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黃山旅遊區屬於區域經濟概念,是中國旅遊業發展到旅遊目的地建設和競爭階段的必然產物。黃山旅遊區由內而外由三個部分組成,其核心區是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黃山為龍頭的安徽省黃山市所管轄三區四縣(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其外圍區包括曆史上與上述歙、休、黟、祁同屬古徽州的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其延伸區包括與黃山市具有曆史淵源與市場耦合關係的安徽省旌德縣、九華山風景名勝區、浙江省淳安縣。
本書立足“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的發展態勢,力求改變傳統的就黃山、黃山市研究黃山旅遊的視角,把黃山旅遊與該區域在長江三角洲的定位發展結合起來,以更開闊的視野重新界定包括九華山、齊雲山等在內的“黃山旅遊區”概念,以更高瞻的視點研究“黃山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本書重點對黃山旅遊經濟發展的趨勢、格局、模式等問題進行較全麵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黃山旅遊經濟開發的目標、基本方針、原則、規劃布局和戰略步驟以及黃山旅遊經濟科學發展的模式。
一、關於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現代旅遊業不僅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是具有廣闊前景的“朝陽產業”。本書開篇對旅遊業的概念進行深刻的分析,認為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行業的交叉與融合也已成為趨勢,傳統的以產品為依據的產業定義法已不適用於旅遊業,以服務對象為依據來定義旅遊業更為科學。我們可以將旅遊業定義為:以旅遊者為對象,為旅遊者提供旅遊活動所需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群體所組成的綜合性產業。從功能上看,旅遊業不僅是推動旅遊活動發展最積極和最活躍的一個因素,而且還兼具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從性質和特點上看,旅遊業是具有文化性的經濟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大產業,包括了一大群行業,又影響著一大批產業,是一種具有綜合性、服務性、依賴性的環境密集型產業。旅遊業的概念、功能、性質及特點充分表明旅遊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生財創彙、增加稅收、擴大就業、平衡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異等積極作用,發展旅遊業成為較落後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前述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對旅遊資源、客源市場、旅遊產品和可持續發展四個要素的合理組合進行分析,借鑒世界旅遊組織關於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有關論述,遵循公平觀、發展觀、持續觀及和諧觀的新理念,搭建了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框架,認為:旅遊資源是區域旅遊發展的依托,客源市場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導向,旅遊產品是區域旅遊發展的支撐,可持續發展是區域旅遊發展的基本要求。並在研究中將這一規律進一步用於指導具體問題的分析,即用於認識黃山旅遊區的旅遊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提出黃山旅遊區發展的大目標和集體行動計劃,使研究內容更貼近黃山旅遊業發展的現實,同時也是對旅遊區經濟發展進行的新嚐試、新探索。
二、關於黃山旅遊資源的綜合考察
旅遊資源是旅遊目的地借以吸引旅遊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旅遊開發的必備條件之一。正確認識旅遊資源的現狀和特征,對合理利用、充分開發旅遊資源具有重要作用。黃山旅遊區是一個多層次的集合性區域概念,由內而外分別由核心區、外圍區和延伸區三部分組成。黃山旅遊區擁有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精品紛呈、品位較高。丘陵山地地貌、優美的生態環境、聚族而居的社會組織形態和悠久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蘊孕育了黃山旅遊區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課題研究首先對地質構造、氣候、生物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和曆史人口變遷、社會組織形態、社會管理方式、經濟生活、曆史文化等社會文化特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分析和探討了黃山旅遊區旅遊資源的發育背景。進而對黃山旅遊區轄內旅遊資源進行係統梳理,依照旅遊資源的屬性,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麵考察黃山旅遊區旅遊資源的豐度和質量,詳細介紹了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基於對資源的分析,評估黃山旅遊區旅遊資源開發的顯在和潛在優勢,依據旅遊產品的性質和旅遊資源市場吸引範圍對區內101個景點進行了資源層次劃分,這種劃分與其他反映具體情況的數據一起,為開發和發展黃山旅遊經濟提供了係統的、重要的決策信息,初步形成了黃山旅遊區資源信息係統。
三、關於黃山旅遊經濟的綜合開發
我國旅遊業得改革開放之先,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與此同時,遊客人數不斷增長、旅遊需求日漸旺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旅遊產品日益多元化成為旅遊業發展的趨勢。本書探討了在當前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下,黃山旅遊業如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問題。全書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對比的手法,曆史地分析核心區——黃山市在不同時期(“八五”、“九五”、“十五”期間)旅遊經濟發展的情況。研究表明:黃山市旅遊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取得顯著成績,對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日益凸顯;同時,在黃山旅遊區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的同時,旅遊發展對環境造成一些負麵影響,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帶來盲目和無序開發、大旅遊思想下的跨越式發展與城市支撐力之間的矛盾、發展模式轉型遲緩、景點管理不到位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這些情況表明,黃山旅遊區旅遊經濟發展麵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必須認真落實黃山市“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努力實現“兩個最強”的奮鬥目標,即按照打造“安徽旅遊龍頭、華東旅遊中心、中國旅遊名牌、世界旅遊勝地”的要求,盡快把黃山風景區打造成全國綜合競爭力最強的自然景區,把黃山市建設成為全國同類旅遊城市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城市之一。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黃山旅遊區還要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力求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統籌兼顧的旅遊發展之路,在此基礎上,采用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明確黃山旅遊區在長三角中的定位,實施黃山旅遊區融入長三角的對策:在政府層麵,建立政府間的溝通與協調機製;統籌旅遊整體規劃;加強區內外的交通網建設;從推進旅遊產業政策入手,共同發展旅遊大市場;拓寬籌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旅遊宣傳力度,建立統一的旅遊信息平台;積極申辦“長三角旅遊高峰論壇”和“長三角城市旅遊交易會”;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等。在企業方麵,要注意改革現行管理機製,培育大型旅遊集團、優化產品結構、優化市場結構、強化市場營銷等。最後,從基礎設施建設、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和旅遊人力資源開發三方麵構建黃山旅遊經濟發展的保障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