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的不光是身子,還有心靈。
現在年輕父母的養育觀念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會試著蹲下身子傾聽一下孩子的聲音,關注一下孩子的想法,尊重一下孩子的心靈。但意願並不代表事實,很多父母也將身子蹲了下來,但缺乏必要的兒童心理學知識,所以親子溝通依然困難,在孩子眼中平視的未必就是朋友,父母可能還是蹲下身的大人。其實,對“實踐經驗”豐富的年輕父母來講,學一點兒童心理學並不是難事,它的要點並不多也很容易掌握,父母們在做中學,可以說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很少,但是父母在領會知識之後,學會主動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從心靈深處理解孩子,還是需要一點童真、童趣的,而這恰恰是在城市森林中疲於奔波,已經習慣世俗的同化,內心漸漸麻木,甚至視養兒育女為人生重負的父母所難以做到的。
其實,智慧的父母有時不光需要自己蹲下身子,降低心靈的位置,更需要有將孩子“墊高”的勇氣。當爸爸已經會習慣性地蹲下身子,以便和女兒進行“平等對話”時,女兒卻跳上台階,站在和爸爸差不多平視的地方,爸爸問她:“你為什麼要站那麼高啊?”女兒聲音鏗鏘有力,眉宇間充滿了自信,一副神氣的樣子說:“站高了好和您說話唄。您可別把我當小孩子!”父親欣然接納,這又需要多大的父愛和寬容的勇氣?
所以說,父母要蹲下來的不光是身子,還有心靈;與其蹲下身子,不如墊高孩子。蹲下身子,強調的是成人與孩子平等,是成人采取主動的姿態;墊高孩子,強調孩子與成人平等,強調了孩子的主動性。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具有主動精神的孩子,而不是被動接受來自大人給予“平等”的孩子。墊高孩子,自然會促使成人把孩子當“成人朋友”看待,讓孩子享受成人尊重、信任、合作等禮遇,這又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在尊重和信任中長大的孩子,也必將學會對別人尊重和信任。蹲下身子,平等的內涵停留在孩子水平;墊高孩子,平等的內涵躍升到成人水平。墊高孩子後,成人水平的平等意識可以引導孩子的心理、意識跟上身體成長的步伐,逐步走向成熟。這種平等意識對於改變孩子們備受寵愛,導致思想和言行相對幼稚的現狀非常有益。
其實無論蹲下身子,還是墊高孩子,不變的都是注重心與心的溝通,注重心靈的默契。
父母的情態比言辭更重要
常常看到新生代父母已經會嫻熟地用書籍和網絡充實自己育兒方麵的知識不足,但也常常看到他們東學一招,西學一式,拚拚湊湊地用些七零八落、互相矛盾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確,父母的教養知識和觀念決定了采用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而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態度和行為則更為直接地對兒童問題行為起作用,父母不良的態度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和導致兒童的問題行為。經常忽視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反應缺乏敏感性,對孩子缺乏關心,當孩子出現錯誤時才給予注意或表現出生氣失望、難堪、內疚等情感反應,把兒童的問題、過失歸因於兒童自身的父母,孩子表現出任性、反抗、挑釁、攻擊性行為和社會性退縮行為的往往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