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建議(1 / 2)

第七章好建議

李定的隊伍自從上次,幫助白蓮教轉移占領了保康後,便沒有再進行大的軍事行動,隻是進一步穩定占領區。此時的李定擁兵兩萬,占領了三縣之地,也可為兵強馬壯了。

李定府中書房,李定和王九陽對麵而坐,李定對王九陽問道:“把消息傳給一號了嗎?”一號就是沈書恒,這是他在暗衛中的暗號。

王九陽答道:“已經傳過去了,估計過幾天便會有消息了。”

李定說道:“恩,這我就放心了。現在我有一件事一直拿不定主意,你說說你的想法。你說我們是先向北發展好呢,還是往長江以南發展好呢?”

王九陽聽後想了一下,說道:“我覺得應該向北。”

李定很是詫異,他詢問過許多人都認為向南更好,但王九陽卻說向北,便開口問道:“為什麼呢?北方清廷勢力那麼大,而且南方也更富庶。”

王九陽答道:“正因為北方滿清實力大,我們才要和白蓮教不斷打擊他,以免他緩過氣來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也正因為南方富庶,我們才要遠離他,有多少起義是因為腐化而被消滅的呀!”

李定恍然大悟,說道:“聽九陽一言,真是醍醐灌頂呀!那我們就先占湖北再圖陝西。”

就在李定和王九陽談話的時候,在湖北和河南交界處的桐柏山附近的一處村莊,白蓮教也正在進行著一場爭論。

“這怎麼行呢,炸開了大堤,一場大水下來要死多少人呀!”說話的是一個高大粗獷的漢子,這是白蓮教的三號人物張漢潮。

這時除了王聰兒,姚之富和曾廣寧以外,其他人都紛紛附和。王聰兒與姚之富不說話,是因為他們是頭領不能輕易表態,而曾廣寧則是因為獻策的沈書恒是他的屬下,所以不便表態。

這時王聰兒說道:“都靜一靜,大家聽一聽文遠的理由。”眾人聽後都目視著沈書恒。

沈書恒站起來說道:“在我看來以我們的現在的實力,以及發展狀況來看,如果我們不能迅速壯大實力,被滿清剿滅是必然的。”

這時突然有人打斷道:“大膽沈書恒,怎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動搖要軍心其罪當諸。”說話的是蔣光傑,自從沈書恒來了後,他越來越不受重視了,於是心胸狹窄的他便處處與沈書恒作對,這次抓住他的話柄想置他與死地。

王聰兒早就看出蔣光傑處處與沈書恒作對,對於蔣光傑的心胸狹窄很是不喜,便訓斥他道:“別小題大作,聽文遠把話說完。”

沈書恒不理采蔣光傑怨毒的眼神,感激的看了王聰兒一眼,接著說道:“剛才說的也隻是我建議掘開黃河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總攬曆史上的起義,有哪一次是在沒有大災的情況下成功的。而且在有大災的情況下尚且有被撲滅的起義,比方說,漢末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等等。沒有大災被撲滅的起義就數不勝數了。”

沈書恒見眾人都低頭沉思不說話,便接著說道:“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滿清已經竊取天下一百多年了,統治可謂根深蒂固,大家請看自己頭上的這根辮子。”

沈書恒說著指著自己的辮子說道:“大家可覺得自己頭上的那根辮子可有什麼不妥?”

眾人都打量著仔細自己的辮子,都說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妥。

蔣光傑也打量著自己的辮子,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妥。在轉頭看向沈書恒,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隻見沈書恒接著說道:“要知道滿清建立以前幾千年,我們漢族都是蓄發的,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並把剃發的民族視為蠻夷。而現在由你們看自己頭上這根辮子都覺得很自然,便可以知道老百姓都已經安於蠻夷的統治了。”

眾人聞言一陣默然,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這樣的,所以不會覺得有何不妥。

沈書恒接著說道:“所以我們要想動搖滿清的根基就必須下猛藥。炸毀黃河,不僅可以使我們壯大,還可以削弱滿清的實力。而且我們還可以學習元朝末年黃河大水,往泛濫地投放一塊石碑,用來增加我們造反的合理性。諸位我說完了,不知你們覺得如何?”

沈書恒說完後坐了下來,等著王聰兒和姚之富發話。

過了一會兒,王聰兒和姚之富對視一眼,王聰兒說道:“不知道石碑上要寫些什麼呢?”

“‘蠻夷百年蒼天厭,黃河過處便無清。’元朝滅亡時有人曾言‘蠻夷江山,不過百年。’但如今滿清剛好超過百年不久,因此正好借此說明是老天厭棄滿清,欲滅亡滿清。”沈書恒答道。

王聰兒大喜,說道:“文遠此言甚好!如此我們便是替天行道,我教必然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