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
與寶貝一起做“胎教操”
從懷孕第7周起,小家夥就開始活動了,小至吞咽、眯眼、咂拇指、握拳頭,大至伸展四肢、轉身、翻筋頭,都可以做到。準媽媽和準爸爸可以通過動作和聲音,與準寶寶溝通信息,這樣做,他(她)會有一種安全感,感到舒服和愉快。出生後也願意同周圍的人交流。在母腹中進行體操鍛煉,小寶寶的肌肉活動力增強,出生後翻身、抓、握、爬、坐等各種動作的發展,都比沒有進行過體操鍛煉的要早一些。
你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給小寶寶一個信號:孩子,快來和媽媽做操。
躺在床上,全身盡量放鬆。在腹部鬆弛的情況下用雙手捧住胎兒,輕輕撫摸,然後用一個手指輕輕一壓再放鬆。這時胎兒便會作出一些反應。如果此時胎兒不高興,就會用力掙脫,或者蹬腿反對,你就要停止。在剛開始的時候,胎兒隻作出響應,過幾個星期後,胎兒對母親的手法熟悉了,一接觸媽媽的手就會主動要求“玩耍”。
胎兒6、7個月時,母親可以感覺出他的形體,這時就可以輕輕地推著胎兒在腹中“散步”了。8個月時,母親可以分辨出胎兒的頭和背了。胎兒如果“發脾氣”,用力頓足,或者“撒嬌”,身體來回扭動時,母親可以用愛撫的動作來安慰胎兒,而胎兒過一會兒也會以輕輕地蠕動來感謝母親的關心的。如果能夠和著輕快的樂曲同胎兒交談,與胎兒“玩耍”,效果會更好。
叫寶寶做操比較理想的時間是在傍晚胎動頻繁時,也可以在夜晚10點左右。但不要太晚,要是他興奮起來,手舞足蹈,你還怎麼睡。你也不希望小寶寶一生下來就黑白顛倒吧。
怎樣進行“體育”胎教
運動是胎兒生長發育的必由之路。早在懷孕第7周,胎兒就開始了自發的“體育運動”。從眯眼、吞咽、咂手、握拳,直到抬手、蹬腿、轉體、翻筋鬥、遊泳,真是應有盡有,無所不能。就這樣,胎兒的全身骨骼、肌肉和各器官在運動中受到鍛煉和發展,胎兒在運動中逐漸長大。所以,當懷孕到了第18周左右,母親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腹中的胎動。
胎兒的生命也在於運動。胎教理論主張適當適時地對胎兒進行運動刺激和訓練,也就是說,要適時適當地進行一些“體育”胎教,促進胎兒的身心發育。
有人建議,在懷孕3—4個月後可以適當對胎兒進行宮內運動訓練。作法是孕婦仰臥,全身放鬆,先用手在腹部來回撫摸,然後用手指輕按腹部的不同部位,並觀察胎兒有何反應。開始時動作宜輕,時間宜短,等過了幾周,胎兒逐漸適應之時,就會做出一些積極反應。這時可稍加一點運動量,每次時間以5分鍾為宜。
懷孕第6個月後,就可以輕輕拍打腹部,並用手輕輕推動胎兒,讓胎兒進行宮內“散步”活動,如果胎兒頓足,可以用手輕輕安撫他。如能配合音樂和對話等方法,效果更佳。
對胎兒的運動訓練,一般在懷孕3個月內及臨近產期時均不宜進行,先兆流產或先兆早產的孕婦也不宜進行。此外,手法要輕柔,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每次時間最多不宜超過10分鍾。否則將適得其反。
研究表明,凡是在宮內受過“體育”運動訓練的胎兒,出生後翻身、坐立、爬行、走路及跳躍等動作的發育都明顯早於一般孩子。他們身體健壯,手腳靈敏,智、體全麵發展。因此,“體育”胎教也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胎教。
如此“胎教”傷害孩子
為了生一個聰明的寶寶,一些家庭在女性懷孕時就開始實施“胎教”,但“胎教”的方式千奇百怪,如家住上海昆山路的王女士就采用讓胎兒聽麻將聲的“胎教”方法,使得一些心理專家對此擔憂不已,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負麵影響。
據介紹,現已懷孕半年多的王女士酷愛打麻將,一有空閑就和人一起搓上幾局,“嘩嘩”的麻將聲在其心目中簡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時間長了,她似乎摸出點“門道”,隻要一響起“嘩嘩”的麻將聲,腹中的胎兒就安靜起來,似乎在欣賞美妙的音樂。而一旦停止打麻將,胎兒就會在肚子裏“拳打腳踢”,這正中王女士的下懷,她索性天天坐在麻將桌邊進行“胎教”。無獨有偶,還有一些孕婦自己喜歡憂傷或者喧囂的音樂,於是也將其作為胎教的磁帶,結果,腹中的胎兒聽了以後,感覺壓抑煩躁。有的甚至破壞了孩子的耳蝸和聽覺神經,致使寶寶剛出生就出現聽力受損或耳聾。
對此,上海市心理谘詢中心杜亞鬆博士認為,孕婦在保證充足營養與休息的條件下,對胎兒實施定期定時的音樂刺激,可促進嬰兒的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中樞的更快發展,比如一些名曲中舒緩、輕柔、歡快的部分就適合胎教。但悲壯、激烈、亢奮的音樂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嚴重的會造成嬰兒畸形或閉鎖心理。像聽麻將聲那樣的“胎教”隻能把孕婦打麻將的緊張情緒傳給胎兒,嚴重危害胎兒健康。因此,給胎兒聽的音樂要選擇經過醫學界優生學會審定的胎教音樂,聲音過高或過低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影響。
胎教可提前至懷孕四個月時
科學的日新月異使人們除了上天入地,還開始到達一些以前根本無法想像的地方,比如媽媽肚子裏麵的那個小家夥的腦袋瓜裏,到底在發生著一些什麼樣的奇妙的事情?最近,美國《科學新發現》雜誌載文揭示了胎兒在娘肚子裏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以前研究人員認為,胎兒要晚至7-8個月大,才開始擁有最初級的“學習”能力,故大多數胎教也始於此時。但美國研究者在一項專題研究中發現,胎兒的智力水平遠比我們原先知道的要高得多,出現初級學習能力的時間也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基於此,專家們認為:胎教其實可以提前至懷孕僅僅4個月時。
加州大學生理學家戈德曼通過對200餘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的胎兒的研究發現,早在僅3周大時,許多胎兒就能對外界作出相應的反應,隻是較為遲鈍而已。到4-5個月時,反應已經堪稱靈敏。如,當外界有巨大聲響發出時,胎兒會立即隨之緊縮一下。
當胎兒長至6個月時,便可能對動聽的音樂、普通的說話聲和難聽的噪音做出明確的區別:當播放悠揚的樂曲時,胎兒的頭會轉向發出聲音的一側,身體還會“悠閑”地伸展一下,有的麵部甚至還出現了類似微笑的表情;當外界出現馬達的轟隆聲等噪音時,胎兒大多會把頭轉到另一側,有的還會用一雙小手捂住一對小小耳朵;胎兒能夠聽到大人的講話,分辨男性和女性的聲音,並且開始“監視”母親的情緒。味覺方麵胎兒已經有初步的發展,能夠分辨出苦味、甜味或酸味,並對甜味有天生的偏愛。吸吮手指是他們的另一種本能:胎兒多會花很多時間吸吮自己的小拇指,這不僅為bb日後的第一餐做好了準備,而且能幫助他發現自己身體上有趣的東西,比如皮膚的感覺和拇指的大小。因此,胎兒在子宮內吸吮拇指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探索世界的開始。
當胎兒長到7個月時,聽到的許多聲音已能牢牢記憶在腦海裏,並對其一生產生微妙的影響。研究者通過試驗證實,此時如對胎兒唱一首歌,其出生後就可能對這首歌十分敏感,一般可能不學自會,或稍稍教一下便能掌握這首歌的要領。不過,如果雙親都是搖滾樂迷,那麼可千萬別讓bb此時“共享”搖滾樂那強烈的節奏,否則隻能增加胎兒出生後罹患多動症的可能。如果想培養孩子對外語的興趣,那麼不妨讓胎兒在此時多聽聽外語,盡管他們什麼也聽不懂,但至少會有點語感。如果此時胎兒能經常享受到母親隔著肚皮的按摩,那麼他將提前享受到親情和愛撫,這對促進其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此外,讓胎兒聽聽電腦鍵盤之類的“嗒嗒”敲擊聲也不錯,據說可有效地刺激其抽象思維的能力。
當胎兒長大到8、9個月的時候,其聽覺器官便變得更為敏銳,此時,他會靈敏地把頭轉向某一個聲源,或對多個聲源明智地做出選擇性傾聽。當然,對胎兒最有吸引力的一定是媽媽的聲音。胎兒會在醒著的大部分時間裏傾聽這種特殊的“音樂”,要是準媽媽們每天都把腳抬高並傾聽同一首舒緩的樂曲,胎兒就能夠記住這支樂曲,甚至還能隨著音樂的節奏擺動身體。研究證實,這種“音樂胎教”實際上是一種對孩子最早的記憶力訓練,對日後培養孩子超強的記憶能力大有好處。
聽覺之外,此時的胎兒對光也有了較為敏銳的反應:眼睛開始在黑暗中一開一合,似乎在為出生後做練習。到33周左右,胎兒能表現出其超高的“情商”—他們已具備感覺母親情緒的能力。當準媽媽和人爭吵、或者因為交通阻塞而喪氣的時候,小寶寶也會焦躁不安,甚至還會用自己的動作(如心跳加速或更多的踢動)來回應外界的情況。另外,準媽媽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影響到胎兒睡眠的規律性。
此情此景,真可謂心心相印!所以準媽媽們應該明白:盡管無法避免所有令人緊張的情況,但卻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平衡這些負麵情緒。要知道,這樣做其實就是在教育孩子如何表達不同的情感,以及如何控製負麵情緒,這將為孩子日後“情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用手偏好形成於胎兒階段
英國科學家對胎兒的超聲波掃描表明,人成為“右撇子”或“左撇子”的傾向,在胎兒發育早期就形成了。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000個胎兒進行了超聲波掃描。他們發現,這些胎兒在發育到15周的時候,有90%會吸吮右手大拇指,隻有10%吸吮左手大拇指。
研究人員對其中75個胎兒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中的60個偏好吸吮右手,15個偏好吸吮左手。在這些胎兒出生後成長到10到12歲時,研究人員發現,60個在胎兒階段吸吮右手的孩子習慣用右手;而在15個吸吮左手的胎兒中,有10個仍舊習慣用左手,另外5個則變成“右撇子”。
另一項研究還發現,胎兒發育到10周的時候,也就是在吸吮手指之前,便開始揮舞手臂,而大部分胎兒都喜歡揮舞右臂,其中使用左右手偏好的胎兒比例與成年人大致相同。這種偏好要持續到24周,此後胎兒因生長迅速,體積變大,在子宮中就無法活動了。
負責此次研究的彼得·海珀說,超聲波掃描結果並不說明胎兒的大腦能夠控製自身活動,因為胎兒大腦與身體的神經連接到20周後才能形成。另外,對大腦皮層尚未發育的胎兒掃描顯示,在15周時他們也會出現用手偏好。海珀說,這更說明了該階段胎兒的活動不受大腦控製。他猜測說,很可能是胎兒的脊髓周圍形成了一種區域反射弧,這種反射影響著20周之前胎兒的活動。
這項新研究對傳統理論“大腦偏側性”提出了挑戰。這一理論認為,大腦兩側分別控製著人的一些生理功能,而用手偏好則是這種偏側性的副效應。但是海珀認為,用手偏好早在大腦控製四肢活動之前就開始了,所以這種理論的解釋就值得懷疑了。
要生好寶寶啍唱少不了
醫學專家提醒育齡女性,當你打算要孩子時相應的準備工作就應開始,除增加營養、戒煙戒酒、積極從事體育鍛煉外,切莫忘記勤於唱歌。因為,哼唱在增強體質方麵與營養、運動等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專門從事聲學研究的俄羅斯學者波波夫的結論。
波波夫為此所作的解釋是:人體的某些肌肉(如四肢肌肉等骨骼肌)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而內髒平滑肌卻不能隻靠鍛煉來改善,唯有聲音能到達這些肌肉,唱歌發出聲音引起聲帶振動,而振動可以淨化身體,增強心、肝、脾、肺、腎等器官的功能。其中,對肺功能的鍛煉特別強:聲帶的振動使肺部擴張,胸肌興奮,肺活量增加,血液氧含量提高,從而為未來的胎兒奠定良好的營養基礎。同時,唱歌可以優化人的心境,保持愉悅情緒,使體內神經內分泌係統始終處於正常狀態,提供給胎兒一個優越的發育環境,使其先天充足,日後自然健康聰慧。
哼唱:最佳胎教方式
胎教一詞已成為時下時髦用語之一,在促進優生方麵確有獨到功效。其中,音樂對胎兒具有特殊的營養作用,故音樂胎教最為流行。但是,科學家發現再好的音樂也比不上出自於孕婦口中的歌聲。這是因為孕婦的歌聲能使胎兒獲得感覺與感情的雙重滿足,無論是來自錄音機或是電唱機的歌聲,既沒有母親唱歌給胎兒機體帶來的物理振動,更缺乏飽含母愛的親情對胎兒感情的激發。正如美國產前心理學會主席卡來特教授所說:“孕期母親經常唱歌,對胎兒相當於一種‘產前免疫’,可為其提供重要的記憶印象,不僅有助於胎兒體格生長,也有益於智力發育。”
選舒緩優美曲目
哼唱哪些歌曲為好呢?一般來說,孕前可不受約束,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可以哼唱,一旦受孕就會受到胎兒的製約。科學家已經發現,胎兒“喜聞樂見”的歌曲旋律具有舒緩、優美的特點,而那些激烈悲壯的樂曲或者噪聲則使胎兒煩躁甚至亂動。因此,準媽媽宜多哼唱舒緩、明快、類似於胎兒心音節奏的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草原之夜》、《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青年友誼圓舞曲》、《祖國頌》、《二月裏來》、《紅梅花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怎樣欣賞胎教音樂
孕婦聽聽舒心的音樂,有助於調整情緒、消除疲勞,有助於胎兒發育,是胎教的重要手段。
具體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孕婦自己欣賞。孕婦在聽胎教音樂時,不受條件限製,可戴著耳機聽,也可不戴;可在休息時聽,也可邊做家務或邊吃飯邊欣賞。還可以隨著音樂哼哼唱唱,讓柔和美妙的音樂充滿生活空間,讓胎兒在音樂的搖籃裏快樂地成長,讓自己疲勞的軀體、繃緊的神經都得到較好的放鬆。
另一種方法是,等胎兒20周後,可將聽筒直接放在孕婦腹部,讓聲波傳給胎兒。因為據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證明,胎兒在20周時就具備了聽力,而不是人們常認為的妊娠26周,這項研究發現,新生兒能記住在胎兒期20周時聽到的樂曲。
給胎兒欣賞音樂時,最好定時定量,音量不要太大。讓美妙的音樂飛進母親和胎兒的心靈,使胎兒大腦組織發育得更好。
胎教對嬰兒有什麼影響
胎兒在母體裏麵,最早的接觸是聲音,如母親的心跳、脈搏等,利用先進儀器讓胎兒在腹中欣賞音樂,有助於他的身心健康成長。婦女在懷孕之後,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將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激動減至最低限度。多看美麗的風景、圖畫,多接觸美好的事物,避開令自己情緒激動的東西,不要閱讀恐怖、悲傷的書籍或看恐怖電影,如此使母體心境平和舒坦,讓胎兒在母體內輕鬆成長。最近的研究證實,子宮內的胎兒,也有記憶能力,而且會受母體與環境改變的影響。
實驗顯示:將擴音器放在孕婦隆起的腹部肚皮之上,經常讓胎兒聆聽美妙的音樂,到胎兒出生後約一周,就會選擇他所熟悉的聲音。專家的研究證實,大多數的嬰兒會選擇母親的心跳聲以及在母親腹中時聽過的音樂,由此可知,胎兒是有記憶能力的。從統計上也發現,懷孕過程順利,生理、心理及情緒較佳的孕婦所生的嬰兒,比條件較差的孕婦所生的嬰兒在發育上理想得多。另一項統計則顯示,剖腹生產與自然生產的嬰兒,在人格發展方麵,亦略有不同。為此,心理醫生勸告,當嬰兒出生時,應盡量減少用藥物幫助出生,藥物對初生兒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響。胎兒的發展與母親的情緒、生理狀況、環境等都有密切關係,因此胎教不止牽涉個人因素,還須家屬支持、照顧,以及配合環境。
好的胎教,不單隻是聽聽音樂、散散步這麼簡單,重要的是心理與生理兩方麵互相配合,使整個懷孕過程,由始至終都順利。這個過程的準備,應在懷孕之前就開始。當生理狀況不佳,心理不平衡,或經濟困難,生活不安定的時候,都不適宜懷孕。
孕四月媽咪聽音樂
科學家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胎兒聽力進行測定,發現胎兒除有完整的聽力外,並提出胎兒在子宮內接受“教育”,進行“學習”,並形成最初“記憶”的新認識,為胎教提供了科學依據。孕4 個月後胎兒對聲音已相當敏感,其聲音來自母體內大血管的搏動,其節律與心髒跳動相同。還有規律的腸蠕動聲音。胎兒在宮內就有聽力,能分辨和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並能進行“學習”,形成“記憶”,可影響到生後的發音和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胎兒聽覺的重要作用,給予良好的聲音剌激,促進宮內聽力的發展。具體方法是:
1、 聽樂曲
為了對胎兒聽覺的訓練和提高,從這個月起,可以每天進行兩次聽覺訓練,每次3~5分鍾,先選用供孕婦欣賞的作品,音樂應柔和平緩,優美動聽,帶有詩情畫。
2、 唱歌曲
孕婦每天可以哼唱幾首自己喜愛的抒情歌曲,或優美而富有節奏的小調等。孕婦哼唱歌曲會收到十分滿意的。
胎兒能欣賞音樂嗎
胎兒能不能聽到音樂和欣賞音樂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支持者認為,胎兒不僅能聽到音樂而且能欣賞音樂,因此胎教是進行優生優教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內容。反對者則認為,胎兒能否聽到和欣賞音樂並沒有嚴格的科學事實和實驗來驗證,說胎兒能聽到和欣賞音樂隻不過是未經證實的理論,獲益的是商家,受害的是孕婦和胎兒。更有人認為,音樂胎教隻不過是偽科學者或商家杜撰出來,用於賺錢的說辭。
事實上,胎兒能否聽到和欣賞音樂的確沒有嚴格的科學研究加以證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一些基本的科學原理,還要結合最新研究的一些成果來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胎兒能否聽到聲音?這個問題似乎不難解決,這取決於:一是胎兒的感覺器官——大腦和內耳是否發育成形和成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受精卵成長至4周左右,耳泡便開始形成。到20~22周時,胎兒的內耳已長成成人大小。6個月時胎兒的聽覺神經係統便基本成熟。二是聲音的傳播。人能聽到的聲波振動在20到20000赫茲之間,這類聲波在不同媒介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氣、肌肉組織和水中,聲波傳播的速度分別為343米/秒、1775~1785米/秒和1450米/秒。這就是說,聲波在空氣中傳播最慢,在肌肉組織中傳播最快,居中的是水。胎兒要聽到聲音必須通過這三種聲音傳播介質——空氣、母體的腹部及子宮肌肉組織和水(羊水)。由於聲波在這三種媒介中都能傳播,所以第二個條件也成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聽覺和神經係統發育成熟的胎兒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
但是,胎兒能否欣賞音樂,這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由於聲音在不同媒介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悠揚的旋律經過幾種媒介的輾轉之後必然大打折扣,音量、音質、音高和音強都會發生變化。經過肌肉和羊水的折射和吸收傳播後的音樂肯定是走了樣的,它們可能變成一些可以聽見的聲音,而且極有可能是聽不太清楚的聲音或噪聲。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對此給予了證實。
佛羅裏達大學的肯·傑哈德等人發現,胎兒在子宮中是可以聽到聲音的,但是他們聽到的不過是很不清楚的聲音,而且隻能聽得到低頻音,聽不到高頻音。可以說,這是迄今最有說服力的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把綿羊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的胎兒從母體中取出,然後在胎兒內耳中裝上電極錄音器(人造耳朵),再胎兒放回母羊體內繼續妊娠生長。此後,按照現在流行的胎教理論和做法,研究人員在母羊身邊播放一些優美的詩誦。羊胎內耳中的錄音器就會忠實地記錄下這些聲音,包括音高、音質和音調。最後,研究人員把羊胎內耳中的記錄器取出來,播放給30名成年人聽。結果表明,這些人對記錄器所播放的聲音(朗誦詩)的意思能正確辨別出來的隻有41%的內容,而這些能辨識的內容大都是低沉的聲音。這說明,播放胎教音樂,胎兒所能接受的大都是模糊不清的聲音。
這一研究證明,目前的胎教理論和內容有相當多的似是而非和混亂。由於空氣、肌肉和水這三種不同介質的影響,胎兒即使能聽到音樂也隻是模糊的,因此他們基本上不能欣賞音樂。所以,目前並無充足的理由證明播放音樂真的對胎兒有直接作用和影響。
但是,這個研究也提示,發育成熟的胎兒的確能聽到聲音,可以選擇一些柔和且低沉的音樂(低頻音)進行胎教。當然,胎教的另一個涵義是,孕婦欣賞一些優美的音樂有利於其心境和情緒的平和與愉悅,而有了愉悅的心情母體才能保持胎兒生長所必須的營養,並通過有利的生化環境影響胎兒的精神和心理的正常發育,其實這才是胎教的真正內容。
胎教的誤區
“目前部分地方臨床流行的所謂‘胎教’的有償活動是沒有嚴格的生理學研究基礎的,對廣大家長是一個誤導,不利於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中華預防醫學會及中華兒童保健學會常務理事丁宗一教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北京市婦聯等單位共同召開的“兒童有權擁有最佳人生開端”專題報告會上,對所謂胎教提出批評。
丁教授指出,一些家長被廣告誤導,以為在孕婦肚皮上放音樂,孩子就會增長音樂天賦,其實這是一種欺騙性的商業炒作,因為胎兒隻在出生以後才有聽覺功能。
他說,從聽覺發育的規律來看,任何噪音都會對胎兒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傳入子宮的任何噪音對胎兒的刺激都會被母體組織吸收、消除,盡可能減少對胎兒的損傷。丁教授說:“能不能不再煩擾胎兒,讓他們有一個安靜愉快的胎兒期。”
談到早期教育,丁教授說,現在家長普遍對孩子存在“三過思想”:即過度賦予對生理成熟度以外的期望值;過早在生理成熟度達到之前給予負荷;超過生理成熟度承受能力的負荷。丁教授認為順其自然、遵循規律才是育人之道。杜撰名詞,炒作概念,歪曲生理學知識是所謂“早期教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
丁教授說,家長麵臨的壓力,一是孩子能不能長高,二是孩子能不能聰明。凡是能對這兩條有促進的,花多少錢都願意,因為怕一旦沒買給孩子吃,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愛撫肚皮胎教法
根據國內外許多臨床研究發現,隨著胎兒周數的不同,胎兒不僅能聽、能看,甚至還能思考。越來越多的父母相信,胎教可以孕育出高智商、高情商的優質寶寶,天才兒童的誕生決非偶然。本刊特別針對胎兒的生理、心理發展,設計了不同的胎教方式,即子宮對話胎教法、閱讀胎教法、營養胎教法、愛撫肚皮胎教法和英語胎教法,分成3期連續刊載。子宮對話胎教法、閱讀胎教法和營養胎教法已經在上兩期刊出,今天為您準備的是愛撫肚皮胎教法和英語胎教法,準媽媽快來閱讀吧,讓胎兒在你的腹中獲得更多養分,成為聰明、健康的優質寶寶。
“愛撫肚皮胎教法”, 是讓你和先生通過輕輕拍撫肚皮、 或聆聽肚皮裏的聲音等親密動作, 達到你與先生、胎兒三方的互動 與情感交流。
胎教要想做得好,前提是夫妻感情和睦。因此,"愛和忍耐"是成功胎教的必備要訣。因為,隻有夫妻間彼此相愛,胎兒才能在愛和安全的環境裏健康成長。
根據國外的研究,嬰兒如果很少被觸摸、愛撫,很容易出現心理疾患,並且生長、發育遲緩。所以,如果從胎兒期便經常充滿愛意地觸摸、按摩嬰兒,將能有效促進嬰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和迅捷的反應能力。
另外,準媽媽對胎兒的觸撫,不僅能傳達她對胎兒的關愛,還能使孕婦本身處在一種身心放鬆的狀態,達到安撫胎兒與舒緩母親情緒的雙重功效。這種胎教法,我們稱之為"愛撫肚皮胎教法"。
實施月份
通常在懷孕第4個月時,就能明顯感覺到胎動,而到了懷孕的第六個月,胎兒踢腳、翻跟頭、扭轉身體的動作要明顯頻繁地多,這個時候,是實施愛撫肚皮胎教法地最佳時機。
練習方法
胎兒的每次胎動,都會帶給你一種莫名的興奮。隻要胎兒在動,你就可以用手你的輕輕地,充滿愛意地撫摸你的肚皮,讓胎兒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
或者,你可以在一個安靜的場所,采取一種最舒服的姿勢,每天花10分鍾,不聽音樂,不說話,集中精力用手的撫摸和寶寶進行獨特的情感交流。這項工作也可以由寶寶的父親協助完成,準媽媽躺在床上,準爸爸對胎兒的觸撫,可以讓胎兒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注意事項
在實行愛撫肚皮胎教法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就是在輕撫肚皮的時候,一定要充滿愛意,千萬不要經常性地情緒不佳,也不要用力拍打、按壓肚子,以免造成腹部疼痛、子宮收縮,引發早產。
試一試吧,愛撫肚皮胎教法不僅能使胎兒成長為高智商、高情商的優質寶寶,而且能讓準媽媽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促使夫妻感情和睦。
哼唱:最佳胎教方式
“胎教”一詞已成為時髦用語,在促進優生方麵確有獨到功效。其中,音樂對胎兒具有特殊的營養作用,故音樂胎教最為流行。但是,科學家發現再好的音樂也比不上出自於孕婦口中的歌聲。這是因為孕婦的歌聲能使胎兒獲得感覺與感情的雙重滿足,無論是來自錄音機或是電唱機的歌聲,既沒有母親唱歌給胎兒機體帶來的物理振動,更缺乏飽含母愛的親情對胎兒感情的激發。正如美國產前心理學會主席卡來特教授所說:“孕期母親經常唱歌,對胎兒相當於一種‘產前免疫’,可為其提供重要的記憶印象,不僅有助於胎兒體格生長,也有益於智力發育。”
哼唱哪些歌曲為好呢?一般來說,孕前可不受約束,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歌曲都可以哼唱,一旦受孕,就應有意識地為胎兒選擇一些歌曲來哼唱。科學家已經發現,胎兒“喜聞樂見”的歌曲旋律具有舒緩、優美的特點,而那些激烈悲壯的樂曲或者噪聲,則會使胎兒煩躁甚至亂動。因此,準媽媽宜多哼唱舒緩、明快、類似於胎兒心音節奏的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草原之夜》、《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青年友誼圓舞曲》、《祖國頌》、《二月裏來》、《紅梅花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