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就是給波蘭下了死亡判決書,之前波蘭一直充當著德國與前蘇聯的緩衝地帶角色,這使得希特勒頗有顧忌,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希特勒沒有了後顧之憂,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了。
希特勒之所以選擇侵略波蘭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波蘭位於歐洲大陸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臨波羅的海,占領了波蘭,德國就可以消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以把波蘭作為將來入侵蘇聯的軍事集結地和出發基地。波蘭有豐富的煤礦,冶金、化學、機器、造船工業都相當發達,波蘭的人力物力資源讓希特勒垂涎不已。另外,希特勒對波蘭這個國家懷有深深的惡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波蘭曾經從戰敗的德國手中奪取了但澤地區。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曾惡狠狠地寫道:一個竟然敢於割去並吞並了德國領土的波蘭是不可饒恕地冒犯了德意誌民族。因此,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就下達秘密指令,要三軍做好9月1日以後任何時間進攻波蘭的準備。
凡爾賽宮的鏡廳,《凡爾賽和約》簽訂處。1939年8月31日深夜,作為一個善於製造戰爭借口的專家,希特勒又導演了一場“波蘭人”襲擊德國電台的劇幕。數十名德國囚徒化裝成“波蘭軍人”,在納粹黨衛軍指揮下,向地處德波邊境的德國格雷威茨電台發起突然襲擊。隨即遭到事先埋伏在電台四周的黨衛軍的機槍掃射,一名納粹攝影師立即對戰鬥現場進行了拍照。第二天德國各大報紙,全都刊登了“波蘭人”入侵德國的新聞照片。於是,希特勒在9月1日一份冠冕堂皇的《告德國軍隊書》中說:“為了製止波蘭侵犯邊境的瘋狂行為,我別無他策,此後隻有以武力對付武力。”
9月1日拂曉4點45分,150多萬德國大軍突破波蘭防線,分三路向華沙推進。這是一場“鷹擊羔羊”的懸殊對決,天空中,突然問鋪天蓋地出現了1500多架德國新式飛機向波蘭的軍隊、軍火庫、橋梁、鐵路以及不設防的城市狂轟濫炸。幾分鍾之後,這些飛機就要使波蘭人不分軍民地第一次嚐到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襲擊。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甚至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
為了一舉拿下波蘭,德國在波蘭共投入60個師,計160萬人。德國軍隊裝備精良,其編製內有坦克1800輛,火炮和迫擊炮6000門,戰鬥機2000架。而波蘭軍隊可用於同德國國防軍作戰的約有100萬人——24個步兵師,12個旅,4300門火炮,870輛坦克、超輕型坦克和裝甲車,800多架陳舊的飛機。德軍在軍事力量和技術兵器方麵顯然具有壓倒的優勢。事實上,由於戰爭發生得突然,波軍直至德波戰爭爆發也都沒有完成戰略集中與戰略展開,隻得倉促應戰,能夠投入戰鬥的部隊隻有20個師和12個旅。
波蘭政府的表現同樣令人失望。戰爭爆發的當天,波蘭總統就逃離了首都華沙,波軍總司令則逢人就散布波軍必敗的論調。9月4日,波蘭政府機關、政府機密文件和黃金儲備也都撤離了華沙。隻有波蘭愛國者奮不顧身地冒著德國法西斯匪徒的炮火捍衛祖國的土地。走在最前列的是共產黨員;有些人剛剛跑出監獄,身上還穿著囚衣,便急急忙忙地奔赴戰鬥第一線。但在這場殊死的戰鬥中,交戰雙方的力量畢竟太懸殊了,更何況是倉促應戰。波蘭軍隊的無數火炮、汽車及其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炸成一堆廢鐵。由於波軍采取分兵把守、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以及裝備上處於劣勢,德軍很快便突破了波軍的一線防禦。波軍統帥部曾決定在西布格河、維斯瓦河及桑河一線組織攔阻;以後又曾決定調波茲南集團軍和波莫瑞集團軍側擊向華沙進犯的德軍。但計劃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