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一生中的確賺了很多錢,但遠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多,對於金錢,他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家族的傳統,金錢在需要用的時候就要用,不必把積累財富作為唯一的目的。而且他一生追求奢侈生活,他在世的時候就把大部分的錢都花掉了,僅用做慈善的花費就不可計數。他的前輩們就很善於利用金錢,而且在臨近去世的時候,所有金錢也都處理得差不多了,一方麵使後代擁有了生存的基礎,另一方麵可以巧妙合理地避免大額的遺產稅的產生。這是摩根家族最精明的地方。
我們知道了,摩根的財產總計還不到1個億,而到1913年,美國另一個大富豪、“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的資產價值已近十億美元。據說,當洛克菲勒得知摩根的個人淨資產時,竟遺憾地搖搖頭說:“我甚至覺得他不算是富人。”
1913年的春天,摩根永遠地離去了。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備受爭議,甚至遭到各種謾罵和詆毀,這一切都源於他在那些關鍵領域裏進行的兼並重組,使那些關鍵部門都在他的壟斷之下,他獲取了巨額財富,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卻下降了。特別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經濟危機,人們更把危機歸結為華爾街的貪婪,而摩根就被認為是華爾街的代表,是社會的寄生蟲,隻知道追求財富而不創造任何財富。這種觀點直到今天還存在著,我們知道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人們就把華爾街視為貪婪的產物,一時間,華爾街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摩根的時代,華爾街就已經遭到人們的痛恨,這不是摩根個人所能左右得了。在他剛入行的時候,他曾經做過一次黃金投機生意,為此他遭到了他的父親老摩根的痛斥,從此,他再也沒有做過黃金投機。事實上,那些專事黃金投機生意的人最後都栽倒了,他們為自己的醜陋行為付出了代價。
盡管摩根本人沒有參加這樣的投機活動,但人們還是忍不住把怒氣撒到摩根身上。比如,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就有不少人認為是摩根製造了那場大恐慌,目的是以更加低廉的價格獲取競爭對手的財產,他被指責為陰謀家、撒謊者,人們對他的抨擊一輪比一輪更加猛烈。實際上,摩根真的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東西,為此,他還幾次三番地被調查,出席聽證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作為一個一流的金融家,他所遭到的攻擊,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但是所有的一切他都扛過來了。他看上去性格開朗,喜歡熱鬧,喜歡旅行,喜歡一大幫人圍在身邊,可他身邊的人都知道他一輩子都在和抑鬱症作鬥爭,即使在最熱鬧的人群裏,他也總是一個人躲在一邊玩他的單人紙牌遊戲,也許正是借著紙牌遊戲,他在排遣自己內心那股不可抑止的抑鬱情緒。實際上,他一輩子也沒有做到榮辱皆忘,波瀾不驚,他總是受到各種情緒的困擾,他的健康狀況也不能使他充分享受到生活的快樂。實際上,他的生活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美好。
當摩根去世以後,人們對他似乎寬容了,社會各界都在悼念他,一致稱頌他“質樸、誠實和堅毅正直”的品格,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稱讚他“誠懇而且真實”,更多的人則讚美他的智慧和勇氣。
他的生前和身後,人們對他的評價反差是如此巨大,而且充滿矛盾。他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有時候,他自己也會深陷在自己製造的巨大矛盾中不能自拔。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應該怎樣評價他呢?也許一百個人會有一百零一種評價,但也許他給拿破侖的評價更適合他自己:“當這一切最終被完成的時候,也隻有到那個時候,對拿破侖一生及其動機的公正的判斷,才能真正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