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憶當年之渭水定約(1 / 2)

第二十章憶當年之渭水定約

楊廣隨著羅藝穿過幽州鐵騎的層層軍陣,走入了中軍大帳。一路看來楊廣的內心十分複雜與躊躇同時也有些說不明的傷感。十萬幽州鐵騎本是漢家子弟一把鋒利的寶劍。如果全國一統,有充足的後勤保障,那麼楊廣堅信憑借幽州這些人馬他對外可以橫掃草原遠征漠北,再次打通絲綢之路恢複大漢雄風;對內可以用鐵血手段清理關隴貴族,威懾世家門閥完成科舉改革提拔寒門人才等等。

大隋朝的軍隊楊堅隻交給幾個親信掌管,不得不說類似楊霖等人確實在統一戰爭中表現的很是優秀,但是正如老話說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如今麵對突厥等北方胡人在軍事對抗中隋朝屢屢吃虧,除了少數軍隊的戰鬥力可以抵抗胡人其餘的並不熟悉與草原人作戰的模式。幾位將領也缺少對外作戰的經驗。隋滅齊之後,關隴貴族大部分叫囂著出兵直接滅了羅藝,然後再向南征戰。其目的就是讓楊家的軍隊在與幽州對抗中損失慘重以達到楊堅不得不大肆倚仗關隴貴族最終達到徹底掌控大隋朝的政治軍事走向。

又是楊廣,死諫楊堅,與麾下一眾某事共同協調最終出兵平滅南陳,提前完成統一,整合了全國的兵力。本來隋滅陳時候是羅藝出兵攻隋的最佳時機,但是當時楊堅與突厥的關係還不錯,突厥出兵20萬陳兵幽州邊境,羅藝調動軍隊一直與其交戰,後來突厥損失較大終於撤兵,因為突厥最初也隻是做做樣子,畢竟誰也不會傻到打沒有好處的戰爭,見羅藝如此打法,他們也就撤軍了。但是正是這個時候,南陳的軍隊在南方全線敗退,隋軍很輕鬆的拿下南方。

古人都有忠義之心,雖然此時發動戰爭實屬不智,但是當時的羅藝恨不能追隨齊帝一同入土,不顧周圍勸阻,毅然決然的領兵出寒水關,本來的目的是先攻洛陽,然後取大興(長安),但是無奈洛陽之戰中楊義臣知道平原作戰肯定不是幽州鐵騎的對手,於是堅壁清野,甚至不惜掘黃河阻攔羅藝。羅藝沒辦法隻能繞路攻擊大興,被靠山王楊霖與韓擒虎(就當他當時還沒死)以百萬之眾圍追堵截,加上楊義臣從背後出兵徹底斷了幽州軍隊的補給,最後偏離了原定進軍路線,被逼到了渭水河畔。

而這時楊廣才剛剛從南方趕回,因為拿下南方之後,留下很多複雜的政務需要處理,楊廣一直在日夜趕工。聽到羅藝在與隋軍開戰,連夜趕回大興,最後協調之後由他代表隨帝與幽州和談。

緊握了一下拳頭,楊廣收回思緒坐到羅藝安排好的位置上。

“羅將軍,我們開門見山吧,本王一直敬仰將軍的為人與治軍,不忍將軍與麾下將士命喪渭水,所以想與將軍和談。”

羅藝眉毛一挑,“晉王殿下,此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怎知我幽州兒郎不能破了你們的圍困,我羅藝深受齊室皇恩,理當誓死追隨,幽州將士上下一心忠心無雙此心天地可鑒。縱百死不悔!羅藝敬晉王膽識如此局麵尚敢入我軍營,但今生無緣與君結交,羅藝願拚盡全力與隋軍你死我亡。”

一番話說的豪氣衝天,卻也有些苦澀。羅藝現在也已經算是英雄末路,從弱冠從軍,憑借一身武藝與膽識,和成年後北齊對其的培養,二十幾歲坐鎮一方,抵禦突厥與遼東諸部,戰無不勝。北齊滅亡後獨霸一方,憑一隅之地與隋朝打的天翻地覆,總總經曆堪稱後世楷模。但此時卻兵困渭水隨時可能全軍覆沒,自己享盡齊室恩惠,可憐麾下將士都是可以建功立業的英雄,如今無怨無悔的隨著他準備慷慨赴死。

“哈哈哈哈,古人說燕趙之地盡皆感慨悲秋之士,往日本王對此嗤之以鼻,如今與羅將軍相談,萬分感歎。”聽完羅藝的一席話語,楊廣仰天大笑,笑聲中滿是欣慰與解脫。

“羅將軍,自古為臣者忠字當先,患難之時你幫助齊國鞏固北方,保證邊境安穩,齊被滅國,你依然拒絕招攬,如今更是舉兵攻隋,已經盡了人臣之責。何必拘泥小節。如今四海歸一,不如就此罷兵歸我大隋,你我攜手創立盛世豈不美哉?”

楊廣感覺自己真的很少如此真誠的說話,因為他真的太需要羅藝了,無論是日後奪嫡還是開疆擴土還是鎮壓國內勢力,他都太需要這樣一支恐怖的軍隊了,隻要有羅藝在他就可以擁有十萬乃至百萬如此戰力的軍隊。

羅藝愣了一下,複雜的看著楊廣說道“古往今來,能像晉王殿下這般說客真的空前絕後,處在你我這般位置殿下還能如此真誠都說話羅藝甚是感動,但是我幽州有句老話叫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羅藝不才卻也是頂天立地的漢子,不想日後被千夫所指,更不想九泉之下無言麵見齊室先皇,如若有來生羅藝必當追隨殿下蕩平四方不臣。”

砰的一下,楊廣抓住羅藝的手,帳內一下子傳出了無數兵器出竅的聲音,幽州將官一個個手握刀把隨時準備衝上來將楊廣砍成肉泥。一旁的楊義臣趕忙護助楊廣,不是他不怕死是如果楊廣出了意外可能他整個家族都會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