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消化係統疾病診治 嬰幼兒腹瀉療治
(1)重視寶寶腹瀉病
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如果要以每公斤體重來計算,寶寶在這時候吸收比成人更多的養分,而如果拉肚子持續兩星期以上,使寶寶無法攝取或吸收到足夠的營養,對身體的成長和智力發展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腹瀉通常指大便次數和水分增多的出現。它可以分急、慢性兩種,急性腹瀉是指拉肚子在兩周以內恢複者,如果持續兩周以上仍未複原,則稱慢性腹瀉。
當嬰幼兒急性腹瀉時,因體內的水分和鹽分會大量流失,很容易發生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現象,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敗血症或休克而致死。這種情形以幼小嬰兒居多。
急性腹瀉處理不當,很容易轉為慢性。三個月以上的新生兒正值生長最快速時期,如果發生慢性腹瀉,小腸絨毛的修補能力發生障礙,除了生理外,腦部發育往往也會受到波及.問題是,父母通常很難判斷寶寶的大便次數是否正常——這方麵必須與前一段時間比較,看次數是否明顯增加,並分辨大便的次數、重量和水分比例。
留心嬰幼兒的活動力和體重變化,如果寶寶成長有停頓現象,即表示腹瀉已妨礙了寶寶的生長。
長期腹瀉的嬰幼兒由於營養不良,出現皮膚缺乏光澤、上皮鬆弛、肌肉和脂肪組織減少等征象時,也極容易分辨。尤其是,做為過敏原天然屏障的腸粘膜受傷後,過敏原可自由通過,很容易引起病童皮膚過敏或丘疹反應,也是腹瀉病童的特征之一。
(2)引起嬰幼兒急慢性腹瀉的原因
①消化道感染,以病毒感染為主,但台灣地區也是沙fi氏杆菌的好發地區,因此沙門氏杆菌引起的慢性腹瀉也相當常見。此外,寄生蟲類如梨形鞭毛蟲,也可引起慢性腹瀉。
②過敏,尤指對牛奶中所含蛋白質過敏的嬰幼兒,最容易傷害腸粘膜而造成長期腹瀉。解決之道是停喝牛奶,改由其他食物攝取足夠養分。較大幼兒會因過敏引起拉肚子的食物較多,以海鮮為大宗。
③小腸構造異常,例如短腸症,由於吸收營養的麵積不足,容易造成腹瀉。
④腸道蠕動異常,因而造成細菌孳生,也會引起腹瀉。巨腸症、先天性腸道狹窄、閉鎖等,都可能如此。
⑤其他,如胰髒或肝髒功能異常、淋巴係統異常、血管異常等。
不管腹瀉原因如何,病兒最常出現的變化是腸粘膜受傷導致吸收不良、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又會使腸粘膜缺乏修補材料,致使粘膜繼續受損,形成惡劣循環。
另外,腹瀉病兒消化道內常有細菌過分增生,造成感染。腹瀉及腸內荷爾蒙分泌不足,致使腸蠕動不良;腸蠕動不良又會造成細菌孳長,這種惡性循環也是慢性腹瀉無法根治的主因。
趕快補充營養
處理嬰幼兒腹瀉以中止急性轉為慢性的惡性循環為原則。最理想而自然的途徑是補充營養,讓病童吃可以吸收的食物。
在口服方麵,可喂食已經消化分解過的元素或半元素飲食,維持病重消化道荷爾蒙和酵素的分泌正常,並使腸蠕動逐步恢複正常,使小腸有足夠的材料修補受損的絨毛。
另外,拉肚子後,嬰幼兒通常無法立刻恢複飲食習慣,必須采取逐日增加的方式。如果容許的攝取量不能供應成長所需,則須配合靜脈注射,由周邊或中央靜脈直接供應體內高熱量的營量。
慢性非特異腹瀉很容易與慢性腹瀉混淆;它通常是指寶寶的大便次數增加、水分略多,但在持續相當時間後,病重的體重仍維持在正常的範圍內,生長未受影響。非特異腹瀉多半是在發生急性腸胃炎後,小腸的吸收狀況逐步恢複,但因大腸蠕動較快,大便次數並未減少。許多家長會因而大感緊張,甚至因此限製嬰幼兒飲食或改喂米湯,結果反而造成營養不良。
因此醫師建議,父母如果無法分辨寶寶腹瀉的種類,不刻意限製其飲食,以免抑製了寶寶的生長。
(3)母親應提高警覺
急性腹瀉多半“病從口入”,但嬰幼兒不會自行進食,在預防方麵隻有靠母親、保母或喂食者保持健康的飲食衛生習慣。不過,比個人衛生更重要的是公共衛生環境的改善。因此嬰幼兒腹瀉的發生率常被視為一個地區公共衛生的指標。
慢性腹瀉的預防全視急性腹瀉的處理情形而定。對於急性腹瀉病重,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不必禁食太久。一般在禁食8-12小時內,可以飲用電解質液,過後則可食用濃度減半的牛奶或母奶加電解質液,但食量應比平日減少。
如果急性腹瀉仍無法控製,禁食期間可稍延長,但以不超過24小時為限。少數病童在急性發作一星期後仍無法改善,即表示腸粘膜已受傷,必須改喂不含乳糖的飲食,避免造成慢性腹瀉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