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1 / 2)

1915年1月2日,俄國陸軍總司令尼古拉斯大公向英國政府發報求援,請求英軍對土耳其采取牽製行動,以減輕俄軍的壓力。這樣一來,戰時委員會終於開始討論進攻土耳其的問題。

丘吉爾早就考慮周詳的、具有“圍魏救趙”性質的、進攻達達尼爾海峽的葛列坡利半島作戰計劃正好派上了用場。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和意圖是:英海軍在北海沿岸對德國發動強烈攻勢,以封鎖德國各海港的出口,隨後襲擊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國,以打通波羅的海通道,開辟向俄國提供援助的供應線。這樣做首先就必須占領葛列坡利半島,但鑒於該島很難攻下,因而可以從歐洲陣地的另一邊進軍達達尼爾海峽,打開馬爾馬拉海的通道,與俄國人聯合,從南北兩麵同時進攻德土聯軍。

1915年1月13日,戰時委員會基本上同意了丘吉爾隻用海軍占領達達尼爾海峽的方案,責成海軍部“為2月份海軍遠征作好準備,攻襲與占領葛列坡利半島,其目標是君士坦丁堡”。丘吉爾領導海軍部開展了積極的準備工作。但就在此時,海軍上將費希爾與丘吉爾開始鬧起了矛盾。

費希爾將軍對這一計劃持反對意見。他的顧慮是:這次海軍單獨行動,是史無前例的,因此也就要冒很大的風險。另外英國海軍的首要目標應是北海,在那裏遲早要同德國海軍進行決定性的較量,若派大批艦艇去達達尼爾海峽則勢必分散兵力。大批軍艦遠赴地中海,也將給英國本土的安全帶來危險。而且當時英國的陸軍對這一行動支持不力,更加降低了計劃的成功率。老實說,費希爾將軍的顧慮不無道理,隻是當時一心求戰的丘吉爾對費希爾的諫言根本聽不進去。

在戰時委員會裏,費希爾的異議和抱怨沒人理會,首相阿斯奎斯也支持丘吉爾的計劃,他對費希爾說:“我是仲裁人,我聽取了溫斯頓·丘吉爾先生的陳述,我也聽了您的意見,現在我將作出我的決定……,進攻達達尼爾的事將繼續進行下去。”費希爾於是在會議中途憤然離場,以示抗議。陸軍部最初也不同意這項計劃,幾次爭吵之後,城府很深的陸軍大臣基奇納,終於同意派出陸軍第29師來加強遠征軍,他雖然勉強同意了這一計劃,但對陸軍前去遠征也不很積極。就這樣,以這次會議為開端,暴露出英國軍隊渙散、混亂,陸、海軍將領之間互不協調的弱點。這些弱點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都表現出來了。

英王喬治五世在火炮掩體中性情急躁的丘吉爾在一開始就犯了錯誤:在海陸兩軍的將領們對這次作戰計劃存有疑慮時,在陸軍大臣尚未派出遠征軍時,他就迫不及待地下達了向達達尼爾海峽附近集結的命令。當英軍艦隊直指土耳其的葛列坡利半島時,土耳其對英國人的行動還感到有點莫名其妙,根本沒察覺到英軍的真正意圖。土耳其人的粗心大意,更堅定了丘吉爾的快速出擊的決心。

1914年2月19日,葛列坡利半島之戰正式開始。英法軍艦組成的艦隊向達達尼爾海峽周圍的工事展開了猛烈炮擊。一發發炮彈伴著一陣陣驚天動地的巨響,從軍艦上發出,呼嘯著飛向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陣地。不久,各種好消息如雪片般飛向海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