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回族人民對辛亥革命的重大貢獻——《回族與辛亥革命》序(1 / 2)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在推動曆史發展以及開發、建設和保衛祖國方麵,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回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勤勞智慧、人口較多、分布廣泛的少數民族。回族愛國主義是一種千百年來逐漸培育和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現為始終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曆史進步,捍衛中華民族的自由和尊嚴,珍惜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曆史表明,一個民族隻有堅持愛國主義,時時分擔祖國的責任和使命,才能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形成強大的民族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年,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發動了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的專製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曆史證明,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辛亥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回族人民或積極參加革命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或組織、參與各地武裝鬥爭,為推翻封建帝製,創建民主共和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回族人民參加辛亥革命,有著深刻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回族人民參加辛亥革命具有普遍性

在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中,從沿海到內地,從城鎮到鄉村,在農民、工人、商人中,在新軍和青年學生中,在哥老會、仁義會等民間秘密團體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中,都有回族的優秀代表參與鬥爭並作出貢獻。

1905年,孫中山先生倡導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批回族青年成為同盟會會員,他們通過思想宣傳、捐獻財產、籌集經費、創辦報刊、編譯書籍、組織革命團體、發動參與武裝起義等方式,為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回族人士自覺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鬥爭中,有力地支持了日益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回族人民積極響應,和漢族人民一道掀起了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高潮。參加武昌起義的新軍中就有許多回族官兵,如馬驥雲、沙金海等。在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新疆等地的起義中,回族人民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陝西是西北地區最先響應武昌起義的省份,在西安地區就有一兩千名回族群眾直接參加了起義。

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主共和思想在回族聚居地區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回族人民紛紛以各種形式,對新生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權表示承認、支持和慶賀。

二、回族愛國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

回族愛國主義是經過長期曆史錘煉形成的精神信仰。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回族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回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教義學說體係中包含許多強調服從、崇尚忠誠、褒揚愛國的經訓,穆斯林認為除了服從真主和使者,還應服從管理社會事務的人,“聖訓”上說:“愛國是伊瑪尼(信仰)的一部分。”這些閃耀著理性光芒的宗教思想,經過曆代回族思想家的闡釋和發揚而植根於回族穆斯林的心靈深處,使愛國成為一種建立在信仰基礎之上的崇高道德追求,成為回族政治倫理的核心。

辛亥革命時期回族人民的鬥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始擺脫傳統的束縛,開始突破民族中存在的一些狹隘、保守甚至排外的思想,他們不再局限於民族、教門、教派之別,而是把愛國、救國放在了首位。比如回族先進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丁竹園提出了“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的口號。這正反映了當時廣大回族人民愛國主義思想的新覺醒。留學日本的36名回族學子,正是以救國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決心而發憤圖強。這一切正說明反帝愛國思想,是回族人民當時積極投身革命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

三、回族更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