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林業(續) 內陸漁業

過去,印度內陸漁業一度曾較落後,1961年,內陸漁獲量僅占全國總漁獲量的28.3%。70年代以來,內陸漁業產量比重不斷提高。1989年,內陸漁獲量達137.2萬噸,占全國總漁獲量的37.9%,成為世界上淡水漁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展淡水漁業的良好條件。印度國土廣闊,內陸地區距海較遠,內陸漁業的廣泛發展,對於鮮魚就地供應,解決吃魚難問題具有海洋漁業無法相比的意義和作用。

印度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70毫米,地表徑流總量1680立方公裏。總的來說地表水資源豐富,但淡水資源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各大河流域和半島東西沿海地區,內陸高原淡水資源相對較少。這種分布格局構成印度淡水漁業生產分布的基礎。

1.淡水捕撈業

印度淡水捕撈業主要分布於恒河水係、布拉馬普特拉河水係、西部沿海水係和東部沿海水係這四大水係。

(1)恒河水係:印度最龐大的水係,由恒河、亞穆納河及各大支流組成。恒河水溫大約在16.5℃(1月)~31.5℃(6~9月)之間,徑流季節變化較大,浮遊生物在恒河水係的上遊朱木拿河最為豐富,6月和12~3月是浮遊生物增加的兩次高峰期。恒河水係的主要漁產品是鯉魚、鯰魚、馬西亞魚、鰣魚等。從資源和產量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上遊的朱木拿河,該河段漁獲量占全水係總漁獲量的30%。資源集中在上遊朱木拿河的重要原因,在於該河擁有極為優越的魚類繁殖生態環境:不僅水量大、河水深,而且為淤泥質河床,有機質和水生植物豐富,河水汙染也較少。不同魚類由於其生長回遊習性不同和對水生環境的要求不同,在恒河水係中的分布也不同。如產量最高的鯪(Cilrrhinusmrigala)集中在朱木拿河從坎普爾至安拉阿巴德的河段內,再向下遊資源量明顯減少;印度野鯪魚則多分布在恒河水係的上遊和下遊,中遊較少;Tengra是產量僅次於鯪的漁產品,上遊最多,下遊次之,中遊最少;鰣魚則主要集中分布於中遊和下遊。

(2)布拉馬普特拉河水係:布拉馬普特拉河發源於中國的西藏,進入印度後河流比降變小,下遊在阿薩姆邦境內河寬達數公裏。河流上遊動物性浮遊生物相對比較豐富,下遊為泥質河床,植物性浮遊生物豐富,故該水係擁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品種達126種。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41種,如野鯪、叉尾鯰、須鲃、馬西亞魚、鰣魚及弓背魚等。

(3)東部沿海水係:主要由發源於西高止山、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的河流組成。主要捕撈河流是戈達瓦裏河、克裏希納河和高韋裏河。其中戈達瓦裏河流量最大,並由於灌溉和航行的需要修築了一些閘壩和渠道,水流相對和緩,漁業資源較為豐富。由於河道變遷、徑流變化、修築堰壩和工業廢水汙染等因素的影響,近20多年來漁業資源衰退,漁獲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魚類有:鯉魚、鯰魚、鰣魚和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