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的原理和曆史 電影的誕生和發展
一、電影的前身
眾所周知,現代的電影是19世紀末首先在國外創製的。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很古以前就有了類似電影的發明。在我國古代流傳很久的皮影,可以說就是現代電影的先導。
據史書記載,我國漢朝就有人使用影術。唐朝、五代也有類似影戲之事。到了宋代,皮影戲大為盛行。宋人高承寫的《事物紀原》裏載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並且影人有褒貶之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貌。當時的皮影戲主要是演曆史故事,流行於民間。元明兩朝皮影戲也很盛行。我國的皮影戲在13世紀元朝時,隨著蒙古鐵騎軍的西征,傳到了伊朗、土耳其和西南亞一帶,以後又傳到法國,那時叫“中國燈影”。葉永烈在他編著的《電影知識》一書中對當時的皮影戲作過形象的描繪:“皮影戲中的人物用羊皮紙裁剪而成,紙上繪多種顏色,人物的關節可以活動,用白線係著,這些紙人掛在一塊幕後,用燈光照射,於是紙影就落在白幕上。觀眾在幕前觀看。演出時,人在幕後牽線,使紙人做種種動作。同時,還有人在幕後奏樂、唱歌,紙人按音樂的節奏而手舞足蹈。”
這種古代的皮影戲與今天的電影剪紙片十分相似:那白幕,相當於電影銀幕;那燈,相當於電影放映機的光源;那活動在幕布上的紙人影,相當於電影拷貝放映到銀幕上的影像;那紙人上的色彩,可以與電影彩色膠片媲美;那樂器聲、歌聲,不就是電影的配樂、主題歌、插曲嗎?
我們比較熟悉的走馬燈在我國的出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走馬燈也與電影有些類似。蠟燭類似電影放映機光源;紙人、紙馬類似電影膠片上的影片;燈殼類似銀幕。
皮影戲和走馬燈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最後發展成為電影。事實說明,電影雖然不是誕生在中國,但我國勞動人民對電影原理的認識和實踐,已有很長的曆史,對後來電影的發明,是有貢獻的。這充分顯示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二、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誕生是與照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1839年法國畫家達克拉經過多年的研究,解決了顯影、定影等技術難題後,發明了照相術。照相術的發明,為初期的電影奠定了基礎。但是,當時達克拉發明的照相術,是要人們在強光線下一動不動地坐上半個小時,才能拍上一張照片。後來人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照相材料感光度不斷提高。攝影鏡頭不斷改進,曝光時間越來越短。到19世紀70年代,拍攝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已縮短到若幹分之一秒。於是才有可能拍攝運動著的物體了。1878年,美國照相師布裏奇用幾架照相機,拍下了一套奔馬的連貫動作照片。可以認為,這是用攝影方法記錄運動的開端。這次有意義的連續拍攝的實驗,直接促進了攝影機的改進和革新。因為用12架照相機拍攝的照片,隻能放映一秒鍾。這就是促使人們探索能否用一架連續拍攝的電影攝影機,代替許多架單獨的照相機呢!挪威天文學家約翰遜仿照左輪手槍的原理,製成了“轉輪攝影機”。1888年法國人瑪萊在“轉輪攝影機”的基礎上,又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改進,終於製成了第一架電影攝影機——“連續攝影機”。這架攝影機,裝有一個格子盤式的快門,由手柄操縱。搖動手柄,使感光紙帶間歇運動,從而進行連續拍攝。由於它采用了有規則地間歇曝光和感光紙帶,實際上已具備了現代攝影機的主要特點。
隨著電影攝影機的發展,電影感光材料也在不斷地發展。1877年,大量生產賽璐珞後,為電影感光材料提供了大量的物美價廉的材料來源。賽璐珞片既透明又柔軟。於是,人們試著把感光藥劑塗在賽璐珞片上,這項試驗成功了,電影膠片的問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