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少數民族醫藥學 佤族醫藥簡史
根據“司崗裏”的傳說和滄源岩畫的推測,佤族醫藥可能從“司崗裏”傳說之後就已經產生了,到能夠刻製岩畫之時,佤族醫藥已被傳授於民間。如果說,滄源岩畫已有3000年的曆史,那幺佤族醫藥應該有3000年以上的曆史。
無論傳說如何,佤族醫藥產生於實踐過程是無疑的。佤族是民間流傳著:“一屁股落地少不了三棵藥”,以形容阿佤山象植物王國和具有豐富的藥物資源,也顯示了佤族人民認識不少藥物。佤族自古以來,同其它民族一樣,在同自然界進行著不休止的鬥爭中,以群住洞穴和森林以避風寒和防止野獸的襲擊,采用獸皮、樹皮當衣禦寒,取火熟食,以野果、野菜充饑飽食。這就是人們最早期的食品方式,也是人們最早的醫療衛生保健方法。
佤族人民在同自然界進行鬥爭過程中,為了生存,在尋找食物充饑的同時、逐漸識別植物的性味和作用,還對動物和礦物的作用有了認識,發現了可食用的植物或動物,也逐漸豐富了他們的飲食結構。與此同時,也常常誤食有毒的植物和不能食用的動物,時有發生嘔吐、腹瀉、頭暈等中毒反應,甚至發生死亡等情況。經過無數次的嚐試,人們才發現了一些植物、動物甚至礦物,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藥用和治病,對人體有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的遭受野獸的傷害和其它方麵外傷,於是采用了這些植物和動物治療。所以,佤族醫藥產生於生產生活和勞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