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常見傳染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發熱、咽痛、肢體疼痛,部分病兒可發生不規則的弛緩性麻痹。
本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小兒,每年以6-11月為流行季節。自60年代以來我國采用了國產口服脊髓灰質炎糖丸活疫苗,使本病的發病率大大減少,但在邊遠地區仍有散發或小流行。本病病原體為脊髓灰質炎病毒,屬微小核糖核酸的病毒族的腸道病毒,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三種血清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三個型無交叉免疫,本病毒經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的糞便排出,帶病毒的糞便汙染了食物、水源,健康人吃了或喝了這種汙染的食物或水後,就可造成感染。在流行地區,隱性感染的人約占90%以上,而僅有1%-3%的受感染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及無症狀攜帶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在發病一周內患者自鼻咽分泌物排出病毒,故病初3~5天可通過飛沫傳染。糞便中排毒量多且持續時間長。可從起病持續到3~6周,少數長達3—6個月,故糞口途徑是本病主要的傳播方式。
(1)症狀表現和診斷要點
本病潛伏期約5~14天,亦可短於3天,或長達35天。
臨床症狀輕重不等,輕者多,多數無症狀。病程大致可分為五期:即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複期和後遺症期。
①前驅期:病兒常突然發熱起病,體溫可達38~39℃,表現全身不適、食欲差、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或有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亦可有多汗、煩躁不安等。大多經1~4天後,這些症狀常自動消失。症狀終止在此階段稱為頓挫型。這一階段臨床上常作為“感冒”或嬰兒腹瀉,容易被人忽略。這個時期是病人大便中排出病毒最多的時期。
②癱瘓前期:本期可發生於熱退後1~6天,體溫再次上升,以雙峰熱型進入本期,亦可緊接前驅期熱退後出現。常表現為哭鬧不安、易激惹、興奮、多汗、肢體疼痛、感覺過敏、拒抱、皮膚和顏麵潮紅。嚴重的病兒可出現嗜睡,但大多數神誌清醒,可出現頸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陽性。此時腦脊液多有改變。大約2~4天熱度下降,症狀消失而痊愈,少數患者在本期末出現癱瘓,即進入了癱瘓期。
③癱瘓期;一般在癱瘓前期的第3~4天發生癱瘓,亦可早至第1天,晚至第10天。呈雙峰熱者癱瘓則往往在第二峰開始後1~2天內發生。癱瘓常常是進行性的,先是淺反射消失,以後出現膝腱反射消失。常表現為軟癱、肌肉完全不能活動。可病兒的感覺特別過敏,常訴說在癱瘓的部位有疼痛或感覺過敏(如螞蟻爬)。一般熱退後癱瘓就不再進展了。癱瘓多見於下肢,且具有不對稱、不完全性的特點。癱瘓如發生在頸胸段脊髓,可引起隔肌及肋間肌的癱瘓而影響呼吸,可出現呼吸減速、咳嗽無力等。延髓癱瘓可引起呼吸中樞麻痹,第9~12對顱神經受損,可造成軟齶、咽部及聲帶麻痹,造成呼吸困難和呼吸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