,避免簡單化和克服片麵性。退而言之,即使在交往中受到愚弄,甚至遭到暗算,也可以“吃一塹,長一智”,從中去了解一些人,這也是十分難得的人生經曆。人生的許多經驗,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積累和豐富起來的。
3.自我表現功能。人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信任自己 。隻有擴大交際範圍,在更大的範圍內表現自己,別人才可以了解你的為人、你的性格、你的學識、你的才能。假如人生有機遇的話,那麼,這種機遇首先蘊含在人們對你的了解和賞識之中。換言之,通過擴大社交範圍為人的自我表現所提供的現實性。也為人的才能得以發揮,抱負得以如願以償提供了可能性。
4.人際協調功能。人際交往也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界中協作的產物。個人在自然麵前是軟弱的,而集體的力量則是無窮的。俗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正是通過社交,使單獨的、孤立無援的個體,結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來共同征服自然。社會發展到今天,對交際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無減。當前,各門知識飛速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無論做什麼事,進行政治領導、經濟管理也罷,進行一項科學研究,建設一項工程也罷,都是一種複雜的係統工程。要想獲得成功,不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運用聯合效應,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要學會善於與人合作,要能組織、協調各種力量,調動各方麵的智慧。要想做到這一點,能離開得開人際交往嗎?
5.社會化的功能。人的社會化進程自出生之日即已開始,人一出生就落入人際交往之中:首先依賴父母的照顧,提供他生長所需的食物、衣著、愛撫、關懷等。與此同時,他也要接受父母和其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行為適合周圍環境的需要。所以,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對青少年來說,更為重要的是與同伴交往,它對人產生的影響更大,因為這種交往是一種平等地位的關係。在與同伴接觸中,青少年發現他們的某此言行舉止是同伴喜歡的,這種喜歡作為一種獎勵就會增強這些言行舉止出現的頻率;反之,就會減少某些言行舉止出現的頻率。這樣,他們就逐漸學會了調整自己的行為。在青春期,青少年常順著同伴的意見行事,同伴的影響可能會超過父母和老師的影響。如果說家庭是使人社會的第一個場所。則同伴是第二個場所。在與家人、 同伴的交往中,他們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學到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倫理道德規範等。逐步擺部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意識到了集體和社會的存在,意識到了自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學會了與人平等相處和況爭,養成了遵守法律及道德遠見範的習慣,從而自立於社會,取得社會認可,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的人。
6.身心保健功能。人作為一個社成員,有著強烈的合群需要。通過相互交際,拆說個人的喜怒哀樂,愛憎恐悲,就會引起彼此間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關於這一點,培根說得最為透徹:“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鬱時,向知心摯友一席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鬱會使人致病……隻有對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質疑與勸慰。總之,那沉重地壓在你心頭上的一切,通過友誼的肩頭而被分擔了。”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交際時空較大的人,往往精神生活更豐富,身心也更健康些;反之,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煩惱和難以排遣的憂愁2,因而也會有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我們自己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對江蘇、浙江兩省的554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與正常學生相比,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的人際關係往往較差這也正像丁瓚教授(1947)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來。”
綜上所述,既然人際交往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深入研究學生的人際關係,通過富有成效的指導協調好這種關係,便成為學校心理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本章以下兩節中,我們將討論優化學生人際關係的策略和調適學生人際關係的策略問題。
優化人際關係的策略
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為了優化學生的人際關係,必須對學生進行優化人際關係的策略指導。這種指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
(一)調整認知結構
認知是刺激與反應的中介(J.S.Bruner,1978)。對人際關係有一種積極的、全麵的、正確的認知是優化人際關係的基礎;反之,對人際關係持消極、片麵、錯誤的看法,諸如“見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將成為一種定勢而消極地影響人際交往。值得指出的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在學生中並不鮮見。如據我國學者何成銀(1991)對西南地區8所高校的620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有48.06%的大學生因此而有人際關係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礙就是證明。因此,使學生充分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調整其認知結構,增強其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乃是優化人際關係的第一要義。
(二)克服人際偏見
為了能與同學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當然首先要能正確地了解同學,而能否正確地了解同學首先取決於能否有正確的人際知覺。
人際知覺是人對人的知覺,它是一種社會知覺。對人的知覺和對物的知覺雖然都服從於普通心理學所揭示的知覺的一般規律,但人對人的知覺亦有其不同於對物的知覺的特殊規律。這主要表現在當人們知覺別人時,並不停留在被知覺者的麵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外部特征上,還要根據這些外部特征進一步了解他的內部心理狀態,即了解其動機、意圖、觀點、信念、能力、品質等。然後根據這些觀察到的印象,給對方作一個初步的評論。這種根據人的外部特征對其內心狀態所作的解釋和推論,叫做歸因判斷。人際知覺是群體生活中的重要心裏因素。人們彼此的感知和理解,往往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的深度和融洽性。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種種主客條件限製,人們往往不能全麵地看待問題。尤其是在看待別人時,往往由於種種主體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許多人際認知偏見,從而對別人的行為作出錯誤的歸因判斷。因此,教師如能讓學生了解人際知覺過程中的種種偏見,對於使他們能正確地了解同學,與同學搞好人際關係,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人際知覺中,常易發生的人際偏見主要有: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人們初次相遇時(包括間接了解)時產生的印象。人際交往總是能過第一印象進行的,第一印象對人際交往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麵。首先,它會使人際認識帶有表麵性。人們初次相遇時,彼此常根據對方的外貌、表情、姿態、談吐、衣著等表麵特征,對對方作出一個初步的判斷和評價,形成某種印象,這就容易出現“以貌取人”的現象,使認知具有表麵性。其次,它會使人際認知產生片麵性。當人對對方一無所時,自然要特別留意其切未知信息。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人們往往偏信這一印象:盡管人們都知道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有限的、表麵的觀察資料判斷一個人往往是錯誤的,但人們還是心甘情願地上當,難以避免這種傾向,常常跟著第一印象走,忽視以後的新信息,或根據第一印象來解釋新信息。當新信息與第一印象不一致時,甚至會否認新信息而屈從第一印象,這就造成了人際認知的主觀片麵性了。總之,人際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是影響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初見麵時留下的第一印象,不論好壞都會影響人們對你以後一係列行為的看法。例如對第一印象好的人,以後他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看著順眼;而第一印象壞的人,以後他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看著不順眼。第一個良好的印象可以成為人們心理相容的有利因素,反之,則成為人們心理不相容的因素。
心理學家陸欽斯(A.S.Luchins,1957)曾作過這樣的實驗:給兩組學生看同一個人的照片。在看這種照片之前,對一組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對另一組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著名的學者。然後,讓這兩組學生分別從這個人的外貌來說明他的性格特征。結果,對同一張照片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第一組學生說:深隱的目光裏隱藏著險惡,高高的額頭表明死不悔改的決心。第二組學生則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高高的前額表明了他在科學探索道路上的無堅不摧的堅強意誌。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了第一印象對人際知覺的重要影響。認識第一印象的作用,對於讓學生與別人搞好人際關係有實際的意義。一方麵,在看待別的同學時,要盡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以免對同學產生錯誤的看法;另一方麵,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利用第一印象效應,加強自己的個性表現力,力爭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從而為日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成功的基礎。
2.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月暈效應、成見效應、以點蓋麵效應等。這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征有清晰鮮明的知覺。由於這一特征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看來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的其它特征和品質的知覺。換言之,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質像耀目的光環一樣籠罩著該人,使觀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質,從而由這一點作出有關這個人的整個麵貌的判斷,這也就是我國成語“一葉遮目,不見泰山”的意思。光環效應在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或性格特征時往往表現得最為明顯。
美國2心理學家戴恩等人的一項研究證明這個效應。他們讓被試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很有魅烽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後被試在與魅力無關的方麵評論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婚姻、能力等。結果發現,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麵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這種“漂亮的人各方麵都好”就是光環效應的典型表現。
光環效應對人際認知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麵,其中首要的是心理定勢。一些研究者指出,光環效應實際上是觀察者對他人形成的一種心理定勢,它表現在一個人已有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對他人的認識和評價。人們把從外部獲得的信息按已形成的定勢加以分類、歸屬、推導,加到已形成的關於他人的印象上去,並以此成為以後交往的依據:因為對方的成績好好,所以他樣樣都好;反之,對方成績差,就覺得他一無是處。其次,是中心性質的擴張化。所謂中心性質,是指對形成印象有決定意義的特殊信息。如人的外表、行為、道德品質等,就是決定人際認知的中心性質。人一旦先獲得這些信息,就會“愛屋及烏”,使這些特征擴張化,即具有彌漫性,造成對他人認知帶有很大程度的主觀臆斷色彩。
光環效應是一種明顯的從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麵看全麵的人際認知現象。它往往會歪曲一個人的形象,導致不正確的評價。使集體中出現不平等的待遇而影響人際關係的融洽性。學生了解這現象後,將有助於他們克服看待別人的偏見,也有助於了解其他人產生這一偏見的根源。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稱定型化。這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例如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是墨守成規的,而老年人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發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等等。這些都是按年齡、職業等持征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刻板印象。一個人在看到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按年齡、職業、民族等特征對他進行歸類,並根據已有的關於這類人的刻板印象作為判斷其個性的依據。
刻板印象有兩方麵的作用。積極作用是使認識他人的過程簡化,有利於對某一個人、某一群人作出概括性的反映。借助於某一類人的共性,我們可以想象出某一個人可能會有的典型特征。當然。刻板印象不一定符合實際,因為即使在同一類人,每個人除了具有類的特性外,還有自己的個性。兩者是有差異的。所以刻板印象不一定會正確,還會造成偏見、成見,從而給人際關係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是它的消極作用。所以,應該使學生懂得不能隻依據刻板印象認識他人,要作具體觀察,在交往實際去發現和理解一個人。
4.近因效應。對人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勢並掩蓋了對該人一貫的了解,此叫做近因效應。心理學家進行過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學生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學生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學生則相反,即先介紹其內傾特點,再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兩組學生留下的印象,發現先介紹部分的印象較深,這與第一印象作用相同。但把上述實驗稍微變更一下方式,即向兩個組介紹完第一部分之後,插入一段其它作業,再介紹第二部分,最後考察留下的印象,卻發現兩個組都是後半部分留下的印象深刻,這便說明了近因效應的存在。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熟悉的人,對他們的新異表現易產生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在學生人際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甲生與乙生本來相處很好,甲生對乙生堪稱關懷備致,可是卻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生,就遭到乙生的痛恨,這就屬於近因效應的作用。了解這一現象,一方麵不必對此類現象大惑不解,另一方麵也可幫助自己和別人克服這種偏見。
5.自我投射。自我投射是指內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已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誌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強加於人,以為他人也如此。結果往往對他人的情感、意向作錯誤評價,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自我投射的表現較多,如情感投射是以為別人與自己的好惡相同,對別人進行自我同化,從而導致對他人的認知障礙。情感投射表現之二是對自己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喜歡,優點越看越多;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越看越討厭,缺點越看越多,因而表現出過度地讚揚和美化自己所喜歡者,過分指責甚至中傷自己所厭惡者。另一種自我投射稱願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如自已所期望的那樣,把希望當成現實,這當然會造成交往障礙。這種投射也容易產生猜疑心理:自己對某人有看法,就認為對方也在搞鬼,並搜羅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來表明確實如此,這樣越猜越疑,越疑越猜,友誼便在這無盡的猜疑中逐步消失了。
綜上所述,人際知覺中出現的上述種種偏見,常常成為心理融洽的障礙。因此,使學生了解和克服這些認知偏見,將有助於使學生正確地了解同學和在彼此間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三)加強人性修養
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因為個性缺陷往往是導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質因素。一般說來,具有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正直誠實等優良個性的人際關係較為融洽;而心胸狹隘、猜忌多疑、虛偽滑頭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因此,加強人際關係的個性修養,對於搞好人際關係也至關重要。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應該使學生養成哪些有利於人際交往的個性品質呢?據研究(張殿國,1988;馬建青,1990),主要應要求學生對以下五種個性品質加強修養:
1.豁達大度。豁達,即性格開朗;大度,即氣量恢宏。合起來就是說,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氣量寬宏,能夠容人。古語說:“大度集群朋”。一個人若能有寬宏的度量,他的身邊便會集結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現為對人、對友能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的特殊個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業上的誌同道合為交友基礎。大度,也表現為能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尤其能認真聽取相反的意見。大度,還要能容忍朋友的過失,尤其是當朋友對自己犯有過失時,能不記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應表現為能虛心接受批評,發現自己的 過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發生矛盾時,能夠主動檢查自己,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我國曆史上,許多人都能表現出這種豁達大度。如齊桓公不記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促為相,成就了一代霸業;楚莊王寬宥了調戲其妻子的部下,在其危難時得其死力相助;光武帝劉秀“不斥異已,不念舊惡,泛愛容眾,結恩信於臣民”。使漢室中興……這些封建帝王的寬宏度量,確實值得我們三思。當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追求祖國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當代青少年學生,在胸襟和度量方麵,應當有過之而無不及。
豁達大度,還表現為在小事上不預真,不為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人生在世,誰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使人不快的小磨擦、小衝突。別人一觸犯自己就犯顏動怒,或者記下一筆以“秋後算帳”,這樣隻會把自己孤立起來。俗語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在處理同學關係時尤應如此。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大事不要糊塗,小事不妨糊塗些。如果同學之間能心地坦然,互相信賴,互相諒解,有了意見能及時交換,則彼此之間即使有些成見也是不難消除的。有些同學彼此之間易結成死疙瘩,就是因為氣量狹小,愛糾纏小事,時間長了,意見變成成見,怨氣積為怨恨,感情上就會由格格不入轉為反目成仇。其實,小事上寬大為懷,不會使人蒙受損失,隻能使你受人敬佩。遭受“胯下之辱”的韓信,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
豁達大度,從根本上說是來自一個人寬廣的胸懷。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其胸懷必然是寬廣的;反之,則必然是心胸狹窄。“心底無私天地寬”。隻有從個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來,心裏經常裝著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具備寬廣的胸懷,表現出海闊天空的大度。
2.克製忍讓。克製和忍讓,是搞好人際關係應有的修養和準則。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即使由兩個組成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不放棄一些自主權,又怎麼可能存在呢?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學會適應社會,而不能要求社會來完全適應自己。確實,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你認為不順心的事,別人有時卻感到很合適;你認為事情應當這樣辦,別人卻認為事情那樣辦可能會更好些。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任意行事,都要學會克製和忍讓。
在談到忍讓時,明代學者朱袞在其《觀微子》中說:“君子忍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當然,對於原則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忍受退讓,委曲求全,姑息養奸。但對人際間的一些非原則問題,我們卻應提倡這種處世態度。為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究竟有多大意義?在非原則問題上退讓一步,這不是無能和怯懦,而是風格高尚。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得理也要讓人”,才能體現出對同學的尊重和友愛。如果動輒就吹胡子瞪眼,即使你原本有理,也使人難以接受。有些缺乏克製能力的人在大發一通脾氣後,還得意洋洋,仿佛凱旋歸來的英雄,而把心平氣和地說理者看作是逆來順受的無用之輩。其實,這正是本來倒置。古人早就說過:“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相反,“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在十分氣人的事情麵前克製自己,才稱得上真正的勇敢。
當然,在人際間發生摩擦和衝突時,要能做到克製和忍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不怕吃虧。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十九。諸如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了一腳,在馬路上被自行車撞了一下,隻要對方不是故意尋釁,存心加害,能放手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何必揪住不放?特別是當你無意中侵犯了別人時,更應禮讓為先,多賠幾個不是,何必要搞個我是你非?在這些問題上,不妨提倡點鄭板橋所說的“吃虧是福”的精神。除了要不怕吃虧外。要能做到克製和忍讓,還要依靠自己的自製力。自製力是指能夠完全自覺、靈活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和約束自己言行的意誌品質。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堅強的意誌——這不僅是想幹什麼就獲得什麼的那種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放棄什麼的那種本事……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克製,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要培養學生的自製力,一是要使他們明確人生目標。自製力的動力源泉之一。就在於從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上去考慮問題。有些誘惑之所以能對人有誘惑力,就是因為它能向人充分展示表麵的、暫時的利益。一個意誌堅強的人,由於他能經常牢記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目標,因而就不易為此種表麵、暫時的得益所誘惑,這樣,他就會獲得一種控製自己的動力——自製力。二是要要求他們堅持執行決定。對在深思熟慮基礎上作出的決定,要堅定不移地付諸實踐,不應輕易改變和放棄。因為每一個半途而廢的決定,都會嚴重削弱自己的自製力。三是要求學生決不讓步遷就。一旦意識到是不對的東西,不管它是多麼強烈地驅使我們,對我們有多大的吸引力,我們都要堅決克製,決不作半點讓步和遷就。四是要求學生經常進行自責。比如當你在困難麵前想退卻時,不妨馬上責備自己的懦夫思想,責備自己的無用和沒出息,這樣往往能喚起被屈辱了的自尊心,從而戰勝怯懦思想,成功地控製自已。五是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高爾基曾說過,哪怕是對自己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更加堅強。不要以為培養自製力一定要有特殊條件和不平常的際遇。相反,人的自製力是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小事中培養和鍛煉起來的。許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影響到一個人自製力的形成。比如早晨是按時起床,還是在被窩裏再躺一會兒,對自己的自製力就是一個小小的考驗。積小成大,如果我們能在諸如此類的小事上也不放過對自製力的鍛煉,則一旦遇到大事,我們就能表現堅強的自製力來。
3.溫和親切。搞好人際關係,“和”字也很重要。所謂“和”是指:說話要和氣,為人要和藹,相互之間要和睦相處,遇有分歧意見要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與人交往要和顏悅色,彼此共事要和衷共濟,即使同學有了缺點錯誤,也要和風細雨地擺事實、使人心悅誠服,等等。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心情恬靜、溫和親切、經常笑逐顏開的人,到處受到歡迎;反之,那些麵孔冷漠、語氣生硬,經常“拉長臉”的人,使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溫和親切的態度可以使對方生活在感情的暖流之中,體會和亨受著人與人之間的摯愛,從而滿足了人所共有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反之冷淡生硬的態度不僅使人體會不到感情的暖流,還會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
溫和親切的態度首先體現在人的麵部表情上。如果你能笑臉迎人,就會給人以一種溫暖親切之感;反之,如果你麵孔老是板著,即使心地是善良的,對人是友好的,周圍的人也會感到不舒服。有些心理學家指出,呆板的表情是人際交往中的障礙。它就像一塊掛在路口的木牌,告訴人們“此路不通”。別人會盡量回避你,有話少說,無話不說。笑容碰到冰冷的麵孔如同蝸牛的觸角碰到東西似的也會縮回去。可見,笑也是一種交際手段,笑能討人喜歡,應當學會“微笑外交”,習慣麵含微笑。溫和親切的態度其次體現在人們的語言之中,作為人們在交往中表情達意的工具,文雅、和氣、謙遜的語言,是通往相互摯愛和友誼的橋梁。如果我們在日常語言中能經常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語言,將能使人感到愉快,覺得被尊重。在愛的回流下,人與人之間會上相處得更親密融洽。溫和親切的態度再次不體現在對別人的熱情關心上。如果一個人對人表麵上很和氣,但對別人的痛苦卻不聞不問,或者關心甚少,這樣,他也很少能真正得到別人的友誼,甚至會給以虛偽的感覺。人際間的友誼之花需要熱情的互助來培育。為此,你的心中要經常有他人——能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能夠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及時、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隻有當這些成為你的行為習慣時,你才可能真正搞好人際關係。
4.正直誠實。正直,就是為人要正派,不搞歪心眼。正直的人,為人處世總是正大光明,坦誠相見;正直的人,凡事能堅持原則、伸張正義,敢於同一切錯誤的言行作鬥爭;正直的人,發表意見、處理問題時都能從公出發,秉公而行,不計個人恩怨;正直的人,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莊的風度,又保持人格的尊嚴。作為一種報答,“正直給一個人帶來許多好處: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與正直的人相反,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很愛搬弄是非,他們或以傳播別人隱私為樂,或以賣弄有打聽別人隱私的本領為榮,或則心術不正,居心不良,故意造謠惑眾;他們“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對壞人壞事一味退讓,姑息養奸;他們受人私惠,占人便宜;他們吹牛拍馬,阿諛奉承,等等。不言而喻,這種人在一個地方待不了多久,就會眾叛親離,人人討厭。
作為正直的姐妹,誠實在人際交往中是建立友誼的基礎。唯有誠實,才能使別人放心,贏得別人信任,別人也才能推心置腹,披肝瀝膽。相反,賣弄小聰明,喜歡耍滑頭的人,自以為得計。其實,正像俗語“紙裏包不往火”所說的那樣,最終總要因露出狡猾的尾巴而被人們所厭棄。周恩來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隻有老實人才經得起事實和曆史考驗。”例如,漢朝的季布以誠著稱,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他跟隨項羽戰敗後,為劉邦通緝,不少人拚死掩護他,使他安全度難,後來還受到劉邦重用,就是一例。
5.委婉含蓄。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往往不是造成了誤會,就是傷了和氣。可見,為了搞好人際關係,既要正真、誠實,還要講究方式方法。這裏所謂的方式方法,就是指含蓄、委婉而言。含蓄、委婉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它之所以受人歡迎,問題是它顧及了人們的自尊心。人皆有自尊心,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切不可使人尷尬、難堪而下不了台。不僅批評別人時要含蓄委婉,在和別人討論問題、陳述不同觀點時也要含蓄委婉,要用謙遜和商量的口氣,切忌好為人師。因為即使你講得很有道理,但如果用一種開導或教訓別人的口氣,別人也會感到難堪——因為這當中包含著對別人的輕視。
在人際交往中,怎樣才能做到含蓄委婉呢?一般說來要做到以下幾點:①順耳。對於別人的觀點,即使不同意,也不要說“瞎講”“胡說”一類刺激性的話,而要耐心說明理由,以理服人。②親切。即使講對方的缺點,也要選擇適當的角度。使用積極的提法,體現鼓勵的精神,盡量使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③文雅。即既要說得有文彩,又要說得不庸俗。④得體。即既不對別人的缺點誇大其辭,也不抓住別人講話的漏洞究追不舍而使對方難堪。要避免公開指責別人的缺點,對別人的興趣、愛好,即使不合已意,也不妄加否定。
(四)學習交往技能
處理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術,它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培養和提高。為此,應要求學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