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治喘 中西醫藥相比肩
哮喘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率在1%一5%之間,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是哮喘病發生大國,每年有2500萬患者發病。因此,哮喘病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成為發病率第二高的疾病。目前,西醫治療哮喘可分抗非特異性炎症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兩大類。抗非特異性炎症藥物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為主;平喘以p2受體激動劑和茶堿類為主。這些藥物長期使用有明顯的不良反應。而中藥治療哮喘能夠改善臨床症狀,並具有較好的用藥安全性,但一直缺乏有效的中成藥,使患者臨床選擇機會有限。
為發揮中醫藥優勢,解決哮喘治療領域難題,陝西星華製藥有限公司與臨床、科研單位密切合作,經多年反複試驗,成功研製出抗哮喘病中藥新藥——龍香平喘膠囊。該藥作為治療哮喘病的國家級中藥新藥,經sfda批準,於2003年12月獲準上市。
痰瘀內阻是關鍵病因?
支氣管哮喘歸屬於中醫“哮證”範圍,其病機與臨床證候有虛實之別,實證多與“痰濁阻肺,肺失宣降”有關;虛證多以“肺氣不足,腎不納氣”為特征。其治療原則也以“清肺化痰、降氣平喘”或“益肺補腎、納氣平喘”為主。科研人員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認為,哮病發生是由風、火、熱、痰、濕、瘀多種因素聯合致病。諸邪內伏於肺,或獨立致病,或相兼為患,或內有夙根,感遇外邪,內外相合,擾亂氣機是哮喘發病的基本病機。其中,痰瘀內阻是哮喘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病因。痰瘀既可作為哮喘病急性發作的致病因素,又是哮喘病發展的病理產物,也是哮喘病遷延難愈的關鍵所在。在哮喘病機發展與轉化過程中,痰可釀瘀,瘀能生痰,痰瘀交結,阻滯氣機,升降失常,氣逆於上是哮喘病發生的基本病機特征。痰為哮喘病急性發作的始動因素,痰瘀互阻,內伏於肺,閉阻肺絡是哮喘反複發作,纏綿難愈的內傷基礎。因而,“痰瘀互阻、肺失疏降”是構成哮喘急 性發病的中醫新理論。?
治療以活血化痰為要?
哮喘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慢性難治疾病。素有“內科不治喘"之說,關鍵是“宿痰伏飲,難以疏清,血瘀內阻,治療棘手”。因此,無論在哮喘病急性發作期,還是緩解期均以活血化痰為要。急性發作期活血化痰可迅速改善臨床症狀,緩解期活血化痰可祛除病因。中醫認為,肺為痰瘀之器,脾為痰瘀之源,腎為痰瘀之根。肺髒以通為用,脾髒以通為和,腎髒以通為安。哮喘病位雖在肺髒,涉及脾腎。因而,采用“活血化痰、宣肺降氣”法治療,意在“以通為順,以通為補”;通能清宣肺髒,和解脾髒,安伏腎髒;通能疏化頑痰,驅除瘀血,調暢氣機。龍香平喘膠囊以“降氣化痰,活血化瘀”藥物組成,具有“化痰行瘀,宣肺降氣”之功效。藥理學研究表明,龍香平喘膠囊具有緩解支氣管痙攣,促進痰液排泄,鎮咳化痰,調節免疫等綜合效應。所以,龍香平喘膠囊不但能夠針對哮喘病治療,而且,還能迅速改善胸憋、喘息、喉中痰鳴、咳嗽、咯痰、麵色晦暗、脘腹脹滿、便閉不通,舌暗淡或暗紅,苔膩,脈滑或弦滑等證候。?
組方遣藥精煉獨特?
龍香平喘膠囊由穿山龍、厚樸、芸香草、麻黃四味中藥組成,主要功能為活血化痰,宣肺降氣。其藥物組成與其它相似方劑比較,具有藥昧少而精湛、主治功效明確的特點。其中,穿山龍用量最大,其祛痰功效可療頑痰伏飲,消喘息之宿根;其活血功效,能有效疏通血脈,防治血瘀內阻。厚樸的健脾燥濕、消食祛痰功效可防痰濁蘊生之源;其下氣除滿功效可清宣肺髒與大腸鬱閉之氣。芸香草不但可平喘止咳,也能下氣寬中。麻黃用量最小,不取發汗之功,但求平喘止咳之效。方中重用穿山龍、厚樸兩味中藥,構建了龍香平喘膠囊獨特的用藥體係。同時,龍香平喘膠囊組方遣藥既源於哮喘病中醫發病機製、單味中藥主治功效,體現了方義與臨床發病理論的一致性;同時,也結合支氣管哮喘病理特征以及單味中藥藥理效應。
就單味中藥而言,穿山龍的主要成分是薯蕷皂苷元,被稱為植物類固醇,具有消除非特異性炎症和抗過敏作用;厚樸主要成分厚樸酚,具有抗炎和解除平滑肌痙攣效應;芸香草和麻黃具有解除平滑肌痙攣效果。以上藥物相互配伍,功效增加,作用加強,說明利用天然中藥配伍組方,也可獲得與西藥相同的療效。
製備工藝先進?
龍香平喘膠囊製備工藝先進,采用了製藥業最先進的微丸製備工藝,保證了產品的優質性。其主要特征如下:1.微丸流動性好,裝入膠囊量精確,服用劑量恒定;2.防潮能力強,膠囊不易變形,產品穩定性好,保質時間長;3.明顯減少了輔料用量,保證具有高生物利用度、高療效的優勢;4.視覺、感觀良好,無異常氣味,易被患者接受,耐受性好;5.使用了定量技術,使每味中藥含量保證在有效劑量以上。
藥理學研究表明,龍香平喘膠囊具有顯著的抗炎、抗過敏、平喘、祛痰和鎮咳作用。經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6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臨床驗證,治療支氣管哮喘綜合有效率達到了90%。其中,平喘的有效率達到8l%,胃腸道不良反應約為9%。可以認為,該產品是一個療效肯定、使用安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的抗哮喘中藥新藥。
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我國每年新發生白血病病人4萬多人,是青少年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十大高發性惡性腫瘤之一。
白血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l1、l2、l3三個亞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m1~m7七個亞型,慢性白血病常見的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目前臨床上治療白血病,西醫主要采取化療殺傷白血病細胞,但再大劑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殺傷,所以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總是複發疾病的根源。要想消滅殘留白血病細胞,要結合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白血病治療的中藥,因為機體正常免疫功能可以在白血病細胞低於106/l時徹底消滅殘留白血病細胞。化療殺傷白血病細胞,減輕白血病負荷是必要的,但要辨證地看問題,不能一味殺傷。當病人體質較差,白血病細胞耐藥時,就不能急於上化療,既要治“病”,還要治“人”,所以中西醫結合療效好,治愈率也高。
我院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白血病的療效有了明顯提高,小兒急淋完全緩解率在90%以上,治愈率達50%左右。急非淋m3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90%可以完全緩解,大部分病人可以獲得治愈,其他類型白血病緩解率也達到80%以上。對於慢性白血病單純中藥治療即可完全緩解,也能預防急變;對於早期的慢性白血病,口服“乾坤膠囊”及解毒係列湯劑;白細胞較高者,可適當配合化療。經過大量病例觀察,中藥治療白血病有以下幾點作用:1.中藥配合化療,可增加化療敏感性,也就是抗耐藥。2.中藥可以對抗化療副作用,保護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複,防止化療藥物引起嚴重的骨髓抑製。3.中藥可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促進白血病細胞凋亡。這個凋亡的概念就是程序化死亡,也就是說讓白血病細胞按它的生長規律進行死亡。因為白血病的發生就是因為細胞失去正常的生長、衰老過程,隻是惡性增殖,所以白血病細胞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成倍地增長。4.中藥可以誘導白血病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也就是說使白血病細胞改邪歸正,從而使白血病的治療達到一個很好的療效。
中西結合治增生性腎炎
係膜增生性腎炎是多種腎小球疾病(原發性係膜增生性腎炎、ig7腎病、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之一,約占我國腎活檢病人的50%左右。該病多以腎病綜合征和血尿為臨床特征。現代醫學對此病目前多采用糖皮質激素、細胞毒類藥物治療,但仍存在頻繁複發等問題,且常常帶來許多副作用。因此,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係膜增生性腎炎的作用機理,對於提高該病的緩解率,減少複發率,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由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丁櫻教授等組成的課題組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采用以益氣養陰、清熱化瘀類中藥製劑配合西藥治療此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已獲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係膜增生性腎炎多屬於中醫“水腫”、“虛勞”等病,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指肺脾腎三髒的不足,尤以氣陰兩虛多見。標實有外邪、濕熱、瘀血、濁邪諸因素,其中濕熱、瘀血最為重要。氣陰兩虛不僅是該病的基本病機,而且在病理變化中往往是疾病由輕轉重或由重轉輕的重要階段。因此,抓住這一階段辨證施治,可以緩解或阻止病情發展。
針對本病病機,課題組采用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方法,選用黃芪、菟絲子、五味子、生地、白花蛇舌草、水蛭等藥物組方。方中黃芪、五味子、菟絲子補腎,以固其本為君;生地為輔,助五味子滋陰補腎,並可佐黃芪、菟絲子溫燥之情,具有養陰清熱之功;白花蛇舌草助生地清熱,且有解毒、利濕之效;水蛭活血化瘀。該方補氣與養陰並舉,扶正與祛邪兼顧,共奏益氣養陰、清熱化瘀之功。
藥理研究證明,益氣養陰、清熱化瘀中藥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藥合用,有助於改善腎髒的血液循環,並促進腎髒病理修複。課題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研究觀察係膜增生性腎炎23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西藥對照組。治療組采用益氣養陰、清熱化瘀的方劑+環磷酰胺+強的鬆,對照組采用環磷酰胺+強的鬆。結果顯示,治療組81.6%的臨床緩解率,明顯優於對照組(54.3%),且療程明顯縮短,在降低複發率、減少感染次數、減輕激素及細胞毒藥物的副作用方麵均有顯著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發現,用益氣養陰、清熱化瘀法治療病機同屬氣陰兩虛兼濕熱、瘀血的多種腎小球疾病,均可取得滿意療效,這進一步驗證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傳統理論。為了探討這一傳統理論的物質基礎,尋找其在細胞分子學水平的靶環節,課題組采用同時製造慢血清病大鼠和iga腎病小鼠兩種不同動物腎病模型,深入進行了病理、腎組織係膜細胞增殖、凋亡及其凋亡調控基因ice、bcl-2、fas等研究。結果顯示:益氣養陰、清熱化瘀法對不同腎病模型均具有明顯減少尿蛋白、減輕病理損害等作用,且有抑製係膜細胞增生,促進其凋亡、調節凋亡調控基因等作用。這一研究初步揭示了“異病同治”理論在細胞分子水平的可能機製。
中西醫合治腸道感染
傷寒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持續菌血症,網狀內皮係統受累,遠端回腸微小膿腫及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腹痛、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及緩脈。傷寒病人及帶菌者都是傳染源,病源隨糞、尿、嘔吐物等排出體外,直接或間接汙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病後常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本病屬中醫溫病學中“濕溫”的範疇。
傷寒的病原體為傷寒杆菌。傷寒杆菌隨汙染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在小腸繁殖增生。細菌在膽囊內大量增殖,不斷隨膽汁排至腸道。病菌長期在膽囊存在,可使病人成為慢性帶菌者,且常伴有慢性膽囊炎,為傷寒的重要傳染源。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部分則經腸粘膜再次侵入腸壁組織發生壞死和潰瘍。
中醫理論認為,濕溫病邪由口鼻而入,主要蘊結脾胃而造成病損。本病初起以濕邪阻遏衛氣為主要病理變化。濕熱抑鬱肌表則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身熱不揚等衛分證;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濕邪停聚、阻遏氣機,則見胸悶脘痞,舌苔厚膩等氣分證。初起階段,雖濕中蘊熱,但多見濕重於熱證。素體中陽偏旺者,則邪從熱化而病變偏於陽明胃,素體中陽偏虛者,則邪從寒化而病變偏於太陰脾。病在太陰則濕重熱輕,病在陽明,則濕輕熱重。濕熱化燥化火,即可深逼營血,血絡受傷則出現斑疹及出血,腸絡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而陽氣外亡。熱盛日久則耗損陰液而出現邪去正衰餘邪未淨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