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五官疾病療治 斜頸症

教育水準提高,家庭計劃生育普及,使每個家庭的小孩數目減少,量的減少,相對的提升了照顧方麵的品質。許多新生兒先天性異常現象,得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達到最好之恢複效果。如先天性斜頸即是一例(即頭偏及轉向)。

但造成斜頸的原因相當多,有先天性的,有因外傷引起,有因感染、發炎、神經症狀及腫瘤等因素引起,現在我們根據引起的原因,簡單分述如下:

(1)先天性斜頸

①先天性肌性斜頸:這是最常見的嬰兒斜頸之原因。發病例約0.4%,偶而會有兩側同時發生或合並先天性夠關節發育不良,因為常與臀位或產鉗生產有關,故起初大家以為是生產時胸鎖乳突肌受傷瘀血而纖維化,或束狀攣縮造成,但因剖腹生產的嬰兒亦發現有斜傾之病例,故又認為是子宮內胎位異常或胎兒發育過程中肌肉本身病變所致。一般女性且右側較多、導致頭頸位異常不均衡、頭會偏向病側,下巴則指向對側。真正的原因仍不清楚,但對此肌肉上類似腫瘤處做一切片檢查,則會發現它是一致密的纖維組織而不是血腫。臨床症狀的顯現,可出現於出生時或一個月內會愈來愈明顯。症狀包括頭傾斜、下巴轉向和胸鎖乳突肌床上的一個硬紡錘狀不壓痛的腫瘤狀腫大。而這個纖維化硬塊並不固著於皮膚上,而在2-6個月大時消失。假如這個年紀之前並沒有發現腫塊之異常,則頸椎方麵的異常必須被懷疑。假如攣縮沒有恢複,則繼發性的臉部和手部變形將會顯現,包括斜頭、麵部不對稱、頸椎向上後側彎,更甚者由於麵部攣縮造成同側軟組織變短。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其目的在增加頸部關節活動度,矯正顏麵不對稱和頭部傾斜。

②姿勢性斜頸:乃由於胎兒於子宮中位置畸形造成,沒有腫塊、較不嚴重,對伸展運動反應既快且好,一般會有自然緩解。

③半椎骨又稱上頸背脊椎:為先天性異常造成。

④單側衰椎枕骨融合:造成斜頸且運動受限製。短頸。

⑤克立沛耳——費耳氏症候群(Klipprl-Feil syndrone):少見的先天性異常,乃因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頸椎先天性融合在一起造成,又叫短脖子。臨床表現有低的發緣,限製性頸部活動,短頸、斜頸、脊柱側彎、後彎,另外可合並一些先天性異常,如泌尿道方麵的異常有馬蹄腎、腎發育不全,生殖器官方麵有無陰道和卵巢發育不全,心髒血管方麵有心室中隔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及主動脈窄縮,神經方麵有耳聾、脊髓壓迫症及第七對神經麻痹等。

⑥單側缺乏胸鎖乳突肌。

⑦翼狀皮:脖子兩側有蹼膜狀生成物,造成斜傾。

(2)外傷性斜頸

①肌肉受傷:尤其是頸部肌肉、胸鎖乳突肌、受傷而有血塊或長期纖維化,都可能造成斜頸。

②寰椎枕骨半脫位:因撞擊外傷,造成寰椎枕骨間移位,限製脖子移動。

③寰椎與樞椎半脫位:(即第一與第二頸椎)可能為先天性、外傷或一些發炎疾病造成,如咽後、咽腔膿腫。亦可能與下列疾病有關;幼年性類風濕關節炎、唐氏症候群,偽軟骨發育不良、軟骨毛發發育不良,脊椎骨骼發育不良。

④第二、第三頸椎半脫位。

⑤旋轉性半脫位。

⑥頸椎骨折。

(3)發炎性斜頸

①頸部淋巴腺炎:可能由蜂窩組織炎、其他感染或細菌經由淋巴係統到附近淋巴結引發感染。而頭部淋巴腺可由急性咽炎而來,臨床症狀為淋巴結逐漸變大,且被覆的皮膚有紅。腫、熱、痛,因而導致暫時性的頸部活動而受限製。

②咽後腔束腫:小孩子在四歲之前,在咽後壁及脊柱前肌膜之間,有一潛在空腔,存在著許多小淋巴結,而這些小淋巴結又有淋巴通道與鼻咽腔相通,故鼻咽腔化膿性的感染亦可造成此處束腫。臨床上病人先前會有急性鼻咽炎或咽炎的病史,但早期症狀仍持續期間,突然的發高燒,吞咽困難且拒絕飲食、喉嚨痛、頭頸過度伸張、躁動,甚至呼吸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