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挑釁行為
婉迪是好孩子,但自從去祖父母家住了一個暑假後長了不少脾氣,常常為了一些小事與媽媽無止無休地吵,搞得媽媽很頭疼,小心翼翼地害怕違了她的意。但媽媽越是小心謹慎,婉迪越是難侍候,像是一隻小刺蝟,動輒發怒。一天媽媽要帶婉迪去做客,讓她將身上搞髒的衣服換下,穿一件幹淨衣服,婉迪一口拒絕,媽媽將壁櫥裏所有的衣服都拿出來吸引婉迪,好讓她改變主意,婉迪隻緊守一個字“不”。
“那麼你不想去露西家和露西玩嗎?”
“想去!”“那就要換衣服。”
“不換!”
“你這件衣服太髒,一定要換了再去!”
“就不換!”
媽媽漸漸失去了耐心,抓住婉迪,開始給她脫身上的髒衣服,婉迪拚命掙紮,大喊大叫,將媽媽好不容易給她穿上去的衣服又脫了下來,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已滿頭大汗,不由張開手在婉迪身上打了幾下,婉迪更加哭得厲害,轉身又將那件髒衣服穿上,看著媽媽。媽媽真不知如何是好,隻能蹲下來說:“親愛的,要不要吃冰激淋,我給你加上一些草莓醬?”婉迪點點頭,“那把衣服穿上好嗎?”終於媽媽給婉迪穿上了幹淨衣服。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還是甘拜下風,親自為小公主買了冰淇淋。
婉迪在祖父母家受到了什麼特殊待遇,不得而知,但媽媽對她的發脾氣、處理不當卻是顯而易見的。婉迪不肯換上幹淨的衣服是不合情理的事,她已經5歲,該懂得什麼是幹淨什麼是漂亮,到別人家做客該穿得幹幹淨淨,而且她也表示喜歡到露西家去,為什麼還要鬧呢?她的目的是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權威,她可以不聽媽媽的話,逼著媽媽與她“打仗”。而媽媽也正是像她所希望的那樣與女兒爭執不休,因為媽媽急著帶婉迪出門做客,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讓她換上衣服。媽媽的這種背水一戰的情景,婉迪也似乎有所察覺,因而更加有興趣地與媽媽周旋了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媽媽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她最終采用的“利誘”,這當然不是明智的辦法,隻能鼓勵婉迪下次如法炮製。再有一個方法就是同女兒說明,去做客一定要穿幹淨衣服,身上的那件絕對不能為別人接受,如果婉迪不肯換,隻好不去做客了,然後給她15分鍾時間做決定,若超過15分鍾,便給朋友打電話講明情況取消這次活動。說完,媽媽應回到自己房間或廚房,獨自安安靜靜地做事,擺出可走可不走的姿態,完全取決於女兒是否換衣服。這樣婉迪沒有必要再向母親示威了,再僵持下去,還會失去一個和朋友聚會的機會,除非婉迪根本不想去,媽媽的策略是有把握成功的。
當然這樣做媽媽也會付出一定的犧牲,一場計劃好的活動被迫取消,搞得朋友們也不開心,但這樣做不僅為這一次的事件找到出路,更為今後許多多類似的事情避免了麻煩。從衝突中撤離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愛、感情和友誼。事實上在發生衝突時或即將被卷入衝突時,從中抽身退出往往幫助我們保持了與孩子良好的關係。設身處地的想,當孩子很有挑釁性時,我們做父母的也很難保持冷靜、友好的態度,我們大約很傾向於給他一個教訓,讓他嚐嚐我們的厲害。雙方的這種敵對性會對相互之間的關係造成損害。所以,假如在生活中你真的遇到和以上事件相同的情況,最好從矛盾升級中退出,留下一個想鬧的孩子,他自知無趣,又沒對手,又不好玩,最終隻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