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感冒殺到,防治有招
一、藥物
1.中藥板藍根、大青葉、貫眾各30g,煮水飲用可預防感冒;
2.500-1000ml開水浸泡中藥100g貫眾當茶飲。
二、環境
食醋適量在家中在辦公室熏蒸10-15分鍾,有助於殺滅空氣中的感冒病毒。
三、生活
1.淡鹽水漱口,可消滅口腔及咽喉部位的感冒病毒,防止感染,注意漱口時要讓鹽水衝洗到咽喉部位;
2.熱水泡腳10分鍾左右,有助於提高身體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
現在多發類型感冒及用藥
感冒屬於自限性疾病,一般會在7天內緩解。不過,使用藥物可以大大減緩不適,現在,多數人都在感冒後自己用藥,要是不想出現小魯那樣用反了藥的情況,就得小心分辨感冒類型。鼻塞、流涕、頭痛、咳嗽是一般的感冒症狀,分辨感冒類型主要通過一些特殊表現。李主任說,雖然通過簡單的分類,就能夠知道感冒大概屬於哪種類型,但是,最好能到醫院找專家就診,這樣開出來的藥物會更有針對性。
風熱型
症狀:特殊症狀有發燒、出汗、咽喉疼痛,痰的顏色為黃色
用藥:銀花20g連翹15g桔梗12g蘆根20g甘草6g
風燥型
症狀:特殊症狀有鼻幹、咽幹、口幹、咽喉癢、幹咳、痰少
用藥:在風熱型用藥的基礎上加上桑葉10-12g
陰虛型
症狀:特殊症狀為頭昏、心煩、很少出汗、幹咳少痰,多見於經常感冒的人
用藥:在風熱型感冒的基礎上加上沙參10-12g、玉竹15g、青蒿10g、白薇10g
男性乳腺增生從腎虛論治
乳腺增生症屬中醫學“乳癖”範疇,近年來男性有多發趨勢,以中年以上居多。此年齡段腎中精氣漸衰,氣血已虛,往往處於生理性腎虛狀態,又因現代人生活和工作節奏明顯加快,競爭激烈,勞神過度,加之飲食不節,生活無序,人體各髒器功能受損,日久及腎,暗耗腎中精氣,進一步加速腎虛進程,使腎藏精主水及氣化功能失調,不能涵木溫土,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導致濕濁內阻,聚而成痰,氣滯血瘀,痰瘀膠結,瘀滯成塊,阻塞乳絡為乳癖。其病機為正虛邪戀,其中痰濕、瘀濁、肝鬱隻是病之標象,本質在於腎氣虧虛,精血不足,正如餘聽鴻《外科醫案彙編》所說:“……乳中結核,雖雲肝病,其病在腎”。故從腎虛論治有較好效果。
1.滋肝腎? 養陰精
腎氣損傷,精血不足,肝腎互失調養,衝任不足,多見乳房腫塊隱痛,伴口幹咽燥,腰膝酸軟,心煩健忘,手足心熱,兩脅隱痛作脹,頭暈耳鳴,兩目幹澀,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佐疏肝通絡,方選二至丸、知柏地黃湯加減,藥用生地、知母、黃柏、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雲苓、澤瀉、丹皮、丹參、浙貝母、鬱金、白芍、白蒺藜、製首烏。
2.補脾腎? 益氣血
生活無序,飲食不節,日久傷腎損脾,先後天俱不足,繼而失調,衝任失養,氣血虛衰,水液不化,痰濕內蘊,瘀滯阻塞乳絡而為乳癖。多見乳房腫塊疼痛或不痛,伴倦怠乏力,飲食少進,或嘔惡腹脹,腰膝酸軟,手足不溫,大便不實,過勞則乳脹隱痛,或痛及肩背,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弦或沉滑。證屬脾腎陽虛,治宜調補脾腎,燮理衝任,方選右歸丸合鹿角膠丸加減,常用枸杞子、熟地、鹿角膠、菟絲子、杜仲、肉桂、山萸肉、山藥、黃芪、太子參、白芍、當歸、鬱金、川楝子、白芥子、白蒺藜。
3.補腎氣? 解肝鬱
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勞則傷腎,情誌不遂則肝鬱,肝鬱則氣滯,致肝脾兩傷,痰濕內滯,衝任失調。多見乳房脹痛結塊,推之可移,伴脅痛噯氣,腰膝無力,或遺精早泄,或失眠多夢,情緒急躁或抑鬱,大便或溏或秘結,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滑細。證屬肝鬱腎虛,治宜舒肝益腎,方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熟地、丹皮、雲苓、澤瀉、香附、鬱金、柴胡、川楝子、浙貝母、穿山甲。
4.益腎氣? 逐痰濁
或因過度勞累,後天失養,或因房室不節,飲酒過度,日久傷腎,腎氣損傷,衝任失調,氣機鬱結,痰濁阻滯,循經上逆,客於乳房發為本病。症見乳房脹痛有塊,或塊如串珠,按之痛甚,伴胸悶氣短,頭重耳鳴,或眩暈嘔惡,飲食少進,四肢倦怠,陽痿遺精,大便不爽,咽幹口燥,但不能多次,舌苔薄白而膩或黃膩,脈沉弦或滑。證屬痰濕內阻,腎氣衰弱,治宜益腎逐痰,方選二陳湯、二至丸、腎氣丸加減,常用藥如陳皮、半夏、前胡、茯苓、鬱金、橘紅、女貞子、旱蓮草、肉桂、山藥、澤瀉、山慈姑、赤芍、萊菔子、製首烏、桑寄生。
5.補腎精? 化瘀血
腎氣因各種原因損傷,使衝任失調,氣機鬱結,久病及血,則瘀血停滯,阻於乳絡而為癖。症見乳房腫塊較硬,推之不移,病程較長,伴神疲乏力,視物昏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麵色晦暗,手足麻木,舌苔薄白,舌邊夾有瘀斑,舌下係帶暗紫,脈細澀。證屬腎虛血瘀。治宜補益腎精、活血化瘀。補腎之精,化已瘀之血,使腎氣能充,精血旺盛,衝任調和,陰陽平衡,氣血流暢,乳絡亦通,結塊即消。方選二至丸、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女貞子、旱蓮草、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生地、熟地、製首烏、枸杞子、菟絲子、浙貝母、山慈菇、半夏、白芥子、當歸。
臨症體會:乳房脹痛時發時愈,並與情緒波動有關者,應配合心理疏導;與工作緊張有關者,囑其安排好作息時間以利於病情恢複;疏肝理氣藥多香燥耗傷氣陰,隻能中病即止;病愈後不宜立即停藥,應做好善後調養,總以補腎養肝為主,輔以通絡散結、養血和血之品。
中醫巧治老人眩暈
眩暈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症。眩是視物昏花或眼前發黑;暈是自感身體或外界景物旋轉擺動,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祖國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虛所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無風不作眩
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髒,主疏泄,性喜條達。憂鬱惱怒,疏泄失常,氣鬱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
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口苦耳鳴,麵色紅赤,血壓偏高,此症多因情誌刺激而誘發。
治宜平肝熄風,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克,鉤藤15克,桅子10克,黃芩10克,石決明3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5克,龍膽草10克。水煎2次對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無痰不作眩
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
脾胃功能受損,水穀精微運化失常而聚濕生痰,痰濁上蒙清竅,令人眩暈。症見眩暈,頭重不舉,胸悶惡心,時嘔痰涎,不思飲食。治宜化濕祛痰,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1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陳皮10克,天麻10克,澤瀉15克,牡蠣3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每日l劑。
無虛不作眩
由於思慮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因脾胃素虛,皆能導致化源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失濡養,發為眩暈。
淫欲房勞過度,或有遺精滑泄之疾,或年老體衰,腎精耗傷,腦髓不足,也為眩暈之因。
治療選方
若氣血虧虛型眩暈,動則加劇,勞則即發,麵色萎黃或蒼白,唇甲不華,心慌氣短,食少身倦。治宜補益心脾,培補氣血,可用歸脾湯為主方:黃芪20克,黨參2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炒棗仁20克,遠誌10克,桂圓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若腎精耗傷,症見眩暈,精神萎靡,記憶減退,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腎陰虛者,尚可見五心煩熱;偏腎陽虛者,尚可見四肢不溫。腎陰虛宜滋補腎陰,可用左歸飲加減: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藥30克,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龜板10克,女貞子15克,牛膝10克。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腎陽偏虛者,可用右歸飲補腎助陽:熟地20克,山藥30克,山萸肉15克,菟絲子15克,枸杞子30克,肉蓯蓉20克,製附子10克,肉桂10克,鹿角膠15克。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每日1劑。
一旦發生眩暈病,可根據以上幾種類型辨證施治,采用適當方藥,定會有較好的效果,一般服藥5~7劑即可顯效。
在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富於營養、新鮮、清淡,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居室宜安靜,光線暗淡,保證充足的睡眠。還應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這對預防眩暈發病和減輕發作十分重要。
小兒秋季腹瀉的防治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高發季節。這個時期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腸炎多見,稱之為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在消化道症狀出現前,約20%-30%的患兒先有上呼吸道症狀。繼而有嚴重水樣腹瀉和嘔吐。中醫認為:在不影響孩子營養的情況下,應給消化道以休息。一般可禁食8-12小時,禁食時應補充適量的淡鹽水;而後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恢複飲食。秋季腹瀉西藥抗生素治療大多無效,可以選擇中藥治療。
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寒瀉
因為過食生冷,感受風寒引起症狀:發燒、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一日2次。外用“小兒敷臍止瀉散”貼臍,一日換一次。
2、熱瀉
病兒腸胃積熱,外受暑濕引起腹瀉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黃。可選用“葛根芩連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瀉
病兒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瀉不止,每天大便次數多,腸鳴腹脹,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後腸鳴腹脹減輕。病兒病情很容易加重,發生脫水。一般應到醫院請醫生治療。
4、傷食瀉
主要由於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腹脹腹痛,便前哭鬧,大便酸臭,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氣促,食欲不振,夜臥不安。可服“至寶錠”每次1丸,每日2次。
5、脾虛瀉
久病久泄引起身體虛弱,麵色發黃,疲倦無力,大便鬆散不成形或次數多。可用“啟脾丸”每服1丸,日2次。
舌苔厚膩是“上火”嗎
中醫認為,舌苔厚膩最常見的並不是“上火”,而是“胃氣壅滯”,即整個消化係統功能的減退,一般多見於吃大魚大肉、辛甘厚味的人。此時如何判斷是否有火呢?根據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在出現舌苔厚膩的同時,伴有口苦、口粘、口臭、口瘡、口渴,下焦的便秘或者小便黃赤臭熱、肛門灼熱甚至長癰腫瘡癤,這才叫“火”。如果沒有這些症狀,隻能叫“食積內停”。患者隻需吃一些瀉火藥即可以幫助舌苔退去。
另一種情況多見於脾胃素弱的小孩、老人,久病或大病初愈的患者。這些人由於氣血虧損,消化功能弱,無法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導致了舌苔厚膩。中醫把這類情況叫做“本虛標實”。如果把它也歸之為“上火”,就會使原本虛弱的脾胃功能乃至整個機體在清熱瀉火藥苦寒藥性的重擊之下出現很大損耗。此時患者最好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
秋季常見病的治療與防護
立秋後,天氣漸涼,雨水減少,氣候幹燥,此時,空氣中相對濕度會降低到60%以下(人們生活需要的相對濕度約為70%),因而,人體津液易傷,可出現一係列機體“缺水症狀”。如口幹舌燥,鼻腔發幹,嘴唇幹裂出血,幹咳少痰,皮膚幹澀或有口渴欲飲、大便秘結等症狀,祖國醫學稱之為“秋燥”。秋燥是秋季常見病,涉及到西醫所說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中醫認為多因氣候幹燥或秋令過食辛燥食物所致。肺在五行歸屬中屬於自然界五氣中的燥,所以燥之為病多在肺。
古方清燥救肺湯是治燥名方由石膏15g、甘草3g、霜桑葉10g、人參6g、杏仁10g、胡麻仁6g、阿膠10g、麥冬12g、枇杷葉10g組成,水煎溫服,一日2次。臨證加減,如傷經燥熱而痰多,加貝母、瓜蔞以清潤化痰;如陰虛血分有熱,舌色紅絳而幹的,加生地黃滋陰涼血;如熱甚而心煩躁擾或有譫語抽風的,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以清心瀉火、涼肝熄風。凡是病中以咳喘、吐白沫不爽、口幹咽燥為主症者、則不論其為肺炎、肺結核、老慢支以及肺癌等等,即用此方治療,效果非常明顯。
???百合固金湯配山藥糊治療秋燥病症,可謂金水並調,療效顯著。用百合固金湯(生地12g,熟地12g,麥冬15g,百合、炒白芍、當歸、貝母、生甘草各6g,玄參、桔梗各10g)酌情加味,用清水文火煎,每晚1劑,配山藥糊(取新鮮山藥250g,煮爛,搗如糊狀,加糖,甜桂花少許拌和)午後口服,每日1次,連服5日為1療程。百合固金湯中百合、麥冬潤肺生津;玄參、二地滋陰清熱;當歸、芍藥柔潤養血;桔梗、貝母清肺化痰。全方滋陰潤肺。山藥益肺氣,養肺陰,《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化痰涎,潤皮毛。"現代醫學報道山藥含粘液質、膽堿、精氨酸、澱粉酶等營養成份,亦可作為養生保健之品。
???此外,秋天還要多喝開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吃辛辣煎炸食物。對於秋燥,除進行藥物治療外、家庭飲食調養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手段,常可收到不醫而愈的效果。
???1、選擇防燥飲食
???秋天上市的魚肉、蔬菜、瓜果品種繁多,但食用時應該選擇防秋燥的護陰、滋腎、潤肺的食物。魚肉應該是泥鰍、鯽魚、白鴨肉等,蔬果應該是花生、山藥、白木耳、橘子、白果、梨、紅棗、蓮子、葡萄、甘蔗等柔潤之品。?若出現皮膚幹燥、皸裂和口角炎等症時,應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牛奶、蜂蜜等;若秋躁引起肺虛時,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藥、蜂蜜等益補肺氣;若出現陰虛征象時,可用核桃肉、芡實、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參、豬皮、雞肉等分別滋養胃陰及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