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涼城少年(1 / 2)

涼州位於陳國西陲,近鄰大夏甘州,自陳立國以來便是戰火不息之地。大夏三世皇帝世宗西征黑衣拜月國後,改疏勒舊城為長平,立都長平。大夏國更是將甘涼邊境當做練兵之所,歲歲入侵,三日一小戰,五日一大戰。而涼城雖名中帶一涼字,卻並非涼州州府所在,隻是涼州最西邊的一座小城,雖說不上是整個大陳最偏遠的地方,也差不離了。陳慶之大名叫作****佛,據說這名字是一個雲遊的老僧為他取的,說是他五行缺水,遇到自己便是與佛有緣。陳老爺子一想,涼城這地麵,可不就缺水麼,說的也在理,就這樣定了下來。可從小到大,陳慶之就叫陳慶之,就叫著自己爺爺給自己取的這個小名,這樣過了十六年。

陳氏一族是涼城豪族,說是土皇帝也不為過。陳府坐落在涼城內,占地方圓數裏,涼城裏最高的建築摘星樓亦坐落於此中。而那規模頗大的後花園中,更是有著一彎西境少有的月泉,若是有幸從天上望下來,可發現那仿似殘月的園中小湖好似點綴在這林立的樓台高閣中的一眼明珠。據涼城裏的老人說,陳府是立國初遷來涼城的,那個時候涼城還不叫涼城,隻是一個邊陲小鎮。沒人知道陳府遷來之前是幹什麼的,從哪裏遷來,即使當時的人都看出他們的不同尋常,貴氣非凡。這樣的人在這種邊境地帶早已不少見,大抵是躲避什麼仇家或是犯了什麼事。可是像陳府這樣在涼城紮根就是三百餘年的,還真沒見過。三百年的時間,足夠改變一個家族的習性了。貴人們也消磨了大半的嬌貴,學著和大部分的邊民一般,敵軍犯邊時應征殺敵,平日裏也曾來往於陳夏兩國,做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交易。陳府能有今日的成就,與手下那近千人的龐大商隊是脫不了幹係的。自陳府打通到大夏甘州銀都的商路以後,無論是雙方邊軍亦或是縱橫兩國邊境多年的馬賊草寇,再或是鎮守甘州邊境幾大羌族部落,都沒見招惹過陳府的商隊(或許有過些什麼,隻是不曾為人所知)。據說隻要商隊裏插上陳字大旗,就能從涼城一路向西北至銀城,沿途保準毫發不傷。因而願意跟隨陳府商隊往來於兩國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而一些大商人也願意高價將手上的貨物交給商隊代運,從而免於一路上各種關卡風險。兩百多年下來,陳家由此累計下來的人脈和財富,讓人難以想象。

說來也怪,雖說陳府家大業大,富貴之家,可貌似子嗣方麵出了點問題,據說起初之時子嗣還算昌榮,不知道曆經了什麼,近幾代都是一脈相傳。傳至如今隻剩下一個陳慶之。說起陳家少爺陳慶之,涼城內外任誰都要豎起拇指,讚一聲“好男兒!”。六七歲就開始嶄露頭角,號稱涼城東城小霸王,閑來無事便帶三兩惡奴,沿街遊蕩,鬥毆打架,無一不專,無一不精。打得東城三五歲的小屁孩那是屁滾尿流,不得不得認下這個老大。若是遇上大上自己數歲的,自有身後惡奴出馬,一時間頗有東城小無敵之勢。稍大些,便學了騎馬之術,駕駿馬縱橫涼城,鮮衣怒馬。自打城守大人親往陳府卻吃了老爺子閉門羹以後,再也沒人敢不長眼跑去城守府哭告了,隻能在背後看著小霸王的身影,暗自倒黴。

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陳家少爺開始有些變化了。大抵是他那整個涼城盡知的酒鬼老爹那一次一醉不醒之後吧,他消失的兩年裏開了竅,亦或是十六歲那年冬天,一場大雪帶走了唯一的親人老爺子,他明了悟。那以後,陳少爺還是那個鮮衣怒馬的翩翩少年郎,不過卻有了少年不曾知的愁滋味。

東城錦繡閣的楊東家最近很是有些煩惱,為了一件說不上是福還是禍的怪事。錦繡閣這個名字據說出自蜀州,是天底下一等一的絲綢鋪子,生意遍布整個陳境,甚至於西邊的大夏、北邊的晉國、再北一些的鮮卑八部、南邊儼鎮南王所據的儼然一藩國的乾州、甚至和東邊海外諸國都有往來。言錦必道蜀錦,說蜀錦必言錦繡閣。別看這小小的錦繡閣,卻儼然成為涼城走馬銀城商路的起點大本營。由於大夏貴人對炫彩蜀錦的喜愛,這一路交易中,運往銀城的貨物裏近半都是來自蜀州的蜀錦,加上揚州的清茶、中州的宣紙、江州的白瓷,就構成了一條金光大道。令楊東家煩惱的是-----陳家的慶之少爺想買下自己經營多年的錦繡閣,相比起前些年陳少爺狼藉的名聲,陳少爺開出的價格還算公道,但自己還是遲遲下不了決心。楊永福倒不擔心陳少爺巧取豪奪,這陳家的子孫,偶有頑劣浪蕩子,卻從沒有過欺行霸市,巧取豪奪的行經。隻是有些奇怪,這涼城陳家兩百多年來一直苦心經營陳氏商行,傳下偌大的家業,從沒聽說過涉足別的行業,這陳家少爺難道真如傳聞中所說的,陳老爺子去了之後腦袋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