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是漢族,但由於喜好和研究趣向,16年前在攻讀東方哲學碩士學位時就選擇了伊斯蘭哲學研究方向。後來到新華社寧夏分社從事新聞工作,作為新華社民族宗教問題“專家型記者”,長期堅持研究民族宗教問題,特別是回族及伊斯蘭文化,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為推動民族地區的實際工作做了一些事情。
2010年,因出版個人著作《新聞不出錯的智慧》事宜,我與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何誌明先生多次謀麵,誌明說2011年恰逢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他創意策劃了《回族與辛亥革命》一書,希望我能承擔這本書的寫作任務。考慮到這一選題的重要性和寫作時間的緊迫性,我斟酌再三後才答應下來。
從去年至今的一年多時間裏,由搜集資料、擬訂大綱、動筆寫作,到拿出初稿、反複修改,投入了不少精力,下了很大工夫,須臾不敢馬虎。
這本書的寫作立意,主要以回族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為坐標,以事件還原和人物故事為主要表現手法,所以選取這一曆史階段中的回族人物時,主要評價和記錄了能代表回族主體和“愛國愛教”主流的正麵人物,而對於那些在曆史中充當了反麵角色的回族人物,比如馬良等,在書中基本沒有多用筆墨;如果用發展的視角研究問題,有些曆史人物很難用好壞簡單評說,本書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對於曆史評價存有爭議的馬麒、馬安良等人,主要選取了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片段,而對於他們的“不光彩片段”,考慮到本書的主題,故基本沒有過多提及。
當書稿於7月份完成初稿後,考慮到這本書是從回族視角來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一本重要著作,我萌發了請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為本書作序的想法,結果主席欣然答應,並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實在令我感動!
在書稿交付出版前,北方民族大學的丁萬錄先生、寧夏社會科學院的王伏平先生提出了可貴的修改建議。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哈正利博士專門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並為“辛亥革命前後回族愛國史事編年(1904~1919年)”花費了很大精力,還無私提供了一些他和許憲隆教授、李勇軍先生的研究成果,供本書參考。特此誠摯感謝。
在書稿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新聞出版總署、國家民委、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新聞出版局、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的大力支持,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特別是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專門將此書列為2011年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寧夏人民出版社楊海軍編輯更是付出了大量的編校心血。在此一並致謝。
由於時間倉促,水平不夠,參閱材料有限,除了自己多年積累的一些回族史料外,我還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網上搜索等辦法,參閱了許多史料文獻,以及許多回族和伊斯蘭教的研究專家、學者的專著和論文,因為出版的需要,還使用了一些曆史照片等,但由於無法找到原創拍攝者,在書中無法一一署名,故在感謝的同時還請見諒。
本書引述難免周全,甚至存在諸多疏漏,或者不妥之處,有些評價不一定成熟、準確,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陳曉虎
寫於銀川森林公園勤雅齋
201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