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善民河南農業大學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陳玲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摘要: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經濟學特征表明,單一的手段可能無法保證安全、優質畜產品的供給。本文分析法律規範、政府管製和經濟手段與畜產品安全的關係,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我國畜產品安全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畜產品安全;法律規範;政府管製;經濟手段

一、畜產品安全問題的經濟學特征

(一)畜產品安全問題中的外部性問題

外部性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一個人或廠商的行為不僅使行為人得到好處(或壞處),而且可使其他的個人或廠商也得到好處(或壞處)。畜產品安全問題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生產、銷售安全畜產品的廠商對消費者和生產、銷售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產生的正外部性。對消費者而言,生產、銷售安全畜產品的廠商所提供的符合衛生質量標準的安全畜產品,不僅可以解決消費者的饑渴問題,還會給消費者帶來消費安全畜產品的信任感、愉悅感等正外部性。對生產、銷售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而言,由於長期生產、銷售安全畜產品的廠商所提供的符合衛生、質量標準的安全畜產品,在廣大消費者中產生了信任感、愉悅感,因此,當消費者不能準確區分安全畜產品和非安全畜產品時,提供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就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獲取不法利益。提供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由此獲得的不法利益,就是提供安全畜產品的廠商對提供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的正外部性。二是提供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對消費者和提供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產生的負外部性。對消費者而言,生產、銷售不安全畜產品的廠商所提供的非安全畜產品,不僅不能達到安全畜產品的正常食用功能,而且會給消費者帶來身體健康的損害、生命安全的威脅、心理上產生的不信任甚至是恐慌等負外部性。對提供安全畜產品的廠商而言,這將影響提供同類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的生產和銷售,從而損害提供安全畜產品的廠商的合法利益,導致出現負外部性。

(二)畜產品安全問題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現象,是指交易雙方占有的有關交易的信息不均衡,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較多的信息,處於信息優勢地位,而另一方則占有較少的信息,處於信息劣勢地位。經濟學研究表明,存在市場交易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畜產品作為特殊的商品,其生產、銷售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更為突出。根據經濟學中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之間的劃分,畜產品質量也可相應分為搜尋品特性、經驗品特性和信任品特性。消費者可在消費之前就了解的相關信息特征,可稱之為畜產品質量的搜尋品特性;在消費之後才能了解的特征稱之為經驗品特性;在消費之後也無法了解的有關安全和營養水平等方麵的特征稱之為信任品特性。

對畜產品的搜尋品特征,消費者可以憑經驗直接從市場上獲得,除了假冒商品外,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較小。而畜產品的經驗品特征、尤其是信任品特征則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如農民知道養殖過程中獸藥的使用情況,而畜產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卻不知道;畜產品加工企業知道畜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各種添加劑、營養劑的使用情況和加工質量控製過程,而畜產品銷售者和消費者卻不知道;畜產品批發零售商知道畜產品在儲運和銷售過程中的質量保障情況,而廣大消費者卻不知道等。

當市場上充斥劣質畜產品時,廠商知道他所出售的畜產品的質量,而消費者並不知情,消費者隻能從市場平均的質量信息去觀察,他也隻願意根據所觀察到的平均質量支付相關產品的價格。這樣一來,質量高於平均水平的廠商就會被迫退出交易市場,甚至轉而生產低劣的畜產品,市場上隻剩下質量低的廠商,結果是市場上出售的畜產品質量日漸下降,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進一步下降,更多的較高質量的廠商退出市場,如此反複進行下去的結果是隻有低劣的產品能夠交易,造成“劣品驅逐良品”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