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少數民族醫藥學 台灣巫醫時代
台灣巫醫時代主要係指清代早期以前,雖然現代並未絕跡,但早已並非醫療之主要方麵。巫醫在台灣約有兩類,其一是以原住民高山族之巫醫,巫師之原始活動延續下來者為代表。其二是自18世紀以前陸續由大陸移居台灣之民眾帶去的巫醫或神醫習俗等派生的各神醫療活動。對於前者,即台灣固有的巫醫習俗,清代幹隆進士,硫球(即台灣)副使——周煌,曾撰《琉球因誌略》,引《徐葆光錄》內容,敘述了當時台灣的僧、道、巫情況,指出台灣“無道士、尼姑,惟有僧,亦有男巫、女巫”。可見台灣由於漢族移住已有僧,而男巫、女巫恐多係原住民之所信奉,台灣原住民對疾病之認識,在明、清時期及其前,一般以鬼神作崇為主流,從事巫術者頗受族眾之尊敬與信賴,在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其除疫、醫療,甚或咒詛以使人病、傷亡者,均賴巫師、女巫為之。
黃叔璥(1662~1721)於康熙時曾奉旨巡視台灣,編撰《台灣使槎錄》,其中有這樣一段記敘:“莊秀才子洪雲,康熙三十八年(1699)……歸家俱病,醫療罔效,後始悟前曾乞火於大傑嶺番婦,必為設向,適郡中有漢人娶番婦者,因求解於婦,隨以口吮鸞夙臍中,各出草一莖,尋愈。番婦自言,初學咒時,坐臥良久,如一樹在前,臥而誦向,樹立死,方為有靈。諸羅誌作法詛咒名向”。“擅其技者,多老番婦”。詛咒占卜之巫術等,曾為當局禁止者,故黃氏書稱“近年附郭諸社,畏法不敢為,稍遠則各社皆有”。雖然九族之巫術多有不同,但其形形色色之根本意義並無不同。哈鴻潛教授等已進行了比較係統之論述(哈鴻潛《高田原住民之醫藥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94,p5~8),鈴木質《台灣蕃人風俗誌》也明確指出:“自古以來,山胞生病或遇到災禍的時候,都認為是神的旨意,所以一旦生病或遇到災禍,必定請巫師厭勝……在山胞之間,醫術與厭勝是無法區分的”。
大陸巫醫、神醫習俗傳入台灣者,主要是福建以及沿海地區民眾移居台灣省者所帶入。有以醫藥神傳入者,有以醫藥知識傳入演變者,有與醫藥、巫醫相兼而傳者。其傳入之時間已難以確考,現僅就其影響較大而持久者約有以下數則:
保生大帝:是台灣最受崇拜的醫藥神,傳說所供以台南縣學甲鎮慈濟宮的保生大帝像為最早,原係鄭成功收複台灣時由福建將宋代的雕像帶到台灣以供祭祀的遺物。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台灣發生傳染病流行,群醫束手無策,許多來自泉州、漳州的移民,紛紛回到故鄉,將保生大帝的靈身帶到台灣供人祭拜,病皆治愈。從此,保生大帝就日益為台灣人民所信奉,建廟祭祀以求保佑之風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