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輝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CARD)主任,教授。張冬平河南農業大學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7年7月21-23日,“新農村建設中的現代農業發展”高層論壇在黃河迎賓館舉行,來自中央科研機構、高校和實踐部門的14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針對新農村建設中的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問題,與會專家學者提出以下七點建議。
一、重視核心農戶發展,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核心農戶是那些具有一定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農產品生產科技含量較高,具有較高文化程度,有豐富農業生產和經營經驗,對周圍農戶生產具有一定影響和帶動作用,並以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現代農業的主體應該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不是政府單位,也不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目前分散的小農經營方式,生產規模小,對現代農業建設力不從心,沒有能力進行現代農業的投資,缺乏市場競爭力。要通過市場選擇,培育一批核心農戶,使核心農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營水平,在此基礎上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政府應對這些核心農戶在農資信貸、技術和市場信息等方麵給予必要的扶持,提高其產品競爭能力,由此形成當地農戶的生產核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這樣不僅可以形成生產規模經營,而且可以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要基礎。
培育現代農業核心農戶,教育培訓是重要途徑。應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以提高農業勞動力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能力,增強農村勞動力在非農行業的就業技能,提高農村勞動力創業能力、兼業能力和轉移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大量相對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流出農業領域,我國農業人力資本短缺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政府在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入,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同時,尤其應加大對農業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改變農業人力資本數量富裕、質量不高的狀況。此外,應對中高等院校涉農專業的學生實行免收學費的製度與政策,鼓勵他們在現代農業中創業創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和經營主體。
二、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
現代產業組織體係是現代農業的載體。在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建構“專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組織體係極為必要,其中,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尤為重要。
要通過合作組織及其製度功能的發揮,既保持農戶家庭經營農業的獨特優勢,又克服分散農戶經營麵臨競爭市場的許多弱點和局限,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農戶在市場中的談判力和競爭力,降低農戶經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生產成本,使農民(社員)獲得相對穩定的價格預期和較高的利益回報。
此外,作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係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合作社組織,要積極開展對農民的培訓,促進農業的信息交流,提高農民的經營素質;要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要促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已經頒布並且開始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當前關鍵是要具體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展和完善這部法律。同時,要大力培養合作社專門人才,鼓勵社會精英從事農業合作社事業。
三、深化農地流轉製度改革,完善現代農業製度基礎
當前,製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農戶經營規模偏小,而這種偏小的農業經營模式與土地製度密切相關,土地製度成了現代農業的重要約束因子。如何在非農產業發展吸納農業富餘勞動力的同時,深化農地流轉製度的改革,已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土地依然是我國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除了土地產權製度因素外,土地對農民的社保功能是土地流轉製度改革的重要製約因素。土地流轉改革不僅要從產權製度入手,而且要從國家社保製度改革入手,加快社保製度對農村和農民的覆蓋是深化我國農地流轉製度改革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