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鑽石,還有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有塊土地的底下埋著鑽石的話,他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從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個海灘自殺身亡。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他拿給別人鑒定以後,發現這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斯通悟出: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隻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隻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這兩個故事告訴大家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擁有鑽石寶藏,那就是潛力和能力。你身上的這些鑽石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必須做到的,隻是更好地開發你的“鑽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
思考、機遇便會到來
不同的心態會演繹出不同的故事。要想成功,就選擇走的成功的心態,這是成功者的忠告。
前清時代,一個年輕人進京考試,在旅店巧遇一位拆字算命先生。那位先生口若懸河,使出全身的力氣招攬著顧客,但仍生意冷清。
老先生見年輕人穩重、善良,死纏活拉要為他算命。年輕人再三推托不過,隻好在紙上寫了個“串”字交差。老先生看了看年輕人心情清淨,心靈淳厚,便說他這次考試,必然連中雙元。
在旁邊,一位紈絝子弟見後,很不以為然,便說自己也要算一命,問問進京趕考運氣如何。他也寫了同樣一個“串”宇,老者看看字,再看看此人,對他說:
“年輕人!不但考不中,而且有禍患。”年輕人很不服氣地問他為什麼,老者說:
“有心地寫‘串’字,要在‘串’字之下加個心字,就成為‘患’字,要當心,否則大禍臨頭。”
紈絝子弟十分不滿,甩頭離去。
後來,前一位年輕人果然連中雙元。而後一位年輕人則因考試作弊,犯了欺君大罪,被斬首。
不要放過偶然
抓住機遇的手,你就能因此而獲得幸福。機遇可以改變人生,把握好每一次機遇吧!
一位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時跑丟了,於是富翁就在當地電視台發了一則啟事: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一萬元。並有小狗的一張彩照充滿大半個屏幕。
啟事播出後,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說,肯定是真正揀狗的人嫌給的錢少,那可是一隻純正的愛爾蘭名犬。於是富翁就把電話打到電視台,把酬金改為兩萬元。
一位沿街流浪的乞丐看到了這則啟事,他立即跑回他住的窯洞,因為前天他在公園的躺椅上打盹時揀到了一隻狗,現在這隻狗就在他住的那個窯洞裏拴著。
果然是富翁家的狗,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狗出了門,準備去領兩萬元酬金。當他經過一家大百貨公司的牆體屏幕時,又看到了那則啟事,不過賞金已變成三萬元。
乞丐又折回他的窯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兒,第四天,懸賞額果然又漲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乞丐沒有離開過這隻大屏幕,當酬金漲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返回他的窯洞。可是那隻狗已經死了,因為這隻狗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鮮牛奶和燒牛肉,對這位乞丐從垃圾筒裏揀來的東西根本受不了。
找準你的靶心
說到不如做到。誇誇其談,議論滿天都隻是鏡中花、水中月、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價值。
有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省悟到自己迄今所做的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想到生命的短暫,不禁為自己虛度了寶貴的光陰而痛心。於是他發誓用剩餘的生命做成一件最有價值的事情。許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在尋找那件足以使他感到不虛此生的最有價值的事情。可是,他沒有找到。結果,他什麼事也沒有做,既沒有做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沒有做最有價值的事情。
終於有一天,他又一次反省自己,不願再這樣無所事事地生活。人活著總得做點什麼,既然找不到最有價值的事情,就隻好做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現在他懷著一種宿命的安樂心情做著種種微不足道的事情。
良機需積極
如果的生命中沒有人的支持,那麼人的生命還有這樣鮮活,這樣充實嗎?
凝神迎風搖曳的細竹,心底總莫名地儒濕:是誰砍它成笛;是誰鑽它出孔;又是誰在月圓的窗下,靜靜地吹?
竹管原本不會發聲,是多情的少年賦予它歌喉;就像月亮,天上的一堆亂石,從來就沒有光,沒有亮,是慷慨的太陽送給它光芒。
故事裏說,一個樵夫因為救助了上帝的信使莫克瑞,莫克瑞便回報樵夫一把金斧。背著金斧砍柴的樵夫一定欣喜萬分,感恩不盡。所以,當清爽而又快樂地跨出家門的時候,笑紋裏總是漾滿了謝意。沒有莫克瑞贈的金斧,但在長長的生命隧洞中,一定有千千萬萬的人為我唱歌,為我照亮,為我一斧一鑿擊穿頭頂的黑暗。
一隻蘆笛沒有理由吹噓它華光皎潔。
同樣,一個人也沒有理由張揚成績卓著。就像一片花開,全憑借泥土、陽光、雨露,再飽滿的一粒種子,失去環境,也無處生根。
離開背後的支持,誰行?
莫讓偶然成敗迷雙眼
有當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惑於偶然。小人泥於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然。噫!偶然不可得,並其當然者失去,可哀也。
人人都想取得成功——學子想考上清華北大或出國留學,老板想讓自家的產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科學家想在高科技領域上取得更大突破,網絡公司老總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電影演員想捧得奧斯卡金獎……
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我們先看兩個寓言故事。
古代有一個農夫,非常想發財。他總覺得每日勞作,難以很快實現發財夢。這天,他幹著幹著就不想幹了,一不高興,就坐到樹底下睡覺去了。有一隻兔子,冒冒失失跑來,一頭撞在樹上,死了。農夫不費吹灰之力,得了一隻兔子。他很高興終於找到既不勞作又能發財的方法了。這以後他就天天坐在樹底下,等更多的兔子來撞樹。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是個宋國的農夫。他在田裏插好了秧,就盼著秧苗快快長大,好有一個大豐收。他性子太急了,每天都要去看看秧苗長高了沒有。這天他幹了一天活回來了,非常疲勞。人問他忙什麼,他回答:“我把秧苗都往高拔了拔,這樣它們就可以長得快了。”這就是另一個成語“揠苗助長”的出處。
這兩個人的做法在每一個人看來,自然是可笑的。但實際上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時,也常會這樣做,隻是沒意識到罷了。
明人呂坤說,事有當然,有自然,也有偶然。有見識的人做事,都是盡力按應該的做法,即“當然”去做。在做的過程中,要順遂自然規律。而對於偶然發牛的情況,不要被它迷惑,幹擾自己做事。
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如“守株待兔”中的那個人,偶然白撿個兔子,就死抱著“偶然”不放了,放棄了原來“靠勞作致富”這個“當然”。結果呢,田荒了,兔子也沒有再來。
“揠苗助長”裏的那人,犯了另一種錯誤。他雖然看起來也在努力實踐“當然”,但他卻違背了自然,結果也不妙,那些秧苗全死了。
可見,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須把握好“當然”、“自然”和“偶然”。
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是不言而喻的。“強扭的瓜不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光有成功的願望是不行的,“聽其自然”並非“聽天由命”,隻要在不違背自然的前提下,一個人的成功之路仍是寬廣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因此而灰心,放開在另一條路上“盡當然”的努力。
在處理“當然”、“自然”和“偶然”的問題上,呂坤尤其對“泥於偶然”的人提出了批評。他說,這樣的人,不但“偶然”得不到,連應該做的“當然”也一並失去了,真是可悲呀。
拘泥於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遇到失敗和犯錯誤。再高明的騎手,也難免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常勝將軍也有可能打敗仗。這時候決不可驚慌失措,一蹶不振。你隻需堅定地繼續努力,就能走出失敗和錯誤的陰影,重鑄輝煌。
善於借助環境
言行與環境、場合關係甚為密切。一方麵空間具有傳遞視覺信息的作用,而視覺信息的傳遞有助於言行內容的表達。另一方麵巧妙地適應特定的環境,能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河南儒生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連娘家姓什麼也無從查考,但她在勸導丈夫勤學向善所表現出的美德和卓識,一直為人們所稱道。
一次,樂羊子在走路時拾到別人遺失的一塊金子,回來後把它交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何況是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貪圖利益而沾汙了自己的品行呢!”丈夫聽後十分慚愧,便把金子放回原處,而外出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回來了,妻子問他什麼緣故,樂羊子說:“因為長期在外而想家,沒有別的情況。”妻子聽完,拿起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綢子從養蠶抽絲開始到一絲一絲地織,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織成一匹有用的帛。如果割斷這綢子的話,就會前功盡棄,既糟蹋了原料,又延誤了時光。你積累知識,應當每天學習自己所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你的道德和學業;要是學到半路就回來,同割斷這綢子有什麼不同呢?”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深深感動了,便又回去進修學業,7年沒有回家,終於德成業就。
美國總統林肯曾任過律師。有一次,一位富農誣告一位貧農偷了他的一匹馬。為此,這位富農請了能言善辯的律師羅根。老農口舌笨拙,又無錢請律師。林肯知道後,表示願意以被告律師的身分出庭。
開庭的那一天恰巧是一個大熱天,人們隻穿襯衫來法庭。原告律師羅根匆忙中穿反了襯衫。開庭後,羅根首先發言,他滔滔不絕的確表現了他對馬的廣博知識及口才。然後林肯替被告答辯。他一上台就說:“羅根先生花了一個多小時談論關於馬的種種情況,為的是要叫我們這些農民從獸醫書籍裏學些關於馬的知識。但我們怎能相信他的話呢?他連自己的襯衫都穿反了。”全場哄堂大笑,原告敗訴。
林肯利用了羅根穿反襯衫這一視覺信息,引導人們根本不相信羅根在庭上所講的一切,僅用幾句話就勝了羅根。
1935年高爾基應邀在蘇聯作協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演講,代表們一見到高爾基便長時間鼓掌,高爾基即興說:“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麵的全部時間計算起來,時間就浪費得太多了。”高爾基的開場白使得全場十分活躍。這種臨時適應情境的動態性演講結構啟示大家,如能在辯說時對既成結構又適應情境的變換和調整,就可更有效地實現說辯目的。
1956年4月,日本農林相河野一郎率代表團去莫斯科參加日蘇漁業談判時,會見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經過一番寒暄後,布爾加寧按著讓客方先行就座的規矩,要河野自己選擇室內座位。河野環視了一下室內布置,就近選了一把椅子說:“我就坐在這兒吧。”布爾加寧說“好”,便在河野的對麵坐了下來。河野後來回憶說,他選的椅子在方向上是背著光線的。所以在談判中他很容易看出對方的表情,甚至布爾加寧在談判中露出的倦容也能看清,從而根據他的情緒變化來掌握談判的進度和措辭。
有的放矢方能贏
成功的辯說必須對症下藥,抓住辯說對象的思想症結,多角度、多側麵地曉之以理,才能收到放矢中的、藥到病除的效果。
當一艘船開始下沉時,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還在談判,根本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船長命令他的大副:“去告訴這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裏去。”
幾分鍾後大副回來報告:“他們不往下跳。”
“你來照管這裏,我去看看。”船長說。
一會兒船長回來說:“他們全部都跳下去了。”
“您是怎樣讓他們跳的?”大副問道。
“我運用了心理學。我對英國人說,那是一項體育鍛煉,於是他跳下去了。我對法國人說,那是很瀟灑的;對德國人說那是命令;對意大利人說,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對蘇聯人說,那是革命行動。他們就一個個地跳了。”
“那您是怎麼讓美國人跳下去的呢?”
“我對他說,他是被保過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