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故事
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曆史,大致包括夏、商、周三朝。時間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在這15個世紀1500多年的漫長時間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對人類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漸發展和形成了我國華夏民族的獨特文字——漢字。
今天全世界有各種語言文字不下百種,比較普遍的是字母文字。而我國的漢字則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它的啟源要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不過大家也應該知道,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一套較係統,能反映和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的語言文字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形成。而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
那什麼又是甲骨文呢?這可說來話長。在商代,由於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還很低,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因此就迷信地認為自然界是有意誌和靈魂的,它無事不知,無事不曉。因此古人在決定做一件事前往往要詢問一下自然界這個神靈。因為人們相信在向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等事過程中出現的天災禍福,都是由自然界造成的。每作一事都要乞求自然界予以恩賜,而如何乞求呢?那就是占卜。具體方法是先把牛、羊等野獸的骨頭(多為龜腹甲和牛胛骨)除淨血肉,再鋸削磨平。然後在骨或甲的一麵用硬器鑽鑿凹缺,這叫作‘鑿’。占卜時,用火燒烤甲骨上的鑿穴,於是骨頭和甲殼的另一麵就因受熱出現了裂紋,這叫做‘兆’,卜者就從這些兆的脈落走向上得到了自然界這個神對未來行為的回答。商代有專門的卜官,他們可以判斷這次卜卦是吉兆還是凶兆了。一般一件事要灼若幹個骨甲,得若幹個兆。卜官通過這些兆得知吉凶後,這將其卜問的事項及其內容刻記於卜骨之上以作記載,這叫做刻辭,有時還將所驗證的結果再補充刻於甲骨上。
由於商代人尤其是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甲骨文中保留了大量有關商代社會的原始資料。另外,由於商代時我國文字已比較成熟,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資料。
以上講了甲骨文的來曆,那麼甲骨文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相傳1899年,有一清代官員叫王懿(yì)榮,他住在北京。這一年他患了病,請醫生給他開了治病的方子。方子中有一付藥叫龍骨,當家人把藥從菜市口達仁堂買回來時,王懿榮親自打開審視。他發現龍骨上有一些刻劃符號,大為驚訝。因為王本人是金石學家,即研究刻在銅器、石頭上古文字的專家,他知道骨頭上的刻劃一定是一種古代文字,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他馬上派人到了那家藥店,問明來曆,將所存龍骨全部買下。原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著一付叫龍骨的藥,它主治兒科和婦科等病。但什麼是龍骨呢?誰也不知道。十九世紀中葉,河南安陽地區的農民在犁地時翻出數片骨頭,上麵有符號和刻畫,無人能識,而且一些骨頭極大,因此被視為龍骨。藥商知道後前來收購,所以此地農民家家都撿拾龍骨。收購後的龍骨,有的被磨成細粉,叫刀尖藥,可以治外傷,有的被運到外地,在使用前上麵的古文字常被挖掉或刮平。自從王懿榮發現其真正價值後,甲骨們才受到保護,其價格也上漲了10倍不止。後來人們才知道,河南安陽就是商代的首都,那些所謂‘龍骨’都是記載著古代商朝社會狀況的寶貴史料。
100年來共發挖掘和收藏了約15萬甲骨,其中大部分在大陸和台灣,對甲骨上的文字和文字所反映的曆史時期的研究也有了驚人的收獲,其中甲骨文有3500多字,已經辨認清楚的約1700多字。這些甲骨文字,已初步具備了漢字結構的一些特點。漢字是從圖象和符號發展來的,但甲骨文中的文字已不是原始的圖象和符號,已在原表達事物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的抽象和誇張。例如“⊙”就代表“日”字,“”就是“水”字,“”就是“山”字。下麵寫幾個字,請猜猜它們是今天裏的什麼字。
‘’;‘’;‘’;‘’;‘’
63 中國語言文字論叢(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