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三狀態(一)(1 / 3)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我願相信它是世上最醇美的酒。我願敝開心懷,讓酒香環繞心胸,喚起青春的衝動與激情,使生命在青春激蕩中生長;讓人生的理想像春醪一樣曆久彌香,讓不息的追求比彩虹更絢爛閃光……在為之奉獻了二十年難以忘杯的家鄉土地上,春的一朵、夏的一枝、秋的一片、冬的一藏;或許,每個季節都不平凡,平凡的,隻有人的心靈;每一個不平凡故事的背後,總是希望……

1.第一次會議

8月中旬補課就開始了。日子從較為輕鬆的狀態迅速進入了緊張的氣氛。高一時的愜意、高二時的輕鬆一去不返。仿佛年年如此,空氣中彌漫著著馬拉鬆倒數幾圈焦灼的味道。

補課期間,第一次高三教師會議上,領導們照舊疾言厲色。一個一個的任務,一個一個的重點,一個一個的指導,一個一個指標,全擺在麵前:

高三的教師,都是學校精挑細選的,也是學校最信任的,經過學校仔細斟酌後挑選的。在座的各位,有多年帶高三的老教師,經驗豐富,一定會不負眾望;也有才上第一輪的新教師,應該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希望大家精誠團結,吃苦在前,苦字當頭,一定要順利完成任務。說句實話,成功了大家都欣喜,都高興,學校升學率上升,各位教師獎金旅遊都不在話下;失敗了不僅僅是丟學校的臉,更重要的是,你們怎麼對得起所帶的那些學生,你怎麼定位在這個學校的立足點和以後的發展前途……所以,現在就要進入狀態,一切都要為教學服務。沒有任何借口,你的成績就是你的水平和立足點。

大家在一片既誇讚又加壓的聲音裏陡然振作了起來。新配齊的班主任和各科教師,滿臉的沉重,滿心的責任,無聲的、一如既往的、滿臉責任地往教室裏走。

2.壓力

辦公室裏,大多數還是老同事,調換的人並不多。每年到高三,學校都會對原班子人馬進行調配。實行了聘任製以後,所有人都有一張表要填寫,自己希望勝任的崗位,擬繼任的崗位,但是最終用人權利在學校。有能力的人、有定力的教師,當然保持平常心;年輕人的、初上高中的教師,內心忐忑不安。大家都這樣,被推上高三任教也是一種肯定,被調換下來自然臉上掛不住,一時間也是人心惶惶。等到聘任結果張貼在公示欄,都比較欣慰。覺得一是學校承認了你的能力,肯定了你的工作;二也是長了自己的臉麵。大家暗暗的長出了口氣。

表麵上誰也不說,實際上都清楚,明年的高考分數就是三年來的業績。甚至對於年輕人來說,隻此一次的機會;如果考砸,以後的日子就是年年帶差班,年年的差學生;年年成績不好,形成惡性循環,兩輪下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能力否定了。

再說爭優選先,職稱評定,獎金發放,同事肯定,自己評價,哪一個不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平的說,成績上不去,就是有這樣的機會,也是一票否決。雖然同事們都自詡“不與世爭則天下莫與之爭”,但是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不前進就會被淘汰,現實如此,也不得不如此。有個同事自稱“逍遙者”,平時大談低調和無所謂,一次我們津津有味地聽他大談莊子的逍遙境界,恰好進來他們班的一個學生,他停下來認真地問:課間操缺幾個?我們笑得前仰後合。

知道學校也是出於無奈,不逼不壓,成績上不去,誰都不好交代,罵罵嚇嚇也屬正常。問題在於個人壓力陡增,背著石頭上山,任重而道遠啊!

想起一句話:但行耕耘,莫問收獲,靜靜地,讓自己像一朵花一樣,美麗地綻放在美麗的高三。可能嗎?不可能!

3.行走在路上

“我的幸福生活在

前方不遠處,

向前衝吧,

義無反顧!

不管道路多艱苦,

總可以站在終點,

笑望來時的路。”

就像一條路,沉積著無數歡愉與坎坷、希望與挫折,靜靜地守候在人生的路口,等待去經曆,等待去跋涉。

一進入高三,日子頓時變得充實而又急切起來。學生們一改往日的調皮和盲目,乖巧的、自覺地進入忙碌到麻木的狀態。大多數學生每天都在認真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忘卻了身邊的紛紛擾擾;小部分自知無望的學生也變得小心翼翼,悄然穩重的正襟危坐,他們知道學不學是一回事,端正的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每個學生都慢慢地融入了那個“趕路人”的角色,在忙碌中學會充實,在逆境中尋找坦然,在困難裏不斷超越。

以前天天催交的小練筆本(即平時練習文筆的小作文),現在變成了緩解壓力的宣泄口。積極寫,積極交的速度讓人驚訝。可是筆下流淌的全是責任、壓力、恐慌、無奈,疲倦:

老師,手心的青春,還剩下多少?每次想到這句話,就有一種莫名的恐慌襲上心頭;

老師,不敢回家,看到年邁的父母那雙粗糙的手,我在傷心的河裏被淹死了;

真想做一顆小草,一春秋即可。黑色的路途,茫然的心……

教室裏,氣氛完全變化了。無論牆後的布置,還是講台前的標語,都有大敵臨陣之感。倒計時專欄的張貼,使得硝煙在無聲中更加濃烈了。

專項複習到對聯,第二天看到每個學子,在堆滿厚厚的複習資料的書桌上貼著左右銘。有文鄒鄒的摘抄:摒棄僥幸之念,必取百煉成鋼;厚積分秒之功,始得一鳴驚人;

有自己的感悟:有誌者自有千方百計,無誌者隻感千難萬難;

有誌在必得的口號:我心一片磁針石,不讀清華不肯休;

也有小處著眼的承諾:搶時間,抓基礎,勤演練定有收獲;樹自信,誓拚搏,升大學回報父母;

有幻想改變命運的希冀:十年寒窗寂寞伴,一朝成名幸福隨;

有低調的安慰:in for an inch,in for a mile(既來之,則安之);

也有善意的不甘:今日我比他人快一步,明年更比他人高一頭;

教師的授課方式變化也很多。每節課都必須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一句題外話都不敢說,否則就會完不成;厚厚地磚頭般的資料,從早上6點到深夜12點,學生老師永遠的缺覺狀態。曆年高考題。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做題做到見題就暈。在一個班講不完,做不出來的題;到第二個班就要迅速的調整,預見性的總結。所有的資料都是大同小異。各種新型的題型。形色匆匆的腳步……

4.第一次月考

考砸了。

一個月來鼓舞的士氣如泄氣的輪胎,癟了下來。緊張忙碌、又充滿壓力的一個月。原以為付出就會有收獲,但血淋淋的分數毫不留情地把“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希望打破了。

大家都慌張了。摸底考試,知道了學生的真實水平。我們的心情亦如三角函數的正弦曲線,上下波伏。壓力,巨大的壓力。

高一高二,所有的考試為有公平、公正的評價,全是背靠背的出題,閱卷。也就是說作為任課教師,一般都不會親自去閱自己學生的試卷,從某種程度上也不能掌握自己學生的真正水平。到了高三,備課組組織出題,自己閱卷。目的就是讓教師能夠熟悉每個學生的真實成績,真實水平,查漏補缺,揚長補短。

第一次月考我出的題,而且應屆部、補習部一個題,十幾個班都用此題。當時備課組給的出題原則是:高考尺度,難度,題型,實驗性的讓學生適應高考題型。結果自己有點過高估計學生的水平,題量有點大,尤其是後麵的語言文字運用題,“難度係數”在6.5,當然就考砸了。

學校規定,實驗班的各科成績必須比普通班高2分。理科成績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文科,尤其是語文,高考成績差別並不大,一般都是1-2分的區間中見高低。結果是,兩個實驗班的語文成績還沒有普通班高。我一下子慌了神。其實所有班級的成績都讓人心慌。大家反思,不斷反思,深刻反思:一則學生做題速度太慢,尤其是理科生,慢條斯理的不會掌握時間,大多數人連作文都沒有寫完;二則應屆班剛上高三,用高考尺度去衡量,畢竟有些操之過急;補習部才開學,魚龍混雜的,也還沒有靜下心來;三是文麵太差,卷麵就像是劣質化妝的老女人,塗脂抹粉也掩蓋不住的滄桑和皺紋。

150分的試卷,平均才80多分。拿著厚厚的一遝卷子,翻過來,翻過去的,越看問題越多,越看越惆悵!

心情很沉重,同事X說起最近很長時間都睡不踏實,做的夢也有意思,也回到高考狀態了。不是考試不會做題,急得滿身大汗;就是拿著試卷找不到筆;我們都說,該歇歇了,該放放鬆了,太累了。

第一次月考總結會在學校領導們滿臉緊張中開始了,在每個科任教師的內疚、恐慌中開始了:會上,一個部門,一個科目的分析;一個班子,一個教師的分析,大家都知道免不了的要檢討,心虛意亂的坐著。會上,唱紅臉的唱紅臉,唱黑臉的唱黑臉,壓的壓,罵的罵,安慰的安慰,但是誰都不好受。分析,總結,任務,措施,力度,方向……冬日的六點半,天很黑了,大家都陰沉著臉地回到辦公室,天氣冷,心更冷。

接著當然是整頓。“使學生喪失信心是教師最大的犯罪”,想起這句話,還得調整情緒,安慰那些可憐的、不知所措的學子。學生們都慌了神,滿臉舊社會的坐在教室裏,一言不發。卷子發下去,悄然的對照著,沉默蔓延在各個角落。

於是裝作胸有成竹的樣子安慰,鞭策,苦口婆心囉嗦再三:同學們啊,知識是一種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覺得餓的糧食,你們目前就是這種狀態。成績無所謂……

忽然感覺自己的話有些多餘,因為注意到學生們的目光裏滿含困惑:老師我們都知道的,但是不這麼緊張,可能嗎?

采取措施當然先是法西斯,後是機械式的訓練。當年被學生諧謔為柔情派的掌門,現在覺得自己說話語氣都吃了導彈,火藥味濃烈。

回家路上,全無來頭地想到很多年前有本小說的書名:《新兒女英雄傳》。

5.考場文

上作文課,全作疾言厲色狀:

文麵,文麵,文麵。每節課都會強調的主題。一份試卷150分,作文60分。說實話,有時候,一篇文章定終身,確為如此。作文分數不穩定,就是高考向失敗邁近了一步。語文第一場考,作文寫不好,直接語文成績。語文考不好,肯定會影響到下麵所有的科目正常發揮。

練字,練字,練字。文麵就是你的臉麵,字要橫平豎直;永遠記得,閱卷老師在你的作文上停留的時間是40多秒;文麵不整潔,誰會仔細的看你的大作呢?一個錯別字一分,標點符號要寫完整,錯兩個就扣一分;格子字應該自己找點,找黑色中性筆在光滑的紙張上練習,否則你會因為你的字體付出沉重的代價。

字數,字數,字數。800字必須寫夠,最好寫860字。因為高考作文留的卷麵是三大豎行,這樣看起來也富態些。字數不夠,絕對會影響分數的檔次。

時間,時間,時間。一定要保證在多少時間段內完成。學會藏拙法。學會迅速的分析材料,整合信息。學會巧妙地運用一切可用的材料來為自己的作文服務。

不要寫不拿手的文章。不要寫日記體。不要寫萌芽體。更不敢寫網絡體。不要有賭博心理,最好寫保穩作文。寫考場文。就是我們講的文章套路,實在不行就當做公式套用即可。一篇文章兩個老師改,會取其平均分數,最高分和最低分都必須由複核組老師去複核,所以一般改作文的老師,都是取中間值的分數段。我們要的就是保穩分。去年全區的作文平均分為42.7,想想自己應該拿多少分,權衡自己應該在什麼檔位區間裏。

……

教的全是富有針對性的鬥智鬥勇的策略。期間夾雜著苦口婆心的危言聳聽:錯過了春天,你就不再會絢爛;錯過了夏天,你就不再會茁壯;錯過了秋天,你將沒有收獲;錯過了冬天,你的未來已不再屬於你。

大多數學生被動的接受了,很聽話的練習著枯燥無味的議論文體。少數頗有幾分文才的學生試探性的寫上來,就得毫不留情的砍去斜枝橫條。高考八股文體,起承轉合,固定的的幾種結構,固定的思維定勢,文采性強一點,自然就不會出大問題。作為為學生負責任的老師,隻能如此,也隻能如此。

後來,他們都安靜著接受著,機械的接受了,沒有任何的反駁,麻木地坐在講台下麵。這些學生,期待每一個都是國家將來青年知識分子中的具體一員。農民後代的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甚至家族,都在等待著奇跡,用來改變命運。大家心如明鏡。

但是公式是會套用了,大框架也會穩穩地框住了,學生們可憐的頭腦裏沒有具體的材料來充實內容。過來過去的例證材料,除了愛迪生、霍金、張海迪,就是洪戰輝;李白、杜甫、李清照、比爾蓋茨的幾率達到飽和,什麼樣的話題都敢用。加上高二一分科,本來理科生就沒有學過中國近代史,外國史根本就是白紙一張,所以一舉例子,幼稚倒不說,常識性的錯誤驚得人一愣一愣。然後就是把一周回到家,忙裏偷閑看的那些胡編濫造的、野史類的電視劇裏的例子,糊裏糊塗的用在文章中。有一個階段,武則天的例子比比皆是,全是野史稗文,胡亂聯係。後來一問,才知道本地的電視台,假期裏天天播放的《至尊紅顏》這個連續劇;大人孩子就視為經典,無怪乎學生這麼亂舉例了。

像流水線上的零件,當考場文練習到大小高低幾乎沒有差別時,當看著自己一手炮製的“機器文”呈現出規模化時候,當不同性情的孩子都在千篇一律故作深沉的思考時,自己也在矛盾中徘徊。真的很厭倦自己的教學內容,總是在試題的理性與僅有的情感之間掙紮與平衡;語文,我們到底教給學生們的是什麼呢?

隻好自我解嘲地請教各位老教師,在大家無奈、無助的應答中帶著安慰式的滿足一如既往,隻是心中仍然意猶未盡並心有不甘。

有所祈求,有所期許。

6.陽光灑滿心河

驀然記起一則學生日記:

高三前——基本師生關係基本和諧。

高三後——老師與整體班級同學間成朋友狀態。

高三前——很少體諒父母和老師,因為他們對我們的不理解。

高三後——善待所有的成年人,因為他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承擔的太多。

是啊。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在兩天裏四十八小時裏要尋一個結果。無論是誰,都有種恐懼、緊張、惆悵,伴君東流的感覺盈滿心頭。

看到年輕的臉龐們照舊三點一線地穿梭,照舊為體育課幾十分鍾的輕鬆而雀躍,照舊有談天說地的舌戰,照舊會開心地打鬧微笑;隻是在眾多的“照舊”裏,什麼時候起已不覺習慣課間的平靜,習慣為嚴重的睡眠不足,習慣默默加快腳步,習慣攜一種莫名的滄桑感。

高三了,雖然他們也會不時地小小“鄙視”一下我們,但是更多的是心中一直是充滿尊重與敬愛的。對他們來說,我們既是老師也是朋友,有時“沒大沒小”卻能讓他們更加開心一些!?

先做希特勒,再做母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打一巴掌給幾個甜棗;恩威並施,剛柔並濟,這是管理學生的真諦。透過這個真諦,現在,師生之間已經過渡到真正親情關係了,他們懂事、珍惜、嗬護你到心疼,陽光灑滿每個人的胸懷:

他們會在強調重點時候,積極的配合,聚精會神,生怕漏掉其中的一點;

他們會在練習限時作文時為一兩分鍾而沮喪,眼淚在眼眶裏直打轉;

他們會在不講課的空隙裏,無論男生、女生,迅速的站起來,挪去放的滿滿當當的書籍,給轉悠的你身邊放一個凳子,好讓你坐下來休息休息;

他們會在你換新衣服的時候,眼前一亮,然後大聲的、真心的讚美:老師,今天真漂亮啊!

他們會用“可愛”這個詞形容老師,間或有笑話之意:放錄像,中間有一兩個曖昧鏡頭,我緊張的用遙控器快進,底下都笑翻了:老師,你真可愛。我們都大了。

他們會為你自豪,看到你有成績的時候,會驕傲的說:看,我們語文老師。

偶爾間一次早自習遲到了。慌張的跑到教室門口,聽見裏麵齊聲朗讀課文的聲音,詫異的進去一問;原來他們怕值周老師把我查出來,記個遲到,自豪的說:我們大聲的朗讀,外麵的老師以為你在裏麵組織背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