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作為一個本已在農村開始“修理地球”的我,為了實現跳出農門、吃商品糧的理想,一邊在生產隊裏勞動“掙工分”,一邊向剛畢業的同學借來一堆教材和複習資料挑燈夜讀。經過了近一年的“溫故”與“知新”,憑借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幾分運氣,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春跨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而且成為我就讀的那所高中裏當年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想當年,別提我有多麼激動和高興了!雖然“好漢不提當年勇”,但因我至今仍然沒有其他什麼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所以現在提起此事仍然有些洋洋得意。
而讓我更為得意的是,我被錄取到了我最喜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跨進大學的校園,我就一頭紮進了文學的海洋。隻要是文學類的作家作品,不論古今中外,我都喜歡看喜歡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魯迅、郭沫若、朱自清、徐誌摩,莎士比亞、雨果、大仲馬、小仲馬,瓊瑤、舒婷、汪國真……什麼都看,什麼都讀。而看得最多讀得最多的是當時剛發表和出版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長篇、中篇、短篇小說;王蒙、劉心武、蔣子龍、路遙、周克芹、古華、張賢亮、張潔、諶容、李存葆……當時文壇上最紅火的作家最紅火的作品幾乎我都看過讀過,最好笑的是我竟多次廢寢忘餐地將姚雪垠的多卷本長篇小說《李自成》連續看了九本……
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我看了那麼多書,準確地說看了那麼多小說,除了知道這些作家和這些作品的故事情節,究竟還有多大收獲,我實在說不出來。因為,我看這些作品,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過這些作品諸如思想意義、藝術特色、人物塑造、結構技巧等等“文學問題”,也沒有讀過相關的分析評論文章和研究著作,所以自然就沒有什麼收效或者說收效甚微了。
我開始讀《紅樓夢》,大致情況也是如此。在讀大四以前,我也斷斷續續、走馬觀花地不知讀過幾遍《紅樓夢》,可除了熟悉故事情節、了解十幾個主要人物外,似乎沒有多少感受,更談不上什麼“心得體會”。至於《紅樓夢》的思想意蘊、藝術成就、人物形象、結構安排、語言藝術等,這些課程考試要求掌握的內容和“要點”,我倒是能背誦不少條條款款,但都是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教材上歸納的,或者是教師寫在黑板上讓我們記在筆記本上的現成貨,從沒有自己去深思、去分析、去研究過。現在想起來,當時真不知讀的什麼大學?實在很可笑。
使我真正喜歡上《紅樓夢》並知道怎樣去“讀”《紅樓夢》,是上大四時選修了周子瑜先生的“紅樓夢研究”課以後。周先生從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到《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版本係統,一直講到《紅樓夢》深刻豐美的思想意蘊和精湛的藝術成就,以及紅學研究的曆史和現狀,係統、全麵,生動、有趣,深深地吸引了我;課後,結合周先生的講課,我又認真細讀了幾部“紅學”著作,其中第一部就是蔣和森先生的《紅樓夢論稿》。蔣先生這部紅學研究著作,與許多深奧、枯燥、呆板的學術著作迥然不同,蔣先生滿懷激情、滿含深情,以他精辟的分析、獨到的見解、特有的風格尤其是散文詩一般的語言,把我帶進了美麗的紅學殿堂!接著,我又相繼閱讀了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傳》、王昆侖先生的《紅樓夢人物論》、王朝聞先生的《論鳳姐》、劉夢溪先生的《紅樓夢新論》、蔡義江先生的《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張錦池先生的《紅樓十二論》等紅學名著,增加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我驚歎:《紅樓夢》原來如此美麗!“紅學”研究原來如此有趣!從此,《紅樓夢》便成了我永遠放不下、愛不夠的戀人!
大學畢業以後,我有幸分配到大學裏教書,更有幸的是我被係領導安排教《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因為“中國古代文學”自然包括《紅樓夢》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我可以將教學與愛好結合起來,我可以因教學而進一步學習和研讀《紅樓夢》了,我好高興!所以我講《中國古代文學》課,總是擅自將前麵的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宋元明文學“打緊安排”,盡量多騰出一點課時來講清代文學、講《紅樓夢》。就這樣,連續講了多年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我也就連續講了多年這門課程裏的“紅樓夢專題”。
可是,沒過幾年,由於工作的需要,領導又安排我搞一些行政管理工作,由於我實在喜歡上課,喜歡在教室裏跟我的學生講文學、講《紅樓夢》,所以我提出我在搞行政工作的同時一定要“兼課”,而且要繼續上漢語言文學專業課《中國古代文學》,我不願意放棄我的文學專業尤其是我心愛的《紅樓夢》,領導答應了。就這樣,十多年來我一直堅持“雙肩挑”,一麵幹行政工作,一麵教書,從來沒有中斷過講課,從來沒有中斷過講《紅樓夢》,哪怕每一學期的課隻能講一點點《紅樓夢》!