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行業
油脂行業:動蕩之中搶先機
我國是個缺油的國家,每年需依靠食油進口來調整國內供求。過去食油進口走私猖獗,非法進口擾亂國內市場,但自1998年中以來,我國海關開始大力打擊食油進口走私並取得明顯效果;而且,1999年至今豆油菜油的進口配額發放也少於1998年同期,這樣,2000年我國豆油的進口量將大大少於往年,如果算上2000年底國家還將再次發放配額,估計全年的豆油菜油配額量約80萬-90萬噸。這與前些年一些外國專家們估計的配額100萬噸、走私120萬噸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菜油進口量減少的結果是使1999年我國油籽進口大幅度增加,油菜籽再增產128萬噸的基礎上,進口了約300萬-380萬噸左右,比1998年增加40-60萬噸。
根據中美雙方達成的協議,入關後第一年我國毛豆油的進口配額將增加到170萬噸,至2005年最終配額將擴大到330萬噸。豆油配額擴大,短期內對我國油脂加工業有一定不利影響。特別是大豆油市場可能受的衝擊會大些。無疑,美方在大豆油的出口方麵有優勢,美國大豆的出油率是19%-20%,中國僅是15%。330萬噸大豆油以15%出油率計,要用大豆2200萬噸,而中國大豆最高產量僅2100萬噸。國內大豆油市場盡管有需求,但中國在這方麵沒有競爭優勢,並且中國大豆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而美國、巴西大豆卻正好相反,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短期內我國養殖業、飼料業還看不到大幅度增長的勢頭,相反,預計仍將處於相對疲軟狀態,因此可以預見,油價的下跌將削薄國內大豆榨油廠的利潤,從而引發整個榨油行業的優勝劣汰的調整,直至市場達到新的平衡。在這個調整期間,理論上講,油價至少將止跌在進口成本之上,當然進口成本也會隨著中國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粕價會隨著油廠開工率的減少而有所上升,但隨著油廠在銷售策略上越來越趨向理性化,估計粕價最高也難以超過進口豆粕的成本價。因此今後大豆加工可考慮逐步放棄榨油而發展糧食業。
當然,在分析大豆榨油業的變化時,不能忽略其他油籽作為替代品的作用。國內油脂加工業原料以油菜籽為主,占油料產量的95%左右。如2000年豆油進口配額增加80萬噸,那麼國內油脂加工業將減將少相應的生產量。反映在油籽上,就是菜籽減少進口200萬噸或大豆進口量減少444萬噸或兩者均有一定程度的體現。在豆油價格下跌過程中,由於具備一定替代性,可以預見,菜油價格將隨之下行,油廠對榨油對象的調整取決於榨大豆與榨菜籽的成本比較。初步分析,由於菜籽出油率高,油價每下行一步都會引起利潤的較大損失,2000年菜籽的進口量將少於1999年,這樣,菜籽榨油量的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毛豆油進口對大豆榨油業的衝擊,但菜油的消費地域性較強,因此菜油的下跌幅度將不會很大。
雖然油料的國內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且有發展潛力;但除油料生產條件落後、單產低、品質差外,我國油料加工工藝落後,設備陳舊,出油率低,成本高,成品油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在主要通過許可證控製的情況下,植物油進口衝擊國內生產的現象都時有發生,取消許可證管理後衝擊會更大。
中國與馬來西亞雙方已就中國加入WTO問題達成協議。中國答應加入WTO後6年內將逐步削減棕櫚油的進口配額。並且準許私營機構直接進入棕櫚油進口市場,入關後第一年準許50%的私營機動進口,6年後將上升為90%。如果2000年入關,豆油配額擴大到170萬噸,根據現在的國內外差價:毛豆油C&F410美元/噸左右,國內二級豆油6200-6300元/噸,算上各種稅、費、息、損耗,利潤約達1400-1500元/噸之多,因此,毛油進口量增大將成為不爭的事實,從而帶動國內油價下行,同時,也給國際市場帶來利好,使國內外價差縮小。
在上述價格波幅內,國內油廠間將展開激烈的競爭。規模大、管理良好的成本較低,存活率也高;相比之下,國內不少小油廠先天不足,成本管理水平差。比如,由於規模效應的不同,固定成本攤薄的程度不同;港口條件也不一樣,進料成本不同;先期投入的多少和折舊的快慢,使企業的負擔有差別;油質量、品牌效應及供貨條件的優劣,也影響到價格的製定等等,這些都使得各油廠對油價下跌程度的承受力有差異,從而決定了競爭力的大小。但客觀來說,不少小油廠立足於本地市場,又兼有船小好調頭的特點,在這些年的市場動蕩中總能維持下來。因此,小油廠也有其生存空間,不能輕視,而且,要真正達到加入WTO調整國內油脂行業結構的目的,還需要有相對良好的市場秩序作為前提,否則,各油廠在競爭中還應考慮類似的非市場因素的作用。
在加入WTO後的幾年中,隨著豆油進口配額逐年擴大,預計每年國內油脂行業都將隨著毛豆油進口的增加、國外投資的注入,相應地經曆一翻調整。最後豆油配額被取消,國內油脂行業就完全置身於國際市場的競爭之中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隻有當國內油廠的榨油成本與國際同行業可以相抗衡的時候,才能真正在這場腳逐中勝出。因此,豆油配額被取消之前的這幾年間,也是國內油廠加強自身管理、改善經營、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時機。目前,不少大油廠都有進一步的擴建計劃,其中一些工程已經上馬,這正反映了他們要求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的緊迫感以及在當前形勢下搶占先機的認識。
石化工業:巨人遠行前路艱
加入WTO後,原油和石化產品將不再受保護,而成品油還將有5年的保護期。中國將在2004年取
消石油產品進口配額,在正式取消配額製度前一年將把石油產品進口配額減少15%。在2003年,中國將完全開放石油產品零售市場,並將於2005年向外國公司開放石油產品批發市場。由於我國石化工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加入WTO將對我國石化工業形成極大的壓力,但這種壓力對不同子行業差異較大。
1、石油開采:影響甚微
自98年6月起,原油價格已與國際接軌,時值國際油價大跌,國內原油開采企業利潤驟減,在困境中它們不斷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由於目前石油采用的是定額關稅,每噸關稅僅16元,所以加入WTO組織對於該行業影響較小,相反如未來國際油價上漲,則該類企業可以迅速提高獲利能力。不過加入WTO並不意味著國家會取消原油的進口限額,所以盡管未來可能存在價格下跌的可能,但限額的存在早已將低成本原油流入的大門關死。
對於石化產品生產企業來說,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揚,國際廠家生產成本上升,產品價格在今年4月份明顯出現上揚趨勢。目前主要石化產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逐漸縮小,一些主要品種已經基本沒有了差距甚至出現價格倒掛。
目前國內石化產品的價格可以說是受國際價格的影響左右,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也初步具備了應對國際市場的能力。加入WTO,石化產品的進口關稅率應下調到6%-8%,在目前的情況下,對國內石化生產廠家中規模小、產品單一的企業有一定的影響,但對產品鏈較長的大型石化企業影響較小。
2、石油化工:需努力降低成本
加入WTO對石油化工行業的影響目前主要是關稅的遞減。目前我國平均關稅是17%,如果按發展中國家進入WTO要減到9%的水平。現在化纖、化工市場已經丟了一半,再減關稅競爭將更加激烈。
3、石油煉製:生死攸關
加入WTO影響最大的是石油煉製企業。目前國際煉油企業桶油煉製成本正在向每桶1美元靠攏,這與國內相比差距懸殊。如果不實行5年的保護期,我國的煉油業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即使如此,由於成品油市場將在5年後全部放開並且關稅將相應下調,進口將不斷增長,所以我國石油煉製企業的任務仍是非常艱巨的。目前國內煉廠規模較小,並且小煉廠數量眾多,分流了國內緊張的原油資源,5年內煉油企業將努力改革挖潛、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努力向國外同類先進企業靠攏。
4、油品銷售企業:真正“狼”來了
銷售環節主要由加油站組成,其利潤也與加油站的數量、規模、位置、人員數量以及配套服務有關。隨著國外大石油公司在華設立的加油站數量的不斷增多,國內油品銷售企業已經受到威脅。油品銷售行業在加入WTO後給外國石油公司分銷權,3年後給成品油零售權,5年後給成品油批發權,這對我國現有油品銷售企業來說,真正到了“狼”來了的時候。從目前國外大石油公司如TOTAL、BP-AMOCO在中國設立的加油站看,為了達到更高的盈利性,他們把服務與產品結合起來,如提供加油的同時附帶洗車或者存車、換輪胎等服務,還可在加油站的旁邊附設小型的超市。這種方法提高了加油站麵積的使用率,具有很高的盈利性,並且吸引了大量的長、短期客戶。
麵對國際石化工業的挑戰,我國企業大可不必悲觀,而是應該發揮自身優勢,抓住入世提供的巨大機會。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國企是5家,前300名中,中國石化名列73。中國石化每年6000萬噸的成品油銷量,有巨大的物流優勢,如果內部資金統一約束,形成資金流,再建立自己成品銷售的信息網絡,將是物流、資金流、網流三流齊動,將大有可為。不久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京設立新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從而初步完成大規模的整體重組改製。新公司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依據《公司法》,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麵的重組改製,以獨家發起方式設立的。新公司是一家上中下遊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絡的股份製企業,注冊資本688億元。新公司將積極創造條件擇機在境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把這家公司發展成為一家主業突出、結構合理、管理與技術水平較高、有發展前途的國際化上市公司。這標誌著我國石油與化工行業的重組、調整又邁出重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