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三十六年 冬
連夜的大雪,覆蓋了整座上京,清晨,天色未明,銀白無垢的白雪,讓整座皇城銀裝素裹,在昏暗的天色下,有種聖潔的光芒。
四更過五更未至,雄雞未鳴,萬安宮裏已經掌起了燈火。年僅五歲的小皇帝臉上還帶著濃濃的睡意,幾度想打嗬欠又吞了回去,揉了揉困意發澀的眼睛,乖乖讓麵前的母親替自己穿衣服。
三十來歲的平寧太妃看著兒子強忍睡意的小臉,心裏頭固然心疼,但眼下並不是她心慈的時候。三個多月前,先帝駕崩,太子即位,她也從慈心宮搬到了這萬安宮,從貴妃直升至太妃。
幼帝年僅五歲,還不諳世事,而她一介婦道人家,難上朝堂。幸而先帝離去前,留有一旨,命吏部尚書洛明度為攝政王,輔佐幼帝打理朝政,同時兼任幼帝之師,教幼帝以為君之理,治國之道。
洛明度其人,十五歲科舉,連中三元,一舉登頂,入朝堂,進內閣,左右逢源,甚得先帝之寵,之後更是平步青雲,進六部,短短數年,便直升吏部之首,成為最年輕的吏部尚書。
眾人皆知,吏部掌管全國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勳封等事務,吏部尚書私下又被稱作“天官”。雖說,禮部乃是六部之手,但真正有實權的,乃吏部。
洛明度之才,當今太興,無人能出其右,有其輔國政佐幼帝,授與道教與理,直待幼帝成長為一名能獨理朝政的明君,這想必又會成為太興皇朝一段佳話傳奇。
但,這太興的皇家,姓封,而非洛,這也是讓平寧太妃所不放心的,甚至時常擔心得夜不能能眠。前些天,她已經在自己鬢發裏發現了幾根銀絲了。這才三個來月啊……大權一日不回手,她寢食一日難安。
她不懂先帝為何會讓外姓臣子佐政輔國,現在她能做的,就是讓幼帝快些長大。
洛明度,太興皇朝立朝以來,首位非皇親國戚的身份,登上攝政王之位的男人,權傾朝野,風光無限,同時,也讓多少人心緒難寧。
“太妃娘娘,皇上該上朝了。”外邊傳來宮人的聲音。
“去吧。”平寧太妃替小皇帝把披風合了合,領著他出了萬寧宮,一行宮人已經侯在外麵:“好好向洛卿家學習。”
“是,母妃。”小皇帝行了一禮後,邁開腿,在閹人的牽引下,走進了風雪中。
直至那一行人的燈火消失在了盡頭,平寧太妃才反身走回屋裏,覺喉嚨有些異癢,輕咳了聲,隨行在側的老媽子趕緊給她遞來一杯參茶,道:“娘娘,您可要保重貴體,皇上還需要您呢。”
呷了口參茶,坐到炕塌上,少頃,平寧太妃才道:“嬤嬤,哀家入宮幾年了。”
“娘娘,您十五歲入宮,還差四個月又六天,便滿二十三年了。”老嬤嬤是平寧太妃的奶媽,當年隨她一並入宮。
都要二十三年了啊……
怎麼好似就一眨眼間。平寧太妃有些恍惚:“皇上也快六歲了,”她自語,之後又是好一陣沉靜,直至老嬤嬤替她將涼了的參茶換了第二盞,她才晃過神來,看了眼外邊已經明朗的天色,道:“嬤嬤,哀家想……後宮不宜空置太久,是時候選入一些德才女子。畢竟,母儀天下這四字,並沒有人生來就會的。”
老嬤嬤安靜地站在一旁,道:“娘娘想的極是,隻是洛尚書那邊要怎麼……”
平寧太妃看了她一眼,冷聲打斷:“這後宮裏的事,現在還是哀家說了算吧。”他洛明度權再大,也還不能把手探進後宮吧。
老嬤嬤心一驚,連忙俯趴於地:“太妃娘娘說的是。”
“起來吧。”平寧太妃下了塌,走向自己的寢宮,她決定回去小寐片刻,順便想想哪些才是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