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的過程分四個步驟:
第一,在確定誌向的基礎上,不停地給欲望火上澆油;
第二,製定一份切實的計劃,使自己追求成功的行動永不停止;
第三,關閉心扉,不受外界一切消極因素的影響,包括至愛親朋的幹擾;
第四,與鼓勵你和相信你的人結成堅強的事業同盟。
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會發現消己的身上將產生一種連你自己都感到奇怪的神秘力量,它既可以使你振奮起來,又能使困難低頭。
③成功也是一種信仰
亨利·福特除了堅韌的意誌處,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建立起龐大的工業帝國。瑪士·愛迪生隻讀過3個月的書,卻在堅韌的意誌支撐下,搞出來100多種科學發明。
④不要用新的主意立刻否定原來的設想
有人通過對100個億萬富翁的性格加以分析之後發現,大凡成功者都有這樣的特點:
他們都有很快下決心的習慣,但要他們改變原來的主意卻非常困難。失敗者則正好相反。為什麼?因為成功者的性格決定他們勇於堅持,他們在等待一個使“原來那件事”起死回生的契機。他們總是能堅持到最後一秒鍾。他們之所以對新主意“馬上下決心”,是發現了新主意的價值,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業——他們在決策時很果斷,而在改變決策時又不那麼衝動。這都是意誌力的反映。
亨利·福特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他不是頂著所有員工的反對,不顧一次次地失敗,堅持製造T型汽車,就不可能賺到那麼多的錢,從而建立起他龐大的汽車帝國。
⑤要時刻驗證自己的目標
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麵,有的人由於堅持而終獲成功,而有的人卻因為堅持而一生失敗。這是什麼原因?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目標確定的問題——如果你一開始就認定了正確的目標,堅持就會帶給你成功,否則,越是堅持,你就離成功越遠
所以,聰明的人在奮鬥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思考並驗證自己的目標是否正確。如果發現自己的目標是錯誤的,那就不能再堅持,必須立刻撤退——也就是改變目標,重新幹起來。否則,你終其一生,隻不過幹了一件沒有結果的蠢事。那對於一個內心充滿成功欲望的事業家來說是過於悲慘的結局。
⑥要善於改變自己的方向
隨時準備改變目標。這一方麵指改變自己的事業目標,使之趨於正確;另一方麵也指改變事業進程中某個階段或某個局部的方式和思路。世界上著名的企業清理專家(負責處理企業破產事宜)柯克曾經警告企業家說:“你們不要太熱愛自己的產品。”柯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一個事業家都不要太自以為是,認為自己選定的目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從而把全部人力物力都投人進去——萬一目標錯了——使自己落得個不可收拾,一敗塗地的結局。柯克的思想並不保守,而是冷靜——他希望每個人都給自己留一手,永遠處於進退自如的境地。
斷章不可斷章
斷章取義幽默術的關鍵在於能否荒謬斷章,經過你的斷章後所產生的意義與本義相差越遠或越荒誕,就越幽默。
斷章取義幽默術是指通過對字、詞、句等要素不恰當的判斷產生荒誕意義的一種幽默技巧。一提起斷章取義,人們就會想到生活中某某局長、某某處長,宣讀秘書寫的講話稿時,由於斷句不對而鬧出大笑話的事。確實,生活中這類事例迄今猶存,隨處可見。不恰當的斷句或者說不同的斷句會產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思。我國流傳很久的一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笑話,就明確地體現了這一點。一個說:“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個輕輕一改,意思便迥然不同。“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裏麵不排除標點符號的巨大作用,但標點是在斷句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不同的斷句對於句子意義的影響。如果說斷章取義,斷句隻是其一個方麵,斷章還應包括斷字。例如把“驢”讀成“馬戶”,“破”讀成“石皮”,“糊”讀成“米胡”,“明”讀成“日月”等等。
斷章取義的目的性隱含於這種“斷章”中,正像前麵笑話中那位賴住客一樣,有時你也可以根據你的需要“恰當”斷章,當你的需要由於你的“斷章”而被表明或被滿足時,幽默的情趣就頓然而生了。
劉指導是著名的前國腳,退役後帶領家鄉隊伍縱橫聯賽賽場,威風八麵。但因此君文化水平低,遲遲未能有大作為,其本人也每每嗟歎不已。眼見年華老去,劉帥痛下決心,準備狠抓隊伍的文化知識建設,恰好中國足協這時也有相關文件出台,劉帥召集球員,親自傳達。當讀到文件上一句“已經獲得大專文憑的和尚未獲得大專文憑的球員,都需要參加考試”這一規定時,劉帥竟將其念成:“已經獲得大專文憑的和尚,未獲得大專文憑的球員……”立時隊員們報以哄堂大笑。劉帥當即火冒三丈:“笑什麼笑?你們看,現在和尚也要有大專文憑,你們更得抓緊學習,可別像我……”言下頗多辛酸。
這位劉帥可真夠“慘”矣!可生活中的我們難道沒犯過這類錯誤嗎?沒鬧過這類笑話嗎?劉帥的斷句乍一看,還蠻通順哩!隻是憑空冒出個和尚來,讓球員感到實在荒唐,自然報以哄堂大笑。這種幽默未免有點“黑色”味,讓人覺得有點悲哀,劉指導念成這個樣子實在也有情可原!我們要熟練運用斷章取義幽默術,就要主動駕馭這種技巧,利用其可笑性“故作愚蠢”,幽上一默。
一位老師在新學期開學初,與班上的同學相互見麵。由於雙方彼此都不了解,為了避免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位老師就運用了一下斷章取義的幽默,一下子調活了氣氛。
隻見他剛上台便一語驚人:“我是校長——派來的,我來給大家發槍——知識的獵槍,一人一杆——是不現實的,因為我上課從不批評人——是不可能的。”
隨著這位老師的斷句,學生的心情一起一落,經過一番跌宕,最後又回落到現實,在這種心理的交叉變換中,醞釀著幽默的情趣。最後“一錘定音”,幽默效果頓生。
有時候斷章取義還包括將“章”斷開之後,重新組合,取其新義,比錯斷、誤斷的幽默又難上一級。要求相應的文字、語法知識。例如有一位先生多次懇求一位書法大師賜字,可那位大師不願亂題字。經過先生的多次乞求後,隨手寫下一張“不可隨處小便”的條幅戲弄這位先生。可這位先生依舊如獲至寶,他拿回去一裱,便掛在了堂上。不幾日,朋友來訪,隻見牆上掛著“小處不可隨便!”一句戲謔語經過先生的“巧斷妙取”,竟成了一句警語。足見斷章取義幽默之妙矣。
言聽計從事好辦
“似聽實非聽,似從實非從”,乍看是很大度地答應了對方的要求,實際上卻堅持了自己的觀點。
言聽計從幽默術是說話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無理要求難以做到,但又不便正麵拒絕,於是將它完全接受下來,並立即付諸實際行動,從而達到巧妙回絕對方,不傷雙方感情的交際目的的幽默技巧。
言聽計從幽默術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以退為進以及順水推舟,可以說它是多種幽默技巧的綜合運用。它作為一種常用的幽默技巧,也與其它技巧具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打破常規,造成期望與結果的強烈反差,博得談話雙方的會心一笑。
在某市議會選舉期間,一個參加競選的政客向一位食品商說:“我可以在本次選舉中指望你的支持嗎?”
“啊,真是很對不起您,”食品商坦然相告:“我不能投您的票,因為我已經答應支持另外—位候選人了。”
“噯,這並不難辦。”政客笑著說:“在政治上‘答應’和‘實行’完全是兩回事情,您不妨再考慮考慮。”
“這個……”食品商略思片刻,慷慨地回答道:“那好吧,我很高興地‘答應’您,先生!”
這位政客的要求真可謂無理而惱人,食品商麵對他的那一套“政治邏輯”顯然有兩條路可走:第一種是接受對方的要求,違背自己的諾言,讓對方牽著鼻子走;第二條路就是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對方的無理要求,但這就要冒“得罪”對方的危險,那樣無疑會對自己構成不利影響。
食品商巧妙抓住對方邏輯上的錯誤,比較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用的就是言聽計從幽默術。先接受對方的理論,隨即將它付諸實踐:既然在政治上“答應”和“實行”是兩回事情,那麼我現在也“答應”你,但不一定要去“實行”。明退實進,明柔暗剛,讓對方無懈可擊,又維護了自己的立場。
所以說,言聽計從絕不是簡單地犧牲立場,牽就別人,它是一種權宜之計。運用該幽默術總是能給對方以“計謀得逞”的假相,略加思考才會發現說話者是跟自己開了一個並無惡意的玩笑,無奈之下,怎能不啞然失笑?
小童和阿利是一對老朋友了,有一天他們在街上相遇。小童:我求你一件事兒,你可一定得替我保密。
阿利:當然可以,說說看什麼大事兒?
小童:近來我手頭有點緊,身上的錢全被愛人拿去‘繳公’了,你能不能想點兒辦法,先借我一百塊錢?
阿利:不必擔心,我就當什麼也沒聽見。
小童要求阿利對他借錢的事兒進行保密,意思是讓他不要聲張給別人,但阿利將此作了巧妙的誇大,從而委婉地拒絕了對方的要求。看似答應得慷慨大度、幹脆利落,實際上滴水不漏,讓對方無機可乘。就這樣,“言聽計從”成了空歡喜一場,叫對方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